分享

皮定均是主席破格授予的中将,去世15年后,骨灰为何迁出八宝山

 fxiaog 2020-04-14
1946年6月,国军集结30多万大军,气势汹汹向中原军区扑来,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当时的中原军区并没有足够的实力与之相对抗,经过总部反复斟酌,最终决定率领全军主力撤离解放区,向西突围,同时派出一支队伍,与主力背道而驰,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掩护主力安全转移。
留下来牵制敌人的任务很重要,既要吸引敌军主力,还要不暴露军区主力战略意图,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全军覆灭的危险,经过大家的多次讨论,最终决定由第一纵队一旅完成这个重任。
一旅就是日后赫赫有名的“皮旅”,而旅长正是我们熟知的皮定均将军。
皮定均,安徽金寨人,15岁参加红军,残酷的战争环境让他很快成长起来,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此时的皮定均已经是红军教导师的团长了。
抗战时,皮定均曾奉命组建豫西抗日游击第一支队,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在豫西站稳脚步后,又与其他几支支队将根据地发展壮大,最终创建了豫西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这个能征善战的优秀将领被任命为中原军区第一纵队一旅旅长。
此次皮定均临危受命,担此重任,是上级对他的信任,也是他军旅生涯中最艰难的一次考验。
待主力向西转移后,皮定均举全旅之力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造成主力向东转移的假象,成功吸引敌军兵力,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激战,我军主力已安全跳出敌人包围圈,皮定均先是令前沿部队插入敌人背后,摆出向南突围的态势,待敌军调整兵力部署时,突然从东边的小界岭,迅速跳出包围圈。
此时的一旅时刻有陷入被敌人包围的危险,不过面对数十倍于己的追击敌军,皮定均镇定自若,行军途中几十次与敌军遭遇,但在他的指挥下,都化险为夷,经过24天的千里奔袭,终于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赢得最终的胜利。
此次一旅以损失2000人的代价,不但完成掩护主力转移的重任,还依靠自身力量成功跳出包围圈,“中原突围”的胜利,是皮定均军旅生涯中最耀眼的一页篇章。
此后,皮将军也在领导人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55年授衔时,主席破例批准“皮有功,少晋中”,授衔仪式上,皮定均被授予中将军衔。
被主席看重的皮将军在建国后也一直身兼重任,可惜的是,1976年7月的一天,参加指挥军事演习的皮将军遭遇飞机失事,不幸罹难,享年62岁,追悼会结束后,将军骨灰葬于八宝山。
不过在将军去世15年后,其骨灰从八宝山革命公墓迁出,这又是为何呢?
原来抗战时期,皮将军在豫西地区征战多年,给当地老百姓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将军去世后,当地百姓铭记将军的光辉伟绩,希望将军遗骨能移葬当地,最后征得将军夫人张峰的同意,将皮将军骨灰从八宝山公墓迁出,一部分移葬于登封烈士陵园,另一部分葬于将军遇难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