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持王寿石画展座谈会的开场白

 心斋书画研究院 2020-04-14


康守永

     今天(2019年2月23日)举办一个由王寿石画展切入的中国画创作研讨会。

    王寿石,用陈震生的话说,寿石不爱穿麻质的衣裳,随性爱招领众人,实际上那是他看重义气,要的是酒后脱伪去行迹的尽性本情的高兴。

我认识王寿石,先是通过作品和其本人的图片。编辑部在设计一个他的作品集,我审稿的时候看到的,作品没得说,那张放在封二的个人特写,却是一张似乎穿着麻质睡衣不修边幅的照片。我斟酌想要不要换掉照片?后来没有换。因为我想到了王羲之“坦腹东床”的故事,也想到了《庄子·田子方》中说的“解衣般礴”的状态。

王寿石就有一种“任自然返朴素”的状态。其实这也应该是作为一个中国画家比较典型的一种状态。但反过来说,不是“任自然返朴素”就是好画家,需要的是内在条件的支撑。在王寿石身上,我看到了三点:

一是有写实功夫的支撑。从展厅中的作品看,有的画得很工细,很写实,很显现造型实力,这证明了他在技术层面的基础修养。

二是有书法底子的支撑。他是书法家,参加过不少全国的书法展览,平时也在书法上很下功夫。每天早上要把书法作为修炼的早课。在他的作品中也能看出,不经意的线条但不单调,书法融入画作更有内涵和意味。

三是有灵动表达的支撑。王寿石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创作者的灵感、激情和思想。这是才气和天赋的表现。前面两项功夫,只是说明了他成为画家的可能性。有才情的表达才最后决定是不是画家。

这三点最后应该归结到一点:有文化的支撑。

这也是成为一个中国画画家比较苛刻的地方。中国画最讲究书画的双修,“书画同源”“由书入画”等等说法,说明了两者的天然关系。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中国画“格”的高度。格的高度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文化上,中国的书法无论讲求高古、朴拙还是韵致、法度、意态、趣味,都是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的绘画,最终也是一个文化概念,中国画强调笔墨,强调“有生命、有气息、有情趣、有品有格”(张仃)的笔墨,强调笔墨所蕴含的哲思和禅意,所以中国画在作品中的文化含义大于绘画本身的意义。

我记得陈绶祥先生评论山东一位画家说“他画的不是东西”。他说不要小看这个道理,很多人一辈子也悟不到这个道理,很多老前辈都死在这个上面,还有很多老前辈至今一事无成,因为他画的不是画,是东西!

可见,说画的不是东西是很大的褒扬。这个观点像黄宾虹先生说的画之妙“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黄先生说画有三: 绝似物像者,此欺世盗名之画;绝不似物像者,往往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像者,此乃真画。

似与不似,似是而非,这才可能是中国画的标准。而这个标准怎么判断?从画家层面看你书法绘画乃至诗词文学的综合学养,看画背后的意味;从读者层面看,也需要你的审美水平和学养水准。画家和读者在同一个水平上存在,这样的作品才可能存在。

今天来了不少读者,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和画家朋友,那么我们以什么的眼光看王寿石先生的作品?他的作品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让我们先听听各位专家的感悟和批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