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波士顿印记

 DavidCCH 2020-04-14

  时间过得真快,去年此时正在忙于办理护照以及赴美签证之事。若是在今年,波士顿之行注定是泡汤了,于是总觉得有必要写点文字以记之念之。

      最早知道波士顿(Boston)这个城市,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历史课的《美国独立战争》上,波士顿倾茶事件是该课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它是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线。很长时间内对波士顿的了解基本上仅此而已。2017年5月的一天中午,我收到一本杂志样刊,儿子于2015年因参加同济大学组织的一个学术交流项目曾到过MIT,其间他所拍的一幅照片及配作的一首18行小诗刊登于国内一本核心期刊封底(世界名校专栏)。当我电话告知儿子时,他在电话另一端异常激动地说:“爸爸,我就要去那里读书了!刚刚收到录取通知。”说来真是无巧不成书啊,父子俩竟然几乎同时收到杂志与通知书。此后,我对波士顿的关注自然而然也就多了起来。

     具有近400年历史的波士顿,位于北美大西洋西岸,夏令时与北京时间刚好相差12个小时。波士顿是马萨诸塞州(即我们通称的麻省)的首府,既是麻省的最大城市,也是新英格兰地区(即美国东北部缅因州、佛蒙特州、新罕布什尔州、马萨诸塞州、罗得岛州、康涅狄格州等6个州所在地区的总称)的最大城市,它在美国堪称最古老、最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之一。

      波士顿地区的高等教育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全市约有100所左右高校,哈佛大学(HARVARD)、麻省理工学院(MIT)两所世界顶尖名校就坐落于该地区的剑桥市,它们与TUFTS(塔夫茨大学)、BOSTON COLLEGE、BRANDEIS(布兰迪斯大学)被称为“波士顿五大名校”。

     麻省理工学院是一所研究型私立高校,1861年由威廉·巴顿·罗杰斯(William Barton Rogers)始创,学校的英文全称是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缩写为MIT,位于风景如画的查尔斯河畔,隔河与波士顿市区相望,已有近160年的历史,穿越校园的马萨诸塞大道(Massachusetts Avenue)直连哈佛大桥跨过查尔斯河通向波士顿市区。有关资料显示:MIT先后涌现了97位诺贝尔奖得主(包括校友、教职工和研究人员)、8位菲尔兹奖(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得主、26位图灵奖(被称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得主。2019-2020年度,MIT在世界大学四大权威排名中的位次分别是:QS第一、U.S.News第二、ARWU第四、THE第五。MIT因卓越的办学成就与突出贡献,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称为“美国社会不朽的学术脊梁”。著名科学家、导弹之父钱学森,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都是MIT的杰出校友。       

  这是钱学森当年的MIT硕士学位证书(注:本图片来自网络)。时隔60多年,除学生姓名、学科名称、证书签发人与签发时间之外,MIT学位证书的格式和正文内容一直未变。

  2019年6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MIT毕业季。我于6月4日中午12点半从上海浦东机场启航,经过14小时约12000公里的航程,于当地时间6月4日下午2点半抵达波士顿机场。办理好入关手续后,儿子也到达了机场门口。机场离MIT不远,约半个小时的路程。到达儿子宿舍稍事休息后,已是傍晚时分,在儿子的陪伴下漫步于查尔斯河畔,尽情地欣赏两岸的迷人景色。河中帆船点点,好一道风景;龙舟爱好者泛舟河上,正在备战端午节的龙舟竞赛,我国的龙舟文化已深深地影响到世界各个角落。此时也才意识到,我将在米国度过2019年的端午节了,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异国他乡所过的端午节。

  6月5日上午,因儿子还有许多事情需办理,我独自徜徉于MIT校园之中。与美国其他大多数高校一样,MIT没有校门,也没有围墙。MIT占地面积约1000亩,在校生约10000名(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约为6:4),学科特色和优势十分突出和鲜明。无论是占地面积还是学生规模,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无法相比,同时与我国很多高校片面追求大而全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MIT的校训是Mind and Hand(意即既学会动脑,又学会动手;既重基础研究,又重应用研究);Tim the Beave(海狸,又称河狸)是MIT的吉祥物(据说,河狸会筑巢且非常好,因而成为智慧的象征)。MIT的标志性建筑物呈H形,乍看是一幢楼,其实是由多幢建筑物组成的,有以数字命名的,也有以名人姓名命名的,H形中部的建筑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大穹顶”(Great Dome),穹顶以下、圆柱以上的墙面上镌刻着“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字样,因此有人将其视作为MIT的大门;基利安球场(Killian Court)碧草如茵,两侧的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纵向建筑长达250m左右,被称为“无尽长廊”,长廊两侧墙上的布置充分体现了MIT的历史文化底蕴。MIT的艺术楼别具一格,简直是太有艺术范了!

准备就绪的毕业典礼现场。

已清理整洁的基利安球场。

无尽长廊中的文化墙。
24小时开放的人文与科学图书馆。
MIT 艺术楼。
学生活动中心前的雕塑吸引很多中小学生。

  下午,儿子陪我参观了哈佛大学校园。

哈佛大学创始人John Harvard雕像。

哈佛大学图书馆。

  6日上午,因儿子与导师有约,我独自一人来到了波士顿市区。波士顿老城区保留了大量殖民地时期的建筑风格,我只有三脚毛的英语水平,因此只能是走马观花而已。波士顿公园则是典型的英式花园,将其称之为城市绿洲一点也不为过。城中的多处教堂风格各异,当然不乏气势不凡者。一路逛一路拍,不知不觉间竟到了波士顿城郊的一个小农场,好一派田园风光。然后折回城里,在一个大教堂前的草坪上遇到了从纽约来波士顿旅游的天津沙氏一家人(父母也是刚参加完儿子的毕业典礼),我为他们拍了好多张十分满意的全家照。下午,与儿子及其同学一家乘坐鸭子船(水陆两用的交通工具,在陆地上与公共汽车一样,在水上则是游艇),游览波士顿老街区和查尔斯河。此时我也在思考,衢州是否可引进这种水陆两用的交通工具,以更好地开发信安湖的旅游资源。

波士顿公园。
畅游查尔斯河。

  6月7日上午,天高云淡,高纬度地区的太阳令人感到格外炎热,正如人们出席典礼的高涨热情。MIT 2019届毕业典礼就在如此热烈的氛围中于主楼前基利安球场隆重举行,校领导、学位委员会委员、特邀嘉宾、50周年校友、2800多名2019届本/硕/博毕业生及其亲朋好友约万人出席典礼。参加典礼的亲朋好友从7点开始凭入场券扫码并经安检进场,亲朋区呈U字形(即会场的两侧及后部),U字腹部即为学生区。典礼开始前,两侧的电子显示滚动播出欢迎亲朋好友的标语和学校宣传片,气氛十分热烈。    

毕业典礼入场券。

亲朋区一角。

      典礼从10时整正式开始,持续3小时45分钟,直到下午1点45分圆满结束。
  典礼隆重而庄严,首先由擎旗手分别将国旗、州旗和校旗插于主席台之前,然后在司仪引导下,校长、校董会成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及教授代表走向主席台,接着入场的170名身着红色西装的50周年校友即1969届毕业生代表。前述人员全部就绪后,检阅全体毕业生依此入场。此场景绝不逊于奥运会的入场式,整整进行了50分钟。
  典礼上,曾任三任纽约市市长、彭博新闻社创始人迈克尔·布隆伯格,校长拉斐尔·莱夫(L. Rafael Reif)分别作了热情洋溢的演讲。全体毕业生分左右两路依此上台,左路由校长亲自向毕业生授予凝聚智慧与勤劳的学位证书。
  我因事先与儿子保持联系,得知其所处位置与上台时间,于是提前找准了一个比较好的位置,提前取好景,拍到了他从校长手中接过学位证书的珍贵瞬间。
毕业生入场。
50周年杰出校友入场。
迈克尔·布隆伯格致辞。
校长拉斐尔·莱夫(L. Rafael Reif)致辞(注:本图来自网络)。
10:00
去APP下载

校长演讲视频片断(注:载自 MIT 官网)。

儿子从校长手中接过学位证书的瞬间。

  综观MIT的毕业典礼,以下印象十分深刻:

      一是对毕业典礼极其重视。每位毕业生可免费领取4张入场券,意味着可邀请4位家人和朋友出席典礼,如超过4人的话,可以在同学之间调剂,调剂不成的话则需400美元/张购买。其对毕业典礼的重视,与国内高校形成鲜明对比。在国内,大学生入学的场面颇为壮观,送行的队伍可谓浩浩荡荡,而毕业时往往是学生独自回家,来迎接的家长与入学之时形成强烈反差,更不必说参加毕业典礼了。我认为从中折射的则是学校的责任,这是学校向家长、向社会交上答卷的最好时机。

      二是对学生的充分尊重。首先,其入场式体现出强烈的仪式感,校长、校董会成员等嘉宾在主席台就座后,毕恭毕敬地检阅全体毕业生依此入场,这与学生坐好后等待领导上台然后宣布开始的场景形成明显对照,从中体现了以生为本、学生第一的理念。其次,从细节体现出严谨的科学精神。据介绍,为了念对念准学生的姓名,校方三次与学生联系,第一次是请学生标明自己姓名的发音,第二次是请学生确认发音,第三次则是请学生亲自读一遍。于细微处见精神,学校认为毕业典礼是非常严肃的场合,是学生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如此庄严的时刻绝对不能将学生的名字读错。同时,在每本证书中夹着一张载有学生姓名、所在学院、专业及项目等信息的长条形纸片,确保授予证书时做到人证合一,避免发生台上发错台下换的情况。再次,学生一一上台,逐一从校领导手中接过证书,而非以班级为单位派代表统一领取证书。

      三是170多名50周年杰出校友是毕业典礼上的一道亮丽风景。各行各业的杰出校友云集母校,既是MIT的骄傲,也是对即将走上人生新旅途的应聘毕业生的莫大鼓励。

      四是校长的演讲融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于一体。第一,校长首先祝贺和感谢的是所有毕业生的家庭,他认为这一天是家长们爱的付出与支持所换来的美好结果。第二,校长的演讲都是从MIT历史上重要的事件或人物引入正题,从中揭示MIT的学校精神。这次演讲则从50年前即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事件(即阿波罗11号登月)说起。登月需要计算机导航系统的支持,当时的NASA(美国宇航局)直接将研发任务致电交给MIT;第一个致力于“阿波罗计划”的工程师,是MIT一位叫Margaret Hamilton的“女性”,她在软件方面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12名曾在月球上行走过的宇航员,其中4名就毕业于MIT。为了开发登月软件,到1968年,MIT仪器实验室达到600人,巅峰时期的硬件团队就达400人。

      演讲以人类首次登月事件揭示跨学科团队的力量,揭示合作精神与合作的力量,从而将这种精神所体现的职责传递给新一届毕业生。校长在演讲中给全体毕业生提出了9个“更”的期望,即更大胆、更有激情、更严谨、更有创造力、更有野心、更谦虚、更尊重、更慷慨、更善良。回国后,我好奇地查了一下历届毕业典礼上的校长致辞,惊奇地发现演讲的后半部分竟然每年都是一样的(只是改了一下年份而已),前半部分正如前述例子,其目的是以独特的内容引出MIT的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从而很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窃以为,这正是其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体现的是MIT的科学精神和文化自信。我们的高校是否也能吸收和借鉴其做法,将学校精神凝炼固化为一种有内涵有底蕴的特有文化,使之得到一代一代的传承弘扬,不要在毕业致辞上挖空心思以博取学生的阵阵掌声,因为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不是“秀”出来的。

  6月8日,我与儿子一道领略了波士顿郊外的田园风光,其中的瓦尔登湖,因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而闻名,但其景色实在是不敢恭维,是典型的不去不甘心、去了很失望的景区。这种景色不要说在我国,即便是衢州也是比比皆是。不过,其蓝天白云碧水浑然天成的优美生态却着实令人留恋。

以《瓦尔登湖》作者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命名的梭罗大街(Thoreau Street)。

  9日,在儿子的全程陪同下,开始了波士顿之外为期一周的北美之行(将另文介绍)。

      说明:文中图片除2张来自网络(均作注明)之外,均系本人亲自拍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