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州古近代科技发展史概略

 黑龙江波涛 2020-04-14

泉州古近代科技发展史概略

泉州古近代科技发展史概略

文/黄乐德

在泉州四、五千年的科技发展史长河中,从总体上来看,概略可分为古代的萌芽时期,中古的兴盛时期、近代的缓慢发展时期和中国成立以后的蓬勃发展时期。由于当代的情况正在迅速变化发展之中,且为大家所熟悉的,所以下文只概述古近代的一些简况。

萌芽时期

新石器时代至唐,约公元前3000年至906年

从考古资料和文献史料及前人研究的成果看,推知泉州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栖息于晋江流域及其支流两岸的丘陵山阜地带。以石块砌筑居室,生产工具是石锛、石斧、石戈、石镞,也可能有以竹木骨角等质料制作的工具,因年代久远已腐朽不存。从陶石网坠、陶纺锤的发现,居址和陶器内壁上遗留稻谷痕迹看,推知当时先民以捕捞为生,贝类是主要生活资源;渔猎和原始农业可能也是重要的生活手段。原始农业主要是种植稻谷。此外有原始纺织,已能烧制夹沙陶罐、陶釜作为炊具.

从周、秦、两汉到隋唐的1900余年期间,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到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原汉族文化对南方边陲土著民族文化影响不断增强的时期。但唐嗣圣元年(684年)置武荣州以前,特别是南朝(420-589年)以前,泉州的经营开发情况,史文无征,据考古调查资料分析,推测约在西周时期(前1100-前771年),泉州进入青铜器文化阶段,南安丰州、大盈等地基葬及金门富国墩等地的贝丘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大多是实用的武器和工具,器形富有地方特色,铸工比较粗糙,可能是在本地制造的。青铜锛出土不少,表明青铜工具在当时已普遍使用,而石工具仍然大量存在。陶器以泥质陶、印纹陶为主,还有少量原始瓷。胎质较硬,火候高,轮制,器形以带鋬陶罐、杯为主。纹饰为拍印划,以弦纹、网状纹、波浪纹,曲折纹为多。釉色青绿或黄绿,易脱落。石器仍以常形锛为主,琢磨精细造型较规整。

泉州古近代科技发展史概略

汉代(前206-220年),泉州没有发现明确的遗址或汉墓,但从贝丘遗址采集品中,含有汉代越式陶器残片,质地坚硬,做工精细,造型优美。

两晋南北朝(280-589年)的300余年间,中原汉人大量南下,设州置郡。南来的士民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有力地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丰州一带出土的青瓷器有罐、盘、钵、碗、壶等多种日用品。晋太康二年,出现白云庙等宗教建筑。晋太元元年(376年),南安出现种茶。

唐开元六年(718年),治所从丰州移至今鲤城区,从此,泉州城逐渐发展成为晋江流域一带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传统农业、水利、蚕桑丝织、制盐、制茶、烧制砖瓦、铸铜冶铁、城市建设、造船航海等领域的生产技术,都有显著的进步,泉州港也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

泉州古近代科技发展史概略

兴盛时期

五代宋元至明初,907-1435年

这一历史时期,是我国从封建割据又走向全国统一的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其间几度中原板荡,南方蒙受战乱较轻,全国经济重心南移.一些治泉的地方官吏,采取重农抑商,轻徭薄赋,奖励技艺,对外开放,招贤纳士,兴教敷文等有利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鼓励科技发展的政策。因此,社会相对安定,泉州的传统农业、手工业、商业、海外通商贸易,都有巨大的发展。文教昌明,相应地科学技术也获得迅速的发展,在许多方面达到国内乃至世界先进水平。如农垦水利、果树栽培、陶瓷生产、织染技术、冶炼铸造、桥梁建造、航海造船、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生产技术,都有突出的成就,并且涌现出曾公亮、苏颂蔡襄等杰出的科技人物。

泉州古近代科技发展史概略

缓慢发展时期

明中叶至民国,1435-1949年

明中叶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已进入衰老阶段,朝政的腐败,内有农民矿徒的起义,外有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国内封建势力的禁锢下,在西方殖民势力的压迫下,不能健康地发展。鸦片战争以后直至民国时期,中国沦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在此期间,一些有识之士,虽然也提倡革新,积极向西方学习,清末的“洋务运动”、“五·四”时期的提倡“科学与民主”。泉州地区创办了一些新式手工场;兴建公路和邮电通讯设备;举办新式学堂,传授新农业生产技术、矿务技术、以及数、理、化、生等近代基础科学知识;创立医院,引进与传播西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与传播西方的军事工业科学技术等等。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泉州的生产技术水平比之前期没有重大的进展,处于发展缓慢或停滞的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