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父亲的光荣与梦想

 木蘭猫不睡 2020-04-14

前几天,郑州松社书店进行了一场以“谁是梁光正?”为主题的私聊会。梁光正是著名作家梁鸿新作《梁光正的光》的主人公,他浑身是爆棚的戏剧感,时时处处寻找存在感,寻亲,报恩,折腾子女,撒泼耍赖,风流多情,但这样一个父亲为什么又在身后赢得众人的深深怀念呢?因为他的生命里有“光”,他是一个有光荣与梦想的父亲。我们缺少的那道光,他有。

谁是梁光正?

一个除了瘫痪的妻、四个幼子、还不清的风流债及用不完的热情外无足称道的梁庄农民。

他要做什么?

寻亲。报滴水恩。念故人情。

为啥?

因为他对自己说,要有光。

我们整理了部分现场发言,在众人描摹的父亲“梁光正”形象里,但愿你能触摸到自己生命之中的“梁光正”,看到自己父亲身上那道光芒……

本周末,梁鸿在泉州、厦门将有两场活动,感兴趣的读者请点击:

活动预告:梁鸿《梁光正的光》福建分享会 | 泉州·厦门

乔叶(作家,河南作协秘书长):

我觉得他不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父亲,他其实是非常特别的,是狂欢式的,是很任性的,中国人的父亲形象在这里其实被颠覆了。他本身又是很纠结的一个人,既纯真,又很多情,既任性,同时又很承担,既很简单粗暴,有时候又非常深沉复杂的这么一个既普通又不平凡的父亲形象。

我想起前一段好像很流行的一段话,“愿你出走多年,回来仍是少年”。我觉得这个父亲就是这样出走多年仍是少年的这么一个父亲,我读着读着以后,我也像其中的一个子女一样,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对他爱也不是,恨也不是,总体上是非常爱的。

南飞雁(作家,河南作协副主席):

我读的时候一直想找梁光正的谱系在哪里,在已经读过的阅读视野里面找到类似的人物,确实很难找。我能体会到写这样一个新鲜独特人物的时候,作家心中应该是非常开心的,因为很难找到这样一个人物。

我读这个小说的时候,两处“医院”让我非常震撼,一个是女儿在医院里诉说,倾诉她继母蛮子。还有一个是最后在医院两个人终于见面时父亲的那些举动。我读到最后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人物——包法利夫人。

我特意把原文找到了,包法利夫人名叫艾玛,艾玛在心里欢呼:我有情人了,我有情人了,我终于有情人了!这个时候福楼拜中间有一段话,我觉得用到梁光正身上特别好。福楼拜写:“她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这儿的一切都充满了激情,都令人心痴神醉,如痴如狂,周围笼罩着浩瀚无边的蓝蒙蒙的氛围,情感的顶峰在脑海里闪闪发亮,平庸的生活被推得远远的,压得低低的,只是偶尔的在峰峦的间隔中显现。”

当时我看到这里,我觉得梁光正当时的状态和心情一定跟包法利夫人一样,他总觉得他做完这些事以后他脱离了平常的自己,他达到了一种极乐的境界,一种他向往已久的在世俗生活中达不到的这些。这是梁光正最后跟情人见面的时候,他的心情一定跟包法利夫人是相通的,他一定体会到包法利夫人说“我终于有情人”的那种幸福的东西。

何弘(文学批评家,河南文学院院长):

可能每个人看这本书的时候都会觉得这个人如此熟悉,都觉得跟某个人很相像。这样一种相像,在文学上,首先是抓住了普遍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社会现实。

梁光正这样一个人物是中国新文学史上非常新的形象,这个是非常难得的。尽管我们每个人看起来特别熟悉,但是你在文学的谱系中找的时候他是一个独特的。当我们每一个作家和读者,以为生活被我们书写得没有遗漏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还有新的开辟的空间。

过去,我们认为把现实生活中曲折细微的人际关系书写好,就是好的小说。《梁光正的光》这个小说提供了不一样的向度,就是这个“光”。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解读,我们发现通过梁光正一系列的行为,我们看到中国几十年来这样一个社会、人性和个人自由之间的博弈。梁光正为了实现他心里的一点理想,他不断在我们社会秩序、道德、政治中碰得头破血流的,经历了我们过去碰到的种种打击,为我们认识这样一个社会提供很好的素材。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对于梁光正来讲,他的“光”就是存在他心中的诗和远方,所以他才一次又一次地不断去远方寻找,为了实现他的理想。

中国小说的书写,我认为多年来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不断去书写这种苟且,不断地写这种蝇营狗苟,但是我们少了这样一束光。

最后看到那么多人去参加了梁光正的葬礼,表达了对梁光正的怀念,甚至他的子女们在梁光正死以后才真正感受到梁光正对他们的爱,不是他们之前认为的那个。甚至梁光正对他的妻子,包括对于蛮子,对于梅菊,还有乔燕她妈,我们看到他对于每一个女性真的是爱。梁光正对这些女性就是真的情感。他对于邻居或者陌生人,就是自己那么困难也要帮助他。这个小说更大的笔墨放在了这样看似苟且的生活背后有他对理想的坚守。

对人的这样的书写,在我们过去小说中也是不多的,这是一个西方小说的传统。他们这些人有宗教的对接,他们会对这样的理想神圣进行书写和追求。梁鸿大量书写梁光正苟且也好,不堪也好,还是真正有他的“光”。我认为梁光正的“光”对我们这个世界的意义,是我们很多小说书写很容易忽略掉的东西。在我们的文化中,在我们很多文学的书写中,我们对这样一个神圣的情感、理想的情感是缺乏这种书写的。

我认为梁光正这个“光”的书写,给我们的写作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线路图。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民族精神的塑造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这样的梁光正,梁光正这样的“光”是值得我们寻找,值得我们追寻的。

梁玉巧(媒体人):

我的脑海里面全是浮现我的家庭。我觉得我就是书里面的大女儿,我觉得自己的父亲也很像男主角,但是可能又比男主角更爷们一些。当年为了我们上学,妈妈和爸爸种了40亩地。我们村里的人说,像你们家的玉巧五大三粗的应该在家里干活,我妈坚持让我上学。后来我考上郑州的一个中专之后,没学费,又借不来学费怎么办呢?我妈就养了好几头老母猪,下了猪娃卖给别人。当时那个猪感冒了,小猪一个一个的死,后来还剩两只。我妈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搂着这俩小猪说,就像搂着我们这几个孩子一样,晚上搂着这些猪娃的时候还说,我的俩闺女同时考上学了,你可千万不能死,我妈搂这两小猪大概一个多月,这两个小猪都活了。她说要是村里人知道了一定会非常笑话我们。我真的觉得自己父母完全没文化,但是他们身上的那种力量,让我觉得我为了完成他们的愿望,也要在这个城市打拼。

周罡(文学博士,自由撰稿人):

我的感受最深的一点,每个章节实际上是被一种情绪推动着,是被过去生活的情感所推动,设置的人物情节和语言所推动,就是各种各样的情绪在里面的纠结,相互之间的亲情,面对苦难时候的焦虑。这应该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部长篇作品,应该在三个维度上面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首先,在人物形象上有一个颠覆。讲中国父亲,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上中国父亲传统的形象应该是一个颠覆,同时,对中国农民形象也是一个颠覆。刚才说谱系,谱系不一定是一模一样,我觉得恰恰是丰富了中国现代父亲和农民谱系里面的形象,梁光正应该是在这里面。

第二个维度,从叙事方面,有它自己独到的地方,不是线性情节,每个章节有细节的推动,有怨恨,有恐惧,还有一种亲情相互之间的撕扯,而且把握得非常到位。梁鸿在把控写作节奏感时非常好。她有两种语言,一种是代入人物情绪里面,是热的语言。另外一种冷的语言。你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理性的剖析,你后记里面写到了,你想弄明白他们之间的逻辑是怎么样的,你试着理解他,这两种语言在里面交织得也非常好,那种热,热得将要发烫,用冷的语言把它熨贴一下。这个感觉非常好。

第三个维度,我想实际上是对农村叙事空间的颠覆。我们以前谈到农村的时候,总是与封闭、落后、苦难联系在一起,但是我觉得你书里面,苦难也好,逼真的环境里面也好,实际上这不是你的主体,恰恰是一个背景,你这点处理得非常好。

总体上来讲,我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个很感性的认识,每一个人物都很有表演性,特别是梁光正这个人。梁光正就像舞台上的一个光,打下来以后,他自己搅动着周围的人跟着他的事情在走,其他的人也意识到他的角色,也认识到自己在里面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他把自己的角色也表演得非常好。应该说在文学谱系里面,梁光正是一个独树一帜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可能还没有。梁光正应该说他是抓住一切机会来完成他自己的这么一个人,他是不在乎其他人的,所以他这个形象赋予他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他所谓的光是不会放弃自己。

刘磊(松社书店社长):

我觉得梁光正是一个非常有个人英雄主义的人,其实个人英雄主义恰恰是一个公民社会所应该有的基本元素。梁光正这点做得特别棒,他一直在像唐吉诃德那样在与整个社会做歇斯底里的战斗,他一直在做一个英雄式的表演者,他有很强的表演欲。他给我的感觉,他有一个悲悯之心给所有不如他生活条件的人,或不如他境遇的人……他自己就是个千疮百孔的父亲,但是他对那些不如他的人,他始终抱着一个上帝的姿态来拯救全人类,所以这点特别可爱,这也是所有子女不离不弃坚持到最后发现他父亲光的所在的一个答案。最后在他的葬礼上,他的孩子看到他父亲和这么多人有真正的联系。

梁光正一直用情很专,他所有的东西都是真的,他传递的是真善美。当然时间长短,内容不一样,但这个人不虚伪,这是梁光正这个人特别打动我的。而且梁光正有很强烈的责任感,我用一句话来形容,他永远的热血沸腾,永远的热泪盈眶。他是经常会自我感动的人,人必须得有这样一种精神才能感动自己不断地坚持自己的事业。其实每个人都有梁光正的影子,都有梁光正的希冀所在。

鱼禾(散文家 河南省作协副主席):

梁光正这么一个人物,你可以说他是一个父亲,也可以说他是叔叔、舅舅、二大爷,他是我们的父辈那一群人,他既是生动独立的一个,又是那一群。我中午聊天的时候,我说我原来在小说里面,在纸上还真是没有见过这一号人,但是你看这个小说的时候经常有一种错觉,你在乡镇的大街小巷上曾经多次遇到过这个人一样,跟他又很熟悉。

正如梁鸿她自己在后记里面写的,我感觉是这个人坚持某些东西,想做什么永远要做什么,但是他并不是坚持什么主义,他坚持的就是我得像人一样活着。梁鸿自己在后记里面有一句话概括得挺好的,她说梁光正这么一个人,实际上他是试图在无限低的生活中寻找情感的可能性。以我的理解,也不仅仅如此。梁光正这个人也是在无限贫瘠的生活中寻找作为人活的这种可能性。他大女儿冬雪老是埋怨他,说他老是找事儿,说你那时候挨批斗一家人跟着担惊受怕。他在反驳,那时候我看着你们饿死我就应该不去偷吗?偷对不对,他就没有想这个东西,没有想什么道理,是对还是不对的,他想的是很简单的东西,就是我不能看着你们饿死。像人一样活着,首先要活着,他一辈子觉得这个是很有人味的,不管是自己的事儿还是别人的事儿,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不管是他喜欢的这些女人还是跟他看起来没有什么关系的人,他都要有一种人味的感觉打交道,要挂心这件事,就是放不下。我觉得这个人在无限贫瘠的地方中寻找情感,也在寻找人活着的这么一种人。

李然(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

以往我们说到一个主角,一定是能够用一句话概括的,要不然就是高大上,要不然就是很邪恶、很失败的,但这二者其实都是缺乏层次和生命力的。而梁光正这个主角真的是我们生活中特别真实的一个人,不能用一种特质概括。他很丰富、很矛盾,也很真实。所以我们都能从他身上触摸到我们自己身边某个人的样子。今天主题是寻找梁光正。而我认为他们这个大家庭,作为一个中国多子女家庭的代表性,较之梁光正本人的代表性更强。我反而觉得这书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是这个家庭他们的成员他们的排位的性格特点。

我觉得他们的家庭是这样的,一个强势、担当而不讨好的大姐,隐忍、安宁但潜藏爆发的中间层被忽视的孩子,还有一个任性无法扳动他核心地位的勇智的形象。中国多子女家庭都是这样的,没有说哪个是特例。其实这描摹的是一个共有的现象,代表大多数兄弟姐妹。可是这个小说为什么还好看?它不平庸,可能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这个父亲很有意思,并且这个有意思的父亲主宰着这个家庭的格局。这个小说一直想概括这个父亲,一直没有想好一个特别好的词。我自己琢磨了一下,他是一个有责任感但不靠谱的父亲,一个充满开拓精神但永不成功的父亲,充满个人英雄主义但又狼狈的父亲,有对美和体面的追求但并不见品位的父亲,有对女人深切的关怀又达不到爱的父亲。

作者梁鸿谈梁光正

孙瑜(河南省作协签约作家):

梁鸿老师在书里面用津津有味的手法形容了很多次父亲(梁光正)吐痰,每一次都不一样,并且用指甲抠他鼻子上的瘤子,弹出去消灭在房间任何一个空间中。而且形容农村的脏乱破龌龊,但是走过来的梁光正穿的却是白衬衫,用一种特别审美的态度写身边的貌似丑陋的生活。

中国式父亲很少跟孩子道歉,总是等待时光慢慢的消灭,很任性地认为反正我就是爹,无论怎么样这个是不可更改的。他有一些任性,甚至野蛮在里面,其实他和他的子女没有分开的。

梁光正认为他和他的子女是一个整体中的一个个分体,他们应该跟他站在一起,跟他合体去应对外面的世界,帮助他完成一个一个的心愿。我觉得其实也不是心愿,其中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他去见他的表妹,跑了大老远问了很多路,却在车上打死不下来,其实梁光正的寻亲之路是在他个人记忆中间的一种行走,一种内在的旅行,跟“找的是谁,为什么找”没有什么关系,只跟他自己有关系。他的撒泼耍赖其实是回到婴幼儿状态的无助,想得到大家的关心,大家都过得很忙乱,如果他不弄点事出来谁会关心他。我觉得这是一位老年父亲坏孩子般撒泼耍赖的手段,又是与他年轻时代的记忆重合,又是他不想老、不想死,想和一家人一直腻在一起的幻想。

最精彩的就是梁光正死之前糊涂的时候,还拉着蛮子要与他行房事(幻想还在他年轻的时候),在那个时候大家都很尴尬,蛮子却把他的头按在了胸前,像喂婴儿吃奶一样。这个细节非常精彩,处理得特别到位,因为梁光正的爱是很匮乏的,因为没有,所以各种巧取豪夺,用尽各种各样的手段就是为了获取大家的爱,我觉得他在婴儿期、童年期,爱是很匮乏的,长大以后各种事儿烦都是对爱的巧取豪夺,并且吸引大家的关注,让他自己总在聚光灯下。我觉得《梁光正的光》就像盲人手中的手电筒,这是我所理解的梁光正的光。其实他没有照亮他自己,他自己受一辈子煎熬,并且一辈子也没享什么福。其实他的子女都是梁光正一个一个的分体,是他一生一块一块的拼图,最后拼在一起才能是梁光正这个人。

孔会侠(文学评论家郑州师范学院):

看到梁光正我就想起我爷爷,我父亲曾经很愤愤地控诉我爷爷,三年灾害时期,我奶奶不知道在哪儿弄了一点面烙了饼,我爷爷让我父亲拿两个饼送给邻村的一个人,后来我父亲在路上偷偷吃了,回家说送过了。我想说的是这类人物在生活当中存在,他很可能不会想什么唐吉诃德,可能这种东西也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每个人都有文化的符号,但是不知道从哪儿接受,我觉得梁光正这个形象一下子也让我有这种熟悉感,他身上这个东西是很值得、有意义保存在文字里面的。

这个小说让我真的感受到了梁光正很耀眼的光芒,可是我在想,有光芒就有阴影,这个小说中他带给子女的伤痛是时刻存在的。这样一个父亲,其实他的光芒是在家庭之外的,但是这几个子女的成长之痛,我觉得也是意味深长的。孩子在父亲阴影里面的成长,我觉得它的空间还可以更大一点,或者说会有更多停留的地方,把感性的东西再挖掘一点,那这个小说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我觉得它好像会带来很多很细致入微又更感人的东西。这个阴影点都是挺重要的,我想看阴影当中的东西。

李勇(文学批评家 郑州大学文学院):

这个人跟我的父亲相似度很大的。我觉得它可以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写的梁光正是让人代入感特别强的,我就想我家庭里面的争吵,对父亲的讨厌,在这个小说里面都能够找到。但是读到后面,完全把我这个印象扭转过来了。这里面我很赞同何老师说的梁光正的光,因为之前留下的印象,自私、事儿烦,结果到后半部分,那么多人对他情深义重,我觉得这个东西并不是他的缺点,梁老师肯定自己很反思这种写法。

这个父亲的形象,前半部分跟后半部分反差还是特别大的,但他还是一个人,这个人物形象是农民的形象。这是很难得的人物形象,能够创造出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我觉得特别让人感动,特别了不起。因为农民的形象,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后现代的、正面积极的东西并没有那么多,这也特别难得,这是关于人物形象本身。

还有一点,因为梁老师是批评家出身,很多文章写得很精彩,我在读博士的时候也读过。有这种学术的训练走到写作,能写出好的作品确实不容易,在写作过程当中会不会有一些障碍?我们有时间可以再聊。

陈红旭(文工作者):

我觉得我们本家一个大哥就是梁光正这样的人物。在70年代的农村生活,到处都能遇到这样的人,没啥本事,但是穿着做派比普通的人高;口才好,能把一件小事儿说得特别有意思;思想比较开放,比普通的农民有眼界、有能力。但是就是点儿特背,总也没干成什么事。他就特别像梁光正这样的人物。我认为一本书能吸引我往下看这就是好书。这本书真的深深吸引着我,打动了我。

张朝民(自由职业者):

梁光正这个人物是大疯大爱的人,疯到癫狂,爱到抽搐。

李长银(文学硕士):

我觉得农村有很多梁光正这样的人,他实际上就是一个愤青。愤,他有点不甘现状,好说话,看不惯,什么东西都看不惯,想发表意见,露能,到处显自己能。青,有点闷骚型,风流,但没有成性。

单占生(诗人,评论家,郑州大学教授):

第一,这个小说最吸引我的,就是,它离开了过去那种理想化的生活秩序,回到生活固有的秩序。它表现的是涌动的暗流,不只是我们表面生活的大秩序。

第二,我很害怕大家说这本书是写乡村的,结果没有。这个小说不是写农村的,梁光正是生活在农村的一个父亲,是父亲的形象,不是农民的形象,我一直担心大家会不会回到传统的思维中去,是农村题材或者什么题材,它就是个父亲的形象。作为父亲是个生命角色,它要处理的问题是一个生命的问题,生存的问题。这是我感到很兴奋的一点。

第三,梁鸿自觉把小说写成一个艺术,这个我也是感到很高兴的事情。我平常读小说,我期望它不是一个社会传媒的什么东西,不是当下新闻传媒的什么东西。小说是什么?小说是要关注人的,它不再关注社会的问题,它关注的是人的问题。我当时看这个书,第一句,我说梁鸿真会写小说。总体上,这是一部值得我们关注值得研讨的小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