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观经济学结束语之微观经济学的结论

 诗词曲赏析 2020-04-14

微观理论体系可以被分解为下列六点内容

第一,图中的消费者出于利己的动机,支付商品(如茶叶)的价格,从所购买的商品中获得最大的效用,即最大的满足;这便是本书第三章的内容。

第二,通过图上方的产品市场(茶叶市场)的供求关系,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变为企业家的收入;对此,本书第二章已经加以论述。

第三,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出于利己的动机,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企业家必然要使他的(茶叶的)产量处于价格=边际成本的水平。

第四,在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的情况下(即企业家不能再取得超额利润时),价格=边际成本=平均成本,这时,企业家必然以最低的成本来进行生产(茶叶);第三和第四两点均由本书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三章加以论述。

第五,平均成本是企业家支付给生产要素的报酬,等于工资、利润(或利息)和地租的总和,三者分别补偿劳动、资本和土地在生产(茶叶)上所做出的贡献;关于这一切,我们在第八章中已经加以论述。

第六,把上述五点综合起来,图中所描述的社会能以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茶叶或任何其他产品),来使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满足,资本家得到最大的利润,生产要素得到各自在生产上所做的贡献作为报酬。该社会已经达到如此满意的状态,以致在不减少任何成员的福利的情况下,无法再增加任何一个成员的福利。这一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而完全竞争的模型可保证经济制度达到这一状态。第九章所涉及的就是这些问题。

上面的六点表明,帕累托最优状态显然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关于这一状态,西方经济学最流行的一本教科书写道:“整个经济社会是有效率的;只有使其他人的处境变坏才能使任何人的处境变好。”甚至有一位西方学者称帕累托最优状态为“天堂般的”状态。

在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由具有利己心的各种人所共同造成的,包括企图取得最大效用的消费者、以最大利润为目标的企业家以及想要领取最高报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这些具有利己心的个人,通过竞争的作用,却能造成代表最优境界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整个微观经济学的完全竟争模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论证这一点

虽然为现实所通,西方学者承认本章所论述的市场失灵的各种情况,但是,他们又声称,微观经济政策可以弥补市场失灵的不足之处。这种说法,正如上面说过的那样,在意识形态上,起着相当大的误导作用。它可以造成一种印象:资本主义似乎可以通过微观经济政策来娇正现实的市场机制的缺点,从而达到接近于“理想社会”的状态。

早在200多年以前,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已经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斯密写了一段被广为引用的著名的话:“每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増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这段文字普遍被称为是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

在这里,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一般被认为是指资本主义的市场而言。按照这一解释,斯密这段话的意思不外平是:以利己心为动力的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使整个社会得到最大的福利。把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的内容和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结论相比较,后者可以说是对前者的注解。萨缪尔森写道:“现代经济学的最大成就之业便是理解亚当・斯密的论点(指“看不见的手”原理一一引者)的准确含义。”这一成就在意识形态中的作用是什么?对此,一位西方学者写道:“一直到目前,斯密断言资本使主义市场制度的“看不见的手”能够协调一切人的自私行动并且导致生产资料‘最优的配置的说法构成在意识形态上维护资本主义的最完备的基础。”由此可见,在意识形态上,现代微观经济学不过是斯密的“原理”在目前的表现形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