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域鉴拍卖】“新安古泉”古钱币杂项集藏专场:孔中窥天地,古泉铸春秋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4-14

泉者,钱也,意寓财富如泉,涌之不竭。泉贯古今,流于尘世而涤人心,世人无不趋之。泉虽小,却能将方圆天地承载于身,背星背月,多少乾坤。这次,让我们走进域鉴古泉集藏专场,揭秘泉中事,共触吉金魂。

拍卖方式:域鉴APP

开始时间:2020-04-14 23:00:00

结束时间:2020-04-16 22:00:00

专场拍品预览

【拍品01】:隋唐·丝路金币

【规格】:直径24mm,长36mm(带坠环),重2g

【品相】:坠头变形

【拍品描述】:此件隋唐·丝路金币,圆形,外镶成坠饰状。币外圈饰连珠纹一周,中心部分书写异域文字,线条柔细,版模清晰,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殊为难得。西方属于开放的基于商贸的海洋文明,以丝路货币最丰富多彩的中亚为例,虽然那里也有一些肥沃的土地,但是当地人却世代以贩运为生。长途贩运,用贱金属做货币的话就得车载斗量,而使用贵金属,则体量小、价值大,方便携带,行走安全。《隋书·食货志》记载:“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这里所说的西域金银之钱,包括罗马、波斯及中亚各国发行的钱币,主要以拜占庭金币和萨珊金银币为主。

【拍品02】:隋唐·丝路金币

【规格】:长33mm(带坠环),直径22mm,重2g

【品相】:坠头变形

【拍品描述】:此件隋唐·丝路金币,圆形,外镶成坠饰状。币外圈饰连珠纹一周,中心部分书写异域文字,线条柔细,版模清晰,殊为难得。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贸易带动了钱币的流通和融合,沟通了中外关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当时,“以物易物”是常见贸易方式,丝路钱币本身很少直接参与商贸交易过程。在丝绸之路带来的东西方文化碰撞中,钱币上的宗教与文字印记是东西文明交流和交融的见证。

【拍品03】:南宋·小金牌

【规格】:尺寸16.7*8.5*1.8mm,重量3.9g

【品相】:AU 06

【拍品描述】:此枚南宋·小金牌,长方体,金铸。此种小型金牌极为少见,是南宋时期十分珍贵的货币史料,保存极佳。小金牌的存在,可谓是南宋经济税制的重要实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史料记载小型金牌重量为一两金铤的十分之一,通常一面刻有铭文,标明具体用途。此面小金牌为出门税,应该是南宋政府向行商征收的税项之一。

【拍品04】:北宋·大观通宝折三铁母

【规格】:尺寸33.1*2.0mm,重量10.3g

【品相】:极美82

【拍品描述】:此枚北宋·大观通宝折三铁母,方孔圆钱,铜铸,光背,窄轮窄郭,中薄肉,《北宋铜钱》二级珍品。造型精炼,形体干爽。面书钱文大观通宝,直读,钱文为宋徽宗亲书瘦金体,文字飘逸秀美,刚劲有力,运笔如神。正用钱,传世古,光泽凝润,好似黑漆,颇具赏玩趣味。

铁母,是指铁钱的母钱,通常由铜铸,制作精良,穿口打磨干净,轮廓、背郭整齐,字口、地章干净平整无留铜,留世稀少。两宋铁母最多,多以年号为钱文,书法风格多变,更具赏玩趣味,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讲亦是最好的古体拓本。

【拍品05】:北宋·大观通宝折十狭通

【规格】:尺寸41.2*3.0mm,重量14.6g

【品相】:美80

【拍品描述】:此枚北宋·大观通宝折十狭通,方孔圆钱,铜铸,光背,窄轮窄郭,厚肉。造型精炼,形体厚重。面书钱文大观通宝,直读,钱文为宋徽宗亲书瘦金体,文字飘逸隽永,刚劲俊美。仔细观赏,可见铜绿悠悠,如春水铺满壁面,愈发显衬古钱历史悠久,质朴色简,韵味悠长。

【拍品06】:北宋·大观通宝折十

【规格】:尺寸41.6*3.0mm,重量16.6g

【品相】:极美80

【拍品描述】:此枚北宋·大观通宝折十,方孔圆钱,铜铸,光背,窄轮窄郭,厚肉。造型精炼,形体厚重。面书钱文大观通宝,直读,钱文为宋徽宗亲书瘦金体,文字飘逸秀美,刚劲有力,运笔如神。正用钱,色古且朴,仔细观赏,如山间古路畅游,发现一通幽曲径,点点光斑散落于地,倍感幽深宁静。

【拍品07】:元·大元通宝折十

【规格】:尺寸40.8*3.6mm,重量19.4g

【品相】:美80

【拍品描述】:此枚元·大元通宝折十,方孔圆钱,铜铸,光背,窄轮窄郭,厚肉。造型庄重,规整严肃。面书钱文大元通宝,直读,钱文为八思巴文,字体方正,工整严谨,制作工艺严谨化。元代时期,法定货币为纸钞,故很少新铸铜钱,这种八思巴文的大元通宝通常都是帝王赏赐臣子,以示恩威,市面储量稀少,故非常具有收藏价值。

【拍品08】:清·新疆乾道嘉两组

【规格】:尺寸:乾隆25.0*1.0mm/24.0*1.0mm,重量4g/4g,道光25.0*1.0mm/25.0*1.0mm,重量4g/3g,嘉庆26.0*1.0mm/24.0*1.0mm,重量5g/4g

【品相】:币面面文清晰可见,背有些许磨损,方孔开孔有失方正,属铸造自带

【拍品描述】:此组清·新疆乾道嘉两组,方孔圆钱,铜铸,宽轮窄郭,薄肉,造型浑圆。正面以楷书书各币年号,有乾隆通宝、道光通宝、嘉庆通宝,背书满文。铜钱保存完好,略有包浆,光泽自然。乾隆、道光、嘉庆三朝铜钱放在一起,谐音“钱到家”,想来备受钱币爱好者推崇,极具收藏价值。

【拍品09】:清·镂空雕刻双龙纹花钱

【规格】:53×2mm,重23g

【品相】:全品

【拍品描述】:此件清·镂空雕刻双龙纹花钱,为合背钱,镂空雕刻两条似飞似游盘旋于郭缘之间的“追尾龙”,其间以两朵花卉式样的龙珠,龙的头部小巧,龙角似鹿角,张口咆哮,嘴中龙牙也有呈现,龙身蜿蜒,强健而声势浩荡,其上饰点状龙鳞,龙尾弯曲飘逸,可谓刻划细微,此品镂空的表现形式独特,龙纹刻画精细鲜活而具有立体感,构图甚妙,令人激赏。

【拍品10】:金元·镂空雕刻双龙纹花钱

【规格】:58.9×2mm,重30.6g

【品相】:全品

【拍品描述】:此件金元·镂空雕刻双龙纹花钱,造型颇大,为合背钱,镂空雕刻两条似飞似游盘旋于郭缘之间的神龙,灵动活波,气势非凡,其间以两朵花卉式样的龙珠,其镂空的表现形式独特,龙纹刻画精细鲜活而具有立体感,有学说认为可能取材于民间舞龙之表演,此种较厚重、立体感极佳的追尾龙花钱流行于金代,颇受国外藏友青睐。辽、金、元诸国人民潜移默化接受汉文化,将龙的符号纳入民俗之中,并进一步的对其进行创造和发展,可以说龙的形象正是通过这一时期的渗透、交融,才得以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符号。

【拍品11】:清·状元及第花钱

【规格】:尺寸45.0*2.6mm,重量7g

【品相】:美78

【拍品描述】:此枚清·状元及第花钱,大样方孔圆钱,铜铸,宽轮窄郭,厚肉。制样精美,纹饰清晰。面以楷书书文星高照四字,绘有魁星点斗,寓意独占鳌头。背书状元及第,当朝一品,郭外轮边铸有凸起日文,布局工整,排列整齐。这枚花钱寓意吉祥,造型生动,铸刻精美,保存完好,可以说是难得一见的佳品,极具收藏价值。

【拍品12】:清·十二生肖花钱

【规格】:尺寸46.2*2.5mm,重量29.8g

【品相】:美80

【拍品描述】:此枚清·十二生肖花钱,大样方孔圆钱,铜铸,窄轮窄郭,厚肉。币体浑圆,传世古,色亮如漆。铸造精美,样式别致,正面铸刻十二生肖,形态多样,样式分明,内以楷书写十二生肖名称,字体规整。背面铸刻五行八卦,道韵外溢。观赏此币,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的道教文化特色,意蕴悠长。

【拍品13】:清·长命富贵八卦花钱

【规格】:尺寸51.7*39.1*2.2mm,重量20.2g

【品相】:美85

【拍品描述】:此枚清·长命富贵八卦花钱,铜铸。上以皇冠为造型,皇冠往往寓意富贵人家,是一种吉祥美好的代表。下面则是铜币图案,正面内镌有楷书所书长命富贵,寿比南山八字,背书五行八卦图。此枚花钱一改常见的方孔圆钱样式,采用花样铸造,非常罕见。钱体保存完好,富有光泽,可以说是花钱中的佼佼者,喜爱收藏的藏友千万不要错过。

【拍品14】:民国·广东孙像贰角银币小全套一组

【规格】:23.69×1.56mm,重5.4g/枚

【品相】:全品

【拍品描述】:此件民国·广东孙像贰角银币小全套一组,为两对小全套,由广州造币厂铸造。此币正面为孙中山西装像,背面中央图案为对称的二束嘉禾,中间为面额“贰毫”,令附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中华民国贰毫银币各一枚。人像打制精美,币虽小然发丝、五官等图案细节却生动而清晰,马齿、边道、文字等均十分峭拔深刻,包浆温润柔和,制作精整,开门见山,值得珍藏。

【拍品15】:民国·孙中山像贰角银币九枚

【规格】:23.5×1.5mm,重5.3g/枚

【品相】:全品

【拍品描述】:此件民国·孙中山像贰角银币九枚,广州造币厂铸造,正面为孙中山西装像,背面采用袁世凯像银毫之贰角币模,中央图案为对称的二束嘉禾,中间为面额“贰毫”,上下书“中华民国十八年”“广东省造”,此币打制极为完美,人像形态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压力十足,边齿、马齿锐利,币面平整,包浆温润柔和,制作精整,开门见山,值得珍藏。

【拍品16】:清光绪·云南老龙银元一组

【规格】:33×2mm,重13g/枚

【品相】:全品

【拍品描述】:此件清光绪·云南老龙银元一组,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铸,钱正面珠圈内满汉文“光绪元宝”四字,圈外上环“云南省造”四字,下环“库平三钱六分”,左右各饰一十字花。背面中心为蟠龙图案,龙纹生猛,饶有气势,浮雕感强烈,上下环英文,左右各一十字花。此藏品保存完好,开口规整,品相精美,纹饰字迹清晰,锯齿整齐深刻,包浆圆润,色泽明亮,成色匀整,云南老龙银元作为云南省的第一批银元,是钱币收藏精品,值得藏家入手。

【拍品17】:战国·西戎狼形银车舆饰

【规格】:7.5×6cm

【品相】:全品

【拍品描述】:战国·西戎狼形银车舆饰,为一翘尾咆哮状的狼形兽,奇谲瑰丽,原主人应为西戎贵族,在随形的箔片上镂空,用压印线条表现动物的毛皮和形态,形态优美繁复。它属于中原和南方地区的金箔系统,但从纹样风格来看,其造型则与西北和北方草原系统更为接近,受到了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这种饰品用来装饰兵器或用作冥器的马车的车厢、侧板和车轮上。类似的银饰品可参考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的随葬品。

【拍品18】:清代·擦擦佛铜母版

【规格】:长14.6cm,宽11cm,高6.5cm

【品相】:全品

【拍品描述】:此件清代·擦擦佛铜母版,铜制,铜范为长方形,背面有柄柱。范面纹饰为五层,每层均有五座佛造像,佛双手抱于胸前,身后置背光,底呈莲花座。擦擦来源于古印度,为古代梵语的音译,是指用范、模压制的泥制小佛像或泥塔。在佛教徒看来,擦擦是具有功德善业和加持力的圣物,制作擦擦是礼敬佛陀最方便、最普及的一种善业法门。在中国又将擦擦称为善业佛。据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归东印度,到三摩坨国,国名曷罗社跋毛,……每于日日造拓模像十万躯”。这里所说的“拓模像”就是指善业佛。

据目前考古发现,善业泥佛传人我国的时间,最早见于北魏时期。其传播路线是由古印度北上至我国新疆地区,再经河西走廊传入内陆的长安等地。在新疆境内,沿着古代西域交通的南北两道,都曾发现了大量制作泥佛的模具。而擦擦名称的出现则始于元代。《元史·释老志》记载:“又有作‘擦擦’者,以泥作小浮屠也。”自此擦擦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拍品19】:清代·擦擦佛铜母版

【规格】:长7.9cm,宽7.5cm,高4.3cm

【品相】:全品

【拍品描述】:此件清代·擦擦佛铜母版,为制作擦擦佛的模具,体量虽不大,但份量颇为压手,带一柄柱,范面呈梯形,纹饰为三层,共十位相同的佛造像。佛像头束高髻,身后置背光,趺坐于莲花座上。十尊佛像造型比例协调,铸造极为精细,将佛像的眉眼细节一一刻划出来,可以想象以之制作的擦擦佛像必定是宝相庄严、活灵活现。

擦擦是一种以佛教题材为主的脱模泥塑,作为一种佛教发展的产物,最初其主要的制作目的用于佛塔的装藏和观想膜拜,并将其视作积攒善业功德,消灾祈福的圣物,而制作一枚擦擦也就相当于积累了福德,利益了众生。在漫长的佛教历史发展长河中,擦擦既是古老的宗教艺术品,又葆有着新鲜的活力,时至今日在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打制擦擦的传统习惯。

排版|思思

主编|杨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