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贝都因人的大漠风情 环球之旅(58)

 野山的呼唤 2020-04-15

阿拉伯沙漠的神秘之处在于,除有了连绵不断的沙丘、质地特殊的各色沙石以外,还住着神秘的游牧民族贝都因人。“贝都因”(Bedouin)为阿拉伯语译音,意为“荒原上的游牧民”。贝都因人世世代代都在沙漠过着自由的游牧生活,他们不愿搬到城市里去住。用他们的话讲:“我们熟悉沙漠就如同自己一样。我们宁愿在沙漠过艰苦的游牧生活,也不要到城市定居。我们有的是沙漠,是自由。”

图1、大漠风情

12月23下午,我们进入大沙漠,探访生活在那里的贝都因人,体会独特的大漠风情,观看难得一见的大漠落日。这次只有13个人参加。我始终要求自己保持一种旺盛的求知欲和儿童般的好奇精神:去没去过的地方,看没看过的景物,尽可能了解我们所在的地球,及探索这个世界曾发生过的历史故事…… 这是一个晴空万里的下午,两辆改装过的越野吉普“陆地巡洋舰”准时到旅店来接我们,和我们同时出发的还有台湾的一个旅游团,他们的人比较多,开着三辆吉普。从度假旅店出发,很快就看不到建筑了,大道两边全是荒凉的沙漠,金黄的沙海一望无际。在平展的马路上跑了约20分钟,司机将方向盘一拧,我们便冲进了大漠。

图2、巨大的沙丘

吉普身后立马扬起滚滚黄烟,五辆吉普车只能错开行驶,以免后面的车辆吃土。五辆车掀起五条黄沙旋风,似五条黄龙在大漠中滚动,甚为壮观。随行的有一位旅行社的摄像师,肩扛摄像机,半个身体伸出车外拍摄这黄龙滚动的壮观场面,指望由此制作的DVD光盘能在我们当中卖出个好价钱。 很快,我发现阿拉伯沙漠并不是我在新疆、敦煌所看到的沙漠,沙层很薄,存沙量很少,沙层下面是沙砾平原和裸露的岩层。“陆地巡洋舰”穿梭其间,就像轮船遇到了台风,上下剧烈颠簸。坐在车中的人,就像摇煤球机器里的煤球。那是一份特有的刺激。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奔驶,我们的车子在一座巨大的沙丘前停了下来。刘欢让我们下车攀越这座沙丘,说汽车绕道过去等我们。这是旅游的专门安排,是让我们体验一下在大沙漠攀越沙坡的滋味。

图3、沙丘留影

沙丘高约七八十米,坡度大约四十五度左右,攀越需要一定的体力与毅力。当双脚深入沙堆里时,你会感觉绵绵细沙的柔劲,叫人难以自拔,进一步,退半步,似乎行而无进,举步维艰,但却乐在其中。人生的道路就是如此,不进则退,贵在坚持。眼看着大多数人爬到坡顶,我们落后了,于是寻找窍门,在沙少石多的地方下脚,加快攀登速度,终于深一脚、浅一脚地登上了沙丘。 

图4、下沙山容易多了

极目远瞩,远处的山峦、沙丘清晰可见,在阳光的作用下,投下道道阴影,色彩也随之变化,深深浅浅,明明暗暗,层次分明,纵横交错,蔚为壮观,让人领略到一种原始空旷的、与世无争的宁静。细软的沙子被阳光晒的暖暖的,赤脚踏在上面,舒服极了。忍不住伸手捧一把,沙子从手指缝间缓缓落下,仿佛看到了几千年的时光在手中流逝。俗语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攀登沙峰却正好相反,下沙山容易多了。有人是狂奔而下,有人是滑沙而下,寻求刺激和乐趣;而我们是赤脚缓缓而下,充分感受与沙交融的舒适。

图5、茫茫沙漠中出现了一些简易房子

坐上车,我们继续向大漠深处驶去,20分钟后,茫茫沙漠中出现了一些简易房子,走近看是椰枣树干和树叶茎秆编制的薕子搭成的棚户,这就是贝都因人居住的地方。下车后,刘欢向我们介绍了贝都因人的基本情况。,“贝都因”在阿拉伯语意指“居住在沙漠的人”,以畜牧业为生,按传统分为:骆驼游牧人、山羊绵羊游牧人、牛群游牧人。我们将要参观的是骆驼游牧人。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有一小部分人开始定居,但多数人对农业生产不适应,至今仍沿袭世代相传的游牧生活方式,逐水草而居是他们大多数人的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住的是可以随时迁移的帐篷。保留着传统的族长制、父系社会、族内通婚、一夫多妻制等。

图6、贝都因人的小清真寺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这里的环境实在太恶劣了,除了适应力极强的人以外,其他的人都无法忍受。然而,在有文献记载之前,贝都因人的部落就在这片沙漠的边缘地带顽强地生存了。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热情好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是贝都因人的个性特征。为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他们宁愿过艰苦的游牧生活。他们不承认部落传统以外的任何法律,除了本部落的酋长外,不服从任何政权,不承认任何政治制度。有血缘关系的氏族是其社会基础。凭着血缘关系,他们把家庭结合成氏族;把氏族结合成部落。为了加强势力的需要,又把部落联合起来成为部落联盟。

图7、部落中的长老

我们看不出这里有什么适合人类生活的生存条件,为什么贝都因人会选择在这里居住?所有的人都有这个疑问。刘欢语出惊人:这里有水。这荒漠戈壁怎么会有水?刘欢带我们来到贝都因人打出的水井边。

图8、深约七八米的大坑里有一口水井

这是一个深约五六米的大坑,沿着石头台阶下去,果然有一口深不可测的水井,取水的辘轳与我们国内农村的非常相似。刘欢为我们示范打水,他转动摇把,放水桶到井底,然后晃动绳子,使水桶倾斜沉入水中。这打水动作和我们在农村时的打水动作一样,看得出来,刘欢经常带游客来,已经很熟练了。打上来水后,刘欢先喝了一口,表示水很好喝。我夫人也尝了一口。其他人担心不卫生,不敢喝。有一个游客的孩子想尝尝,吓的他母亲赶快制止。

图9、刘欢为我们示范打水

    新的问题又来了:这水源这么深,贝都因人是怎么发现的?刘欢讲,人是很难找到水源,要靠骆驼。贝都因人在找水源前,给骆驼吃加盐的草料,不给它们喝水,七天后,放开骆驼去找水。骆驼渴极了,有一种找水的特异功能,发现地下有水源,它就卧下不动,用棍子打也打不走,这时人们往下挖,就能挖出水来。这也太神了!我这才真正体会到,骆驼对于生活在沙漠里的贝都因人来讲,除了有驮重运输功能,还有寻找生命之源的功能,太伟大了!

图10、深不可测的水井

刘欢又带我们来到一户人家,这里有两位妇女正在编织驼毛挂毯。贝都因的妇女都穿黑色长袍,围着黑头巾,把全身上下捂的严严的,只露出眼睛和双手。一看就知道她们都是结过婚的妇女。结婚的妇女除了手和眼睛外,其它部位只能让自己老公看。看得出来,站着兜售毛毯的比较年轻,估计是儿媳;跪着织毛毯的年纪大些,估计是婆婆。只要我们把相机对着她们,她们就转过身去,绝对遵守本民族的妇道,春光不外泄,老公在和不在都一样。

图11、贝都因妇女在织挂毯

仔细看她们织出的挂毯,是由经线和纬线平面交织而成的,带有浓重的伊斯兰风格。图案基本都是以贝都因人生活内容为主,如沙漠、骆驼、椰枣树、大漠的日出日落等等,显示出贝都因民族特有的审美趣味。从美国回国创业的一对夫妇和他们的孩子对驼毛挂毯有兴趣,与年轻的贝都因妇女讨价还价,我估计是双方因语言问题,在价格上产生误解,买卖没谈成。

图12、身着黑色长袍的年轻妇女正在烙饼

晚上我们要吃贝都因人的大餐,刘欢让我们见识一下贝都因人是怎么做面食的。进入一个简易棚,只见一位身着黑色长袍的年轻妇女,正在用石头围起的火灶前做晚餐,燃料是骆驼粪。他们的面食与我们北方的大饼几乎完全一样,但饼的厚度要薄一些。她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薄薄的一大片,然后放在不远处的一个饼铛上,不时地用一根细铁棍将大饼挑起,翻个儿。好在驼粪燃烧时没有什么怪味,袅袅炊烟伴着烤饼香,很是诱人,不一会就烤成又硬又脆的薄饼。刘欢拿起做好的大饼,让我们每个人掰下一块放在嘴里尝尝。刚烙出的大饼虽然缺油少盐,还是很香。

图13、美丽的少女

一位漂亮的姑娘带着她的弟弟来到我们旁边,她穿着花袍子,围着一条蓝头巾,一双美丽的眼睛立即吸引了在场的所有游客。在看够了被黒袍裹得严严的妇女后,她的到来,无疑成为一个亮点。几乎所有的男性都发出了同一个声音:“这女孩子真漂亮!”“没想到贝都因人还有这么漂亮的姑娘!”

图14、鼻涕过了黄河

大家纷纷拿起相机给他们照相。看出来,女孩儿知道让游客照相能有回报,但她没有任何索取小费的表示,和我们在其它地方见到的埃及人截然不同。贝都因人的淳朴还没有被商业大潮所消融。我第一个主动把钱放到她手中,其他游客也纷纷解囊,一位年轻男士大有怜香惜玉之意,给了5美元。

图15、小朋友很可爱

部落里的小朋友都很可爱,深邃的眼睛黑白分明,皮肤颜色不太深,和大人相比,在阳光下的磨练还欠火候。他们和我们保持一定的距离,规规矩矩地坐在地下看着我们参观、骑骆驼。他们知道,我们来自很远的地方,我们的到来将会使他们的父母口袋里有了钱,可以使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他们喜欢我们给他们照相,没有人伸手要钱。你给他,他收下,不给也无所谓。男孩子的共同之处是脸部很脏,鼻涕已过了黄河。看到他们这样,想起我小时的样子。

图16、我坐着骆驼慢悠悠地走向沙漠深处

骑骆驼是我们领略大漠风情的重要内容。骆驼是贝都因人最重要的伙伴,故这里的贝度因人自称是驼民。没有骆驼,就不能在沙漠居住。游牧人的营养、运输、贸易无一不依靠骆驼。新娘的彩礼、赌博者的赌注、酋长的财富都是以骆驼为计算单位。驼乳可解渴,驼肉可以充饥,驼皮可以做衣服,驼毛可以做帐篷,驼粪可以做燃料,据说驼尿还可以当生发油。

图17、给夫人照相

部落里的男人们手牵骆驼,早已准备就绪,等着我们上路。因人多骆驼少,我们要分批骑行。骆驼老实服帖地卧在地上,等待我们上去。我跨上去后,牵骆驼的牧民做出要我紧抓鞍鞯头上那块木头的动作,然后牵骆驼站起来。骆驼是先伸直前腿,后伸直后腿,如果不抓紧鞍鞯,身体尽可能前倾,当骆驼伸直前腿时,后倾角度达45度,人可能会仰面掉下来。

图18、驼队继续行进在戈壁沙漠上

温柔的骆驼,迈着稳重的步伐。坐在驼峰间,随着骆驼的步伐上下起伏,慢悠悠地走向沙漠深处。沙漠寂静而辽阔,在美丽的夕阳下,满目的黄沙以辉煌博大的气势迎面扑来,这才体会到了沙漠行旅的乐趣。我不时地轻轻拍打着驼峰,向骆驼发出友好的信息。在这寂静的荒漠里,有这样忠诚、能干的伙伴陪着,会有一种安全感。

图19、驼队载着另一批游客继续行进在戈壁沙漠上

太阳下山了,驼队载着另一批游客继续行进在戈壁沙漠上。夕阳下的沙漠寂静深远,伴随清脆的驼铃声,拖曳着队列身后长长的阴影,一直往前……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曲里的一段:“送战友,踏征程。任重道远多艰险,洒下一路驼铃声……”

图20、落山后的夕阳,悠闲地散发着余晖

观看大漠日落,是我们这次大漠行的高潮。这里既有大漠荒沙,又有戈壁山峦,夕阳美景别有情趣。爬上那座不高的小山,山顶一座砖砌有孔建筑十分醒目。原来这是贝都因人放养信鸽的建筑。浩浩大漠,贝都因人就是靠聪明的鸽子在部落之间传递信息。这种原始的通讯方式,在其它地方很难见到了。

图21、不同层次的起伏图案在余晖中呈现朦胧的美

落山后的夕阳,悠闲地散发着余晖,温柔的淡淡光芒,映照在苍茫山峦上,似火焰在作最后的燃烧。远远近近、大大小小的山峦,形成不同层次的起伏图案,在余晖中呈现朦胧的美,似中国的山水画,意境十足。拉近焦距,近观夕阳下的山峦,似西游记里的火焰山,又似彩灯辉映下的皮影,将山峦的棱角勾画的清清楚楚。

图22、夕阳下的山峦似《西游记》里的火焰山 这美景,使我想起了唐朝诗人王维的千古流传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该诗句凸现诗人超然世外的心态,状难言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太阳在西边消失了,月亮成为了大漠的主人。在沙漠中欣赏月色,又是另外一番心情。

图23、第一次看到如此美丽背景下的月亮

仰望月空,一轮明月在东边的半空中挂着,在晚霞淡淡的余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皎洁与美丽。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美丽背景下的月亮。黄沙万里,广袤空旷,在无边无际的沙漠里踏风追月,是何等的浪漫!观赏大自然的风光,可以感受宇宙的博大浑茫,给人以平静祥和的印象,是一种洗心透肺般的精神理疗,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美的享受。

图24、落日后的广袤空旷

最后的内容是品尝贝都因人的大餐。好客的主人在简易大棚下为我们铺好了地毯,放上了坐垫,点起了油灯。从小生活在现代化都市的人,对这种没有电的生活是极为陌生的。许多人在议论:“没有电,晚上没法看电视,看不了书,也不能上网,怎么活啊!”饭菜端上来了,说句实话,除了烤肉有其特殊的风味外,其它菜都已都市化了,许多是从城市里买来的。我重点就是吃烤肉。

图25、部落里的男人排成队为我们唱歌送行

我们要走了,在离开之前,部落里的男人排成队为我们唱歌送行。他们唱的什么,我们听不懂,但从他们纯朴自然的表情看出,他们是在歌唱他们的幸福生活。他们的生活,在我们看来很乏味,但他们很满意。作为与世无争的民族,不会因为生活条件的落后,幸福感就降低,从他们的脸上我们看到的是知足、祥和。

图26、贝都因的大漠风情挂毯

如何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一直是各国政府执政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些政府十分头痛的问题。30年前,我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的成员访问新加坡时,就感触很深。新加坡85%的人口是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比例很小。新加坡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利益,特别规定少数民族的孩子在中小学时要学习本民族的文化,而不是企图用多数人的文化同化少数民族。这次看到埃及政府宽容地对待贝都因人,感触又很深。一要相信,二要尊重,在对待少数民族上,并不是每个政府都能真正做到。 祝福你们纯朴的贝都因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