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首张黑洞照片要冲印两年? 是因为大吗?

 万皇之皇 2020-04-15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并,最先预言了黑洞的存在。然而到2017年,相去102年,也没有人见过它的真实面目,更有人开始质疑黑洞言论的真实性。

2017年4月多个国家终于合作拍摄黑洞,历史两年,在2019年4月10日21时公布了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该项目观测核心是银河系中心黑洞人马座A和M87椭圆星系中心黑洞。

这时候,有很多要好奇了,为什么拍摄黑洞需要2年的时间?拍摄黑洞和我们常见的拍照有什么不同呢?

下面我们便详细讲解下黑洞究竟是什么样,为什么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点击加载图片

黑洞是一种质量很大,密度超大的星体,导致它周围的时空弯曲曲率超大,就连光也会被完全吸收。

既然黑洞不能发射光线,也会将射入它的光线完全吸收,那么我们如何能够看到它呢?其实黑洞能够完全吸收光线是有一定的范围的,超过这个范围的光会变得弯曲,光是有几率逃脱黑洞的抓捕的;这个范围就是EHT名称的来源“事件视界”(Event Horizon)。

由于黑洞的引力会吸聚物质到它附近,光的引力势能的释放转化为热能会使黑洞周围通常都有一个吸积盘(Accretion disk)环绕。吸积盘非常热且光亮,与黑洞对比明显。因此,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黑洞的照片正是中间黑,外围有一个亮圈的形状。

点击加载图片

黑洞M87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遥远的距离让地球上所有的望远镜都表示无能为力。首先从观测角度来说,吸积盘的直径只有40微角秒,相当于从地球上测量月球表面一个苹果的直径。所以,必须需要一个分辨率足够大的望远镜才行。

为此,科学家们制造了一个口径和地球直径一样大的望远镜。准确地说,是一个遍布全球的射电望远镜网络,由8个分布在欧洲、美洲、南极洲的望远镜组成。

点击加载图片

我们知道,手机拍摄的一张普通的照片的数据量只有几兆或者几十兆大小,手机的处理器处理起来很快。但是8台望远镜获得的数据远不是一张普通照片可以相比的。

根据发布会的科学家介绍,我国参与的天文望远镜每秒产生的数据就有32G。这么一个巨量的数据,网络传输实在是太慢,带宽也不够。只能够利用快速读写硬盘,把这些数据实时地存储在硬盘里面。如果按照观察10天计算,每台计算机就会产生:10*24*3600*32=27648000G数据,那么全球8台,产生的数据就是221184000G的数据。如此庞大的数据处理和计算,绝对不是十天半个月可以完成的。

点击加载图片

虚拟的大望远镜阵列并非直接拍出了黑洞的图像,而是给出了许多数据,一次普通的5天观测,整个整列就会产生约7PB数据(1PB=1000TB),装满1000-2000个超大硬盘。因为数据量庞大得不可能靠网络传递,所以只能用硬盘来记录原始数据,再把硬盘寄回数据处理中心。

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也需要极长时间,各个站点收集的数据都被汇集到美国和德国两个数据中心,计算机集群要对数据时间进行合并和分析,缺失或模糊的部分,还需要科学家进行拼图完善。

为达到极高分辨率,包括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天文台机构和高校在内的全球13个研究机构都参与进来,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校准工作。这个过程中涉及数据量之多,处理难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即使现在的数据处理能力已经非常强大,这张照片还是花费了近两年时间才最终面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