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财子公司的冲锋元年

 吕杨鹏 2020-04-15

一位正在手持大刀、快马加鞭的巨人,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杀入公募市场。
这位巨人,便是银行理财子公司。
获批的理财子公司达到了18家,已开业有11家。
对于2019年才刚刚进入市场的巨兽,它们显然已在母行的天然优势下实现了快速发展。
首先,是盈利的开局。
2019年,工农交建外加光大五家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已实现了盈利,合计净利润接近8亿元。
和苦苦挣扎在盈利规模边界线上的公募机构相比,“开局就盈利”无疑是理财子公司们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最好脚注。
其次,是上手便突破千亿的规模攻势。
截至去年底,交银理财规模达到了1102亿,建银理财和中银理财的规模也分别达到了838.26亿元和744.92亿元。
工商银行并未披露理财子公司的具体规模,但从其全年3.3亿的净利润可以推算,其规模至少在2000亿以上。
要知道,公募行业用了整整6年时间,才把规模做到3000亿。
这只是理财子公司逐鹿江湖的一个起点,“万亿”终将成为这类机构的规模计量单位。
最后还有不断外延的产品线。
工银理财目前已布局了包括固收、现金、权益、FOF、量化、跨境等一系列公募产品线;
中银理的产品也在布局外币、养老、权益、股权和指数等多个领域。
和过去理财业务作为银行风险资产的表外延伸有着天壤之别,它们大概率会将业务触角伸向资产管理的各个角落。
净值化的运作、整改期内的非标资源、T+0现金类产品不限额的降维打击,种种制度优势包裹下,理财子公司们露出了杀气。
每一家新成立的理财子公司都雄心勃勃,它们虽然承载着存量转化的使命,但无不想借此机会开拓资产管理领域的更多边界。
如果说,2019年只是走向公募化的开始,那么2020极有可能成为理财子公司发起规模冲锋的元年,整个公募市场都将为之颤抖。
货基“兵临城下”
固收业务上的优势,已经成为理财子公司一张无可避讳的明牌。
中国理财网的数据显示,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固收类产品已达到600只,占到了全部产品总数的79%
这个局面一方面源于银行在固收领域的禀赋资源,另一方面则得益于母行固收规模的“迁移”。
收益更加稳健的固收产品,也更加匹配母行渠道的客户偏好,甚至许多产品给出了3%-4%不等的“业绩基准”参考。
稳住母行的存量客户显然是第一要务;但在一些垂直品类上,理财子公司已经爆发出了罕见的产品优势,最明显的就是T+0类货基产品。
截至413日,工、中、建、交、招行、光大乃至中邮理财都已经上线了T+0的类货基产品,这种产品的总数目前有17只。
在客户端的明显位置移出此前合作的公募货基,转而更换成自家的理财子产品,将是一件不难想象的事情。
1万元的货基限额令落地两年来,货币基金的天花板一直就在不断下降,而如今理财子公司们不限额的T+0产品只要经过简单的系统改造,在消费等更多场景上向余额宝发起挑战只会易如反掌。
更致命的打击还有潜在收益。
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前,覆盖非标完全有理由成为理财子公司们增厚产品收益的重要方式,只要做好流动性管理,这类资产有可能给理财子的T+0产品带来更多的超额收益。
不要小觑收益率的吸引力,7年前诞生的余额宝之所以能够顷刻间火爆,靠的可不止是捆绑支付宝获得的流量红利,2013年同业钱荒所一度拉高到6%以上的7日年化,才是余额宝问世时含金量最高的免费广告。
难比当初,如今余额宝的7日年化已经下破了2%,这也是货币宽松政策下,半数以上货基所面临的处境。
但在非标助力下,理财子公司的T+0若能比货基高出100BP,则这些年公募们依靠培养使用习惯建起的护城河恐怕将不复存在。
从目前的17只产品来看,理财子公司的T+0产品多数还在法人客户和高净值人群中尝试,但背靠母行渠道优势,推向更大范围的受众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货基对公募行业有多重要?
2月底,公募行业总规模16万亿,其中货基就占据了半壁江山,达8万亿。
65家已披露2019年年报的公募机构的管理费之和是404亿元,来自货基的部分有117亿,占比接近三分之一,这还不包括执掌余额宝的天弘基金。
2018年的数据或许更有说服力,当年全行业管理费611亿元,其中货基贡献了225亿元,占比超过了40%,而同期债券、股票两类产品管理费占比仅有13%11%
一些高度依赖货基的公募们,正在进入可怕的利润下行期,即便他们的非货规模还在增长。
如果持续丧失这一阵地,对于公募的冲击可想而知。
火拼的远景
如果说固收是理财子公司的优势,那么权益市场则有可能成为它们开拓的新沃土。
截至414日,已有181只理财子公司的“混合型产品”完成了中国理财网的信息登记,占比超过20%。
他们当中的一些产品甚至包含了量化、策略、科技、长三角等标签。
工银理财更是发行了一只全市场唯一的权益型理财子公司产品,如今它的累计净值已经达到了1.62
在一定时间内,理财子公司也许不会大肆染指权益产品线——至少现阶段来看,他们崛起的规模中很多仍然是对母行规模的继承和自营的委外受托。
但打破刚兑、挤压非标的行业趋势面前,权益产品,以及包含权益资产的投资组合大概率将成为理财子公司出清存量业务的替代品。
通过配置型策略、FOFMOM来平滑净值波动也许是个不错的策略,从过去预期收益类产品的受欢迎程度来看,低波动产品符合银行客户们的风险偏好。
可这对于近年来不断布局低波动权益产品的公募行业来说,绝非是一个好消息。
一旦理财子公司的低波动权益产品线成长壮大,必然将会和公募机构在该领域短兵相接。
渠道优势下,理财子公司未来将坐拥庞大的低波动配置盘规模,并面临更大的管理难度;此时,公募们以子基的形态来参与理财子公司的FOF合作,将成为一种可能。
这看上去是一个潜在的机会,但也不要一厢情愿的认为理财子公司缺乏投研团队,就一定要与公募进行合作。
证券公司们的主动管理能力并不弱,对于理财子公司来说,它们可以提供一整套的服务体系。
君不见许多券商的PB部门已经在向理财子公司伸出橄榄枝了,而未来以子管理人身份来贡献投研力量恐怕只是顺理成章之事;
更多长期业绩优秀的私募机构也将进入理财子公司的视线范围,和淡水泉、高毅们相比,许多中小公募机构估计不是对手。
公募们似乎也有所准备,中基协51日即将对公募基金经理兼管专户产品进行放权,这或许能提高专户参与理财子公司FOF投标的竞争力。
但总的来看,留给公募们为数不多的比较优势,可能也只剩下指数产品、ETF为代表的被动工具了。
可即便在这条产品线上,理财子公司也在跃跃欲试。如今中银理财已经推出了ESG、优势企业两只策略指数产品;建信理财更是推出了粤港澳大湾区指数配置产品。
债券ETF这个发展不充分的战线上,银行们更是埋下了伏笔。早在2018年,中国银行就联合外汇交易中心推出了银行间市场的首个交易型指数产品CFETS-BOC
左右被动工具的发展节奏的因素很多。
一条产品线的命运当然要靠创新力度,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在人们讨论着标准普尔在疫情冲击下出现巨大回撤的原因中,国内发展远远不足的ETF,却面临着被妖魔化的严重威胁。
这甚至也取决于证监会机构部对行业创新的支持态度,如果还只是由几家头部去例行公事一样的淌水,那么公募行业也有可能被动产品的战线中处于被动。
有限的牌
面对磨刀霍霍的理财子公司,公募机构们足以用于迎战的牌并不多。
不过从监管标准、信披要求、管理规范度看,公募基金仍然拥有着更加健康的行业文化。
这是理财子公司目前所不具备的条件。
它们的多数产品,投资者和公众还无法通过定期报告来获得持仓明细、投资经理的最新信息,就其公募的定位来说,这种状态无疑是一种不合格的店大欺客。
对于一些熟悉且适应了公募基金透明化信披的存量投资者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
不过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也注定了公募行业负担着高昂的运行成本,和轻装上阵的理财子公司相比,形成了一种行业性的不公平竞争。
公募行业对此理应毫不吝啬的呼吁监管部门,去提高理财子公司的信披标准和运作规范度,起码应与公募基金保持一致;从资管新规的方向看,这个诉求也符合行业标准趋于统一的要求。
同时,理财子公司仍将在三个方面遭遇挑战,并可能给公募行业留下喘息的窗口。
一是承接和清理母行的存量理财业务。母行理财池中的非标面临纳入风险资产还是腾挪出表的抉择;伴随疫情带给经济的伤害,一些非标资产的风险暴露也将让它们更加棘手。
二是在结算、运营、信息披露、风控、托管、交易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建设。过去的银行理财更像是银行存贷业务的延伸,其围绕资产管理的运营水平,仍然和有着多年经验的公募行业存在差距。
三是相对薄弱的投研能力。理财子公司出身上缺少投研基因,相对保守的银行文化下,能否有足够的激励机制来孕育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投研团队,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但这个喘息的窗口不会太长,公募基金仍然要在枕戈待旦中谋求未来对于自身更加清晰的定位。
对非头部机构来说,投顾、FOF这类更偏渠道的鸡肋业务,如果不能做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差异性,放弃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否则今天的投入都将成为明天的沉没成本。
2020年,将成为理财子公司杀向公募市场的一个开端,这个巨人未来将如何影响并冲击着财富管理行业的格局,市场会拭目以待。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