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印象形成与印象整饰理论分析中国人的“面子”

 Tomsp360lib 2020-04-15


一、中国人的“面子”

“面子”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和使用的词语,常见的例如爱面子、留面子、给面子、驳面子、丢面子、争面子、保全面子、挽回面子、交换面子、看在某人的面子上等等。中国人的面子是一种有形又无形的社会心理存在,也是任何一个在中国生活过或者接触过中国人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正如鲁迅所言,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19世纪末的美国传教士明恩傅(A.Smith)在其《中国人的特征》一书中也认为“面子”是中国人的第一性格特征,关于中国人的“面子”研究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对于中国人的“面子”研究,以往学者无一不强调其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与价值观的影响,认为“面子”是理解和解释中国社会结构及人际行为的控制性和关键性的文化概念。

然而,虽然对“面子”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但学者们对“面子”概念的定义却难以苟同。正如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所说,“面子”这个东西,举例容易,下定义太难。得到西方心理学界较多认同的对“面子”的定义来源于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E.Goffman),他在《论面子的运作》一文中指出,中国人的面子属于人类共有的心理现象,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对彼此都认可的一种共同行为准则的遵循。如果一个人遵循了这一准则,就会得到自己和他人的肯定,也就有了面子。根据这一定义,西方心理学界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形成了印象整饰理论。

二、用印象形成与印象整饰理论分析中国人的“面子”

1、印象形成理论及其对“面子”的分析

    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是指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印象形成效应包括社会刻板现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投射效应等。其中社会刻板现象对中国人的“面子”以及相关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人或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生活中,人们会基于性别、种族、外貌等特征对人进行归类,认为一类人具有比较相似的人格特质、态度和行为方式等。因此对某些人或事物的看法和观念,就像刻在木板上的图形那样难以更改、抹灭。

      刻板印象如何解释中国人的面子呢?正如鲁迅在《说“面子”》一文中所说,“面子”是有好几种的,每一种身价,就有一种“面子”。在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中,认为不同身价与社会地位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面子”界线,如果说的话做的事落到这条线下面去了,就是有失身份,也叫丢了“面子”、“丢脸”、“掉价儿”;倘若做了超出自己“面子”界线以上的事,就被称为“有面子”。

例如在传统的“男强女弱”的社会观念里,男人是“一家之主”和“顶梁柱”,在家里拥有最高话语权,应该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形象。倘若某位男士是个“气管炎”(妻管严),抑或是个多愁善感、动不动就梨花带雨的“林妹妹”,势必会惹人嘲笑,讥讽他不像个“大老爷们”,指责他“丢了男人的脸面”。再比如人们通常认为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个个都是社会精英,应该从事那些看起来高端体面的工作。当得知某位北大毕业生居然去卖猪肉时,不少人投去惊讶的目光,甚至冷眼相待,而他自己受邀回北大做创业讲座时也几度哽咽,称自己“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是反面教材”。同样,也有超越自己的“面子”界线和刻板印象的例子,如“鸡窝里飞出金凤凰”、“丑小鸭变白天鹅”、“灰姑娘当王后”等,这些都可以被称为“有面子”。

2、印象整饰理论及其对“面子”的分析

印象整饰(impression management),又称印象管理,也叫自我呈现(self presentation),是指一个人能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该理论来源于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E.Goffman)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1956),他提出了“戏剧理论”:人生是个大舞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就像演员相互配合的演戏。人们按社会剧本的需要(即社会期望的需要)扮演自己的角色,而他们的演出又受到互动对方的制约。在互动中,每个人都无法摆脱别人存在的事实,因此都不可避免地根据别人的期望来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努力隐藏别人不欣赏的某些方面,表现出别人欣赏的东西。所以,在社会互动的过程就是一种戏剧过程。因此,要使互动能够顺利进行,互动的双方都应有能力运用某种互动的技巧对自己的形象进行控制、管理、整饰。“面子就属于中国人的印象整饰,为了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需要彼此顾全“脸面”。

    印象整饰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同样作为中国人的印象整饰——“面子”也具有正面和负面的两面效果。成功的印象整饰可以调节人际关系,让社会交往与互动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逢年过节亲朋好友之间互相串门送礼,红白喜事街坊邻居前来帮忙、随份子,如此显得自己讲礼貌、懂人情、通事故,既给了彼此“面子”,又能和睦大家的关系。

    然而过度的印象整饰,也就是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通过一些手段来虚饰自己的身份地位,并以此谋利,会让人际关系不再真诚,久而久之存在被对方戳穿虚伪的面具,从而导致关系破裂的危险。例如一些男人利用某些女孩“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嫌贫爱富心理,又或者是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男人的脸面”,故意租借名表豪车来骗取女生的欢心,把自己伪造成“富二代”的形象。还有的“好面子”的女生喜欢过度P图,并把照片发布到网络上,以此吸引异性关注,或者提前消费买各种奢侈品打扮自己,更有甚者长期坚持乘坐飞机头等舱,就是为了借此显示自己的身份,趁机钓到“金龟婿”。这些过分“爱面子”并且以此谋利的行为往往在“演砸”后会引起对方反感,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进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

此外,过分的“爱面子”也会给“表演者”自己带来一定的代价,也就是俗话说的:“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郭冬临曾经演过一个名叫《有事您说话》的小品,里面的主人公为了让自己在单位同事面前“有面子”,愣是硬着头皮答应了一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要求,结果弄得自己狼狈不堪,事情办不成就里外不是人。曾经西楚霸王项羽也是极度重视印象整饰、“死要面子”的人,他曾说:“富贵不归乡,如锦衣夜行,谁人知之者。”而当其兵败垓下,逃至乌江,仍“死要面子”地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最后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挥刀自刎。岂不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啊!(《题乌江亭》杜牧)

然而,翟学伟对用印象整饰理论来解释中国人的“面子”存在异议。他在《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一书中指出,西方的印象整饰理论的“面子”实际上体现了西方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价值观,即“个人对自己形象的塑造和具有脸的资源的多寡,直接关系到他和他人关系的建立和获得面子资源的多寡”。然而在中国现实社会中,除了通过个体本身的气质、性格、能力、知识、道德、努力等挣得的“面子”资源,有无“面子”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你的家世、身份、地位、权力、金钱、世故性、关系网等人情关系因素。

    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中更看重“情”,给不给你“面子”还要看人情上的亲疏远近。正如一个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的小大夫说:“如果别人托我请院里的专家看病,我得跟专家说这是我姑妈或者舅舅这类的亲人,专家看在是自家亲戚的面子上还会同意。要是说这是我邻居家表妹的二叔的嫂子,肯定不会搭理。”虽是玩笑话,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对建立在家的基础上的“情”的重视,以“亲亲”为中心,有了“情分”,才给“面子”。

参考文献:

[1] 燕良弑,姚树桥,谢家树,凌宇.论中国人的面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6):119-123

[2]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54

[3] 鲁迅.说面子,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4] 乐国安,管健.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5] 李双赤,唐洁,邹庆,李燕,覃丹,黄宗华.印象整饰:百度文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