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解读丨第七章:天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BaiMalpo4m7t41 2020-04-15

《道德经》涵盖了哲学、政治、管理、军事等方面,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人,无论哲学、政治、管理或军事等方面,都无从涉及,也不懂。所以,我就从平凡人的生活这个角度入手,希望将《道德经》普及化,就是让普通老百姓,也能读懂《道德经》里的一些理念,哪怕只是理解、明白及做到一二,我亦知足。

解读文章大体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原文,第二部分为译文及部分字词的注释,第三部分是我个人的一些感悟,第四部分延伸阅读,是王弼和苏辙对《道德经》的解读。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注释]

①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②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以,因为。

③身:自身,自己。以下三个“身”字同。先:居先,占据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④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⑤邪(ye):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费漠尘解读】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从前有兄弟二人,皆向往云游四海这种修道生活,但父母年迈,妹妹年幼,哥哥家里还有病妻,因此始终未能如愿。

有一日,一得道高僧路过,兄弟二人要拜高僧为师,并将家中难处讲述出来。高僧双手合十,微闭双目,喃喃自语:“舍得,舍得,没有舍哪来得?你二人悟性皆不够,十年后我会再来。”说完,飘然而去。

哥哥顿悟,手持经书决然而去,为修道而开始云游四海。弟弟则不忍心舍弃父母、病嫂及幼妹,遂留了下来。

十年约期已至,高僧再来,只见刚刚归来的哥哥,口诵经文,神清气爽,仙风道骨模样。而弟弟则神情呆滞、反应缓慢、面容苍老。

高僧问二人收获。

哥哥说:十年内游遍天涯海角,高山大川,拜了无数个寺庙道观、得道高僧,背诵经书千卷,感悟万万千千。

弟弟说:十年内送走父亲母亲,病嫂身体康复,妹妹成家立业。但因劳累无暇诵读经书,恐与大师无缘。

高僧微微一笑,收了弟弟为徒。哥哥不解,追问缘由。

高僧只留下一句话:佛在心中,不在天涯海角,不在名山大川,不在寺庙道观,不在经书之中,更不在得到高僧身上。父母尚且不爱,谈何普度众生?舍本逐末,终究与佛无缘!

说完,高僧带着弟弟,飘然离去。

另有一对兄弟,在西山遇到得道高僧,高僧告诉他们:“四年后你们两人有一次大的劫难,唯一的解救方法就是多行善事,积德劫难。”

自此,哥哥在村里修桥筑路、养老扶幼、无偿帮助他人。弟弟则是种果树、种粮食,一旦收获了,就接济那些吃不上饭的人。

眼看四年时间快到了,哥哥去见高僧,问他是否已经化解了劫难。高僧摇了摇头,一句话都不说。哥哥感到奇怪,又无可奈何,只好下山回家。

不曾想途中下起了大雨,哥哥躲进一间土屋避雨,结果一声雷响,房屋倒塌,他被压在下面,导致两条腿残废。这个变故使他痛苦至极,心里甚是委屈,于是让弟弟背他去西山,准备再去问高僧。

再次见到高僧,哥哥问道:“大师,这几年我一直行善,没有一天懈怠,为何还会遭此劫难?”

高僧则是抬头看向弟弟,问道:“你呢?”弟弟回答说:“大师,我只是行善,时间久了,我就只知道行善,已经忘了化掉劫难的事情。”

“这就对了,为化劫而行善不是全善,为行善而忘劫乃为大善也!”说完,高僧闭上眼睛,再不说话。

这两个故事里的弟弟,就是切身执行了“天地之所以长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这个真理。

天地之所以长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所谓不自生,就是不把自己的生活,放在首位。这句话不是说,我们不注重自己的生活,而是做任何事情,不要为了自己的生活,而违背社会规则及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的人,为了能随时随地吃到美味的蔬菜和水果,搞高科技种植技术,原本夏天才能吃到的西瓜,现在任何季节都能吃到;原本养一年才能宰杀的猪,如今两三个月就出栏,人们可以随时吃到猪肉等等。

再举个例子,现在很多女性,为了对抗衰老、追求青春靓丽和苗条的身材,不惜在脸上涂抹各种抗衰老产品,或者吃被夸大效果的一些延缓衰老的产品,或是不顾一切地节食减肥、不在意身体的承受极限,进行超长运动。

这实际上,就违背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而大自然一次次以灾难警醒人类,这些灾难大到全世界都被新冠袭击,小到个人美容不成反而毁容、为了减肥差点丧命等等。但人类始终不肯反省自身,不愿意放下这种享受和追求。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第一个故事里的弟弟,他将自己的理想置之度外,换句话说,就是为了父母病嫂幼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生活,虽然很艰辛,仍毫无怨言地扛起了生活重任,为父母养老送终,照顾病嫂身体康复,助幼妹成家立业。

正因此,他保全了自己,也成就了自身。

第二个故事里的弟弟,他也是如此,尽管当初是为了化劫而行善,但他并未将行善化劫放在首位。反而是顺应社会及自然规律,该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然后在行善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放下了为化劫而行善的“初心”,不再为了自己化劫而行善,只是行善而已。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所以,他的劫难反而被化解,而哥哥则双腿残疾。

这里说句额外的话,假使哥哥不行善,可能不仅是双腿残疾,而是命都不在了。也就是说,有目的的行善虽然不是全善,不是纯善,到底也利益了他人。至少,化解了最严重的灾难那一部分。

现实生活中,我们先把自己的家人照顾好,不是说不让你追求理想了、不是你不能为事业打拼了。而是先顾好家人,至少先对父母行孝,将子女抚养成人,对吧?可惜,如今的社会,太多人都做不到这两点了。别说成为圣人了,就是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尽到的责任和义务,都没做好!

不要稍微牺牲一点、付出一些,就把自己当功臣,就趾高气扬、谁都不服。你要知道,你这么做,最终是为了长生(此处可理解为生命力持续的旺盛、身体的健康长寿等),是为了成其私。也就是说,获得最大利益的,还是你自己。

这正应了那句话:你付出的,宇宙终将双倍回馈给你。

我们知道自己最初是为了什么而做这件事,或者付出甚至牺牲自己的一些东西,但不要念念不忘你的这个“初心”。所有的念念不忘,都必有回响。你想要什么样的回响,就对什么念念不忘。比如,你希望得到善的回响,那就念念不忘你的善行,而非善行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