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吟诵第一课

 苏家酒窖 2020-04-15
学习吟诵第一课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种新型的读书方法——吟诵。

不知道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面对古诗文,我们中国古人是如何读的呢?

是像我们现在的人一样么?朗诵诗文,声音短促?还是有别的方法呢?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朗读,是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才传入中国的。那么之前,我国古人是如何读书的呢?

估计很多聪明的小伙伴已经猜到了,中国古人,用的是吟诵。

我们见过很多图,诗人们都在行吟。比如《太白行吟图》、《白居易行吟图》、《春园吟诗图》等等。

《史记》里面说:屈子行吟泽畔。唐代的李商隐说: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宋代的苏轼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些文字记载,无不告诉我们,古人是在吟诗。

那什么是吟诵呢?简单地下一个定义,就是中国古代传统读书方法。

吟诵的目的,徐建顺先生说,是:“别文体,守规矩,重声韵,达文意。通古人之情,感自我之心。修身养性,以文化人。”

这听起来特别唬人,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把古人的声音一部分还原,与古人相通,与作者相通。

为什么呢?因为汉语里的读音是可以传递情感的。哪怕是同一句话,不同的语气也会传达不同的思想。比如说简单的一句“你吃饭了吗?“。这句话,如果是小姑娘问自己喜欢的小哥哥,一定是情意绵绵的,轻柔柔的问一声,”你吃饭了吗?“。同样,这句话如果是母亲问自己远行的游子,一定是饱含着四年,隔着电话问一句”你吃饭了么?“。如果只是泛泛之交,在路上打个招呼问一句”你吃饭了么?“肯定是听过就忘。

声音可以达意。这是否与很多小伙伴的语音学知识发生了冲突?在西方的语言学理论体系中,索绪尔提到任意性原则:语音和语义无关系。也就是说,语音和语义之间,是割裂的。

但有一个现实情况一直存在,那就是不同国家的语言系统是完全不同的。

传统文字学指出:“形旁表意,声旁表义”,汉字是音形意三位一体的文字,这是我们受到的教育。

中国的汉字里,一类是象形,一类是形声。指事和会意只是象形的一个复杂化,还是象形。假借和转注只是一个用法,所以汉字实际就这么两类:象形和形声。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汉语上古音的字的语音和语义关系是非常密切。许慎《说文解字》对形声字的定义:“指事为名,取譬相成”。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这是现在语言学里已经承认的事实。那么,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语音这部分学习借助了拼音。那为什么用拼音的方法学汉字呢?因为有专家说:形声的语言是落后的,我们要像西方学习,学拼音。比如向朝鲜学习。

在1444年,朝鲜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诏》,里面提到:“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为此悯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耳。”

大家可以去看看现在的朝鲜文字,就是典型的拼音文字,只是构形还有点像汉字。而这样放弃抛弃象形,使用拼音的原因也提到了,要容易学、容易用。

同时学习拼音也抛弃了很多东西。比如现在的韩语,同样的读音对应了很多很多的含义,经常会被搞混。韩国的法学生在学习严谨的法典的时,经常吐槽,真的是一团糟。

我们不会有这种现象。象形字是音形义一体,是复杂的象形。我们一个字教下去,音形义全有了。所以中国的文化典籍的传承功能特别强,内涵丰富。但是我们的一个劣势是不容易学,不容易用。

可是现在回头看看,我们的古人不是学的很好吗?

我们古代几千年能那么顺畅的把汉字学下来?因为我们有一套让它变得容易学容易用的方法。这套方法首当其冲的便是吟诵。

当然不止是吟诵,还有别的一些方法。比如,近体诗、蒙学等。但自从百年以前引进西方理论解释中国的历史文化,汉诗文就只剩下字义了。失去了音义的汉诗文,不仅不再美丽,而且意义不完整。

没有音义的汉诗文,首先不再美丽,而且意义不完整。少了音义,你能保证剩下的这一部分(字义)是正确的吗?  一个人本来是健全的有两条腿,现在就剩一条腿了,你能保证他走得好吗?你能保证他的这条腿跟别人一样吗?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三字经》里的内容,告诉我们要会读书。

那如何读书呢?就是要读出诗文本来的声音。失去了声音的汉诗文失去了灵魂。

吟诵让我们回到汉语本身,回到汉字,汉语,汉诗,汉文。回到他本来的样子,揭开语音的意义,重现汉诗文的瑰丽世界。

确实,有同学会说,汉字的读音一直在演变。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包括现在,语音还在变化。虽然现代汉语几经改变,但还是保留了相当多的音义。

你看,语言文字没有改变。如果当声音被放大了。而声音本来就是有意义的,这部分内容被放大了,音义自然变大了。

汉诗文的意义是由音义和字义两部分构成的,音义非常重要,他在整个汉诗文的含义当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是不能丢失的。

所以,我们要学吟诵。通过吟诵,找回诗文的真实面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