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在瓦甓|吳昌碩篆刻藝術(上)

 攒菁堂 2020-04-15

吳昌碩(1844年—1927),孝豐(今浙江安吉)人。原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碩、蒼石,別號缶廬、苦鐵、破荷、大聾等。晚清著名書畫篆刻家,為“後海派”代表人物(與任頤、趙之謙、虛谷齊名為“清末海派四傑”),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著有《朴巢印存》、《蒼石齋篆印》、《齊雲館印譜》、《篆雲軒印存》、《削觚廬印存》、《鐵函山館印存》、《缶廬印存》、《苦鐵碎金》等印譜傳世。


篆刻初師浙派,繼法鄧石如、吳熙載,並上溯秦漢乃至古璽。受趙之謙“印外求印”的啟發,遂取石鼓、封泥、瓦甓、碑碣之意,師古不泥,化古為己,責問“古昔以上誰所宗”?寓巧於拙而出於拙,自成一格,開古茂雄渾“吳派”寫意印風。

“予學篆好臨《石鼓文》,數十載從事於此”。持之臨習《石鼓》,使其字法凝練遒勁,氣度恢弘,表現出樸拙蒼茫的風格。章法欹斜錯落,頗有疏樸峭野之趣。整體上看是疏密自然,宏放暢達,極富變化。貌似不經意,實為內涵法度。又將疏密跌宕、虛實相生的畫理及其山傾海立、氣象雄闊的書法用筆融入印中,通過剛柔曲直、縱橫轉舒的線條交互運用,使其篆刻恣肆縱橫,氣勢駘蕩。

“信刀所至意無必,恢恢遊刃殊從容”。在刀法上,吳昌碩將灑脫爽利的沖刀與含蓄渾樸的切刀鑄進自己的厚刀鈍刃,沖中有切,切裏帶削,以沖求暢,以切見澀,以削達韌。並輔之“殘缺刀法”,以敲、鑿、打、擊及進一步磨、蹭、刮、推,使線條文字失去火氣。以此斂仰,以造虛實,消融“沖、切、削”造成的新氣,體現出“與古為徒,道在瓦甓”的古意之美。

缶翁七十一歲刊“葛祖芬”邊款有記:“余不㺯石已十餘稔,今治此,覺腕弱刀澀,力不能支,益信‘三日不彈,手生荊棘’,古人良不我欺也”。同年治“葛昌枌印”邊款亦有:“余不治石幾二十年……自視饒有古趣,然十指已痛如迸裂矣”。此非妄語,吳昌碩五十歲以後,因臂恙甚劇及醉心書畫,甚少刻印,篆刻多有代刀,論者頗有微詞。代刀者主要有夫人施酒、次子吳涵(邊款亦得缶翁神形)、弟子徐新周、方鎬等人。代刀方式一般由吳昌碩篆稿,然後親自修葺並刻款而成。如八十三歲為大倉喜七郎篆“靜勝軒”邊款記之:“雄渾遒勁,頗得《石鼓》神髓。丙寅良月朔,吳昌碩篆石,先命臧堪兒刻成,再修飾之”。

“南北高峰作印看”。晚年,缶老筆墨已達爐火純青之境,將種種意趣鑄入印中。通會之際,人印俱老。


吳昌碩篆刻生涯(僅收錄此次所選印作)▼

1844年 甲辰(道光二十四年) 1

八月初一生於浙江孝豐(今安吉縣)鄣吳村。

1860年 庚申(豐十年) 17

隨父避亂,離鄉逃亡。

1862年 壬戌(同治元年) 19

三月,鄉稍寧,始歸,先聘章氏病歿。立秋,母萬氏病逝。

1864年 甲子(同治三年) 21

八月,隨父歸,苦耕苦讀。

1865年 乙丑(同治四年) 22

父娶繼室楊氏,舉家遷居安吉城內桃花渡畔。秋應試,補考庚申科秀才。

1866年 丙寅(同治五年) 23

從施旭臣學詩,兼學書法、篆刻。

1868年 戊辰(同治七年) 25

二月十八日父辛甲卒,享年四十八。

1869年 己巳(同治八年) 26

赴杭城,求學詁經精舍,從俞樾習小學及辭章。

1870年 庚午(同治九年) 27

冬,回故里攻讀,以課鄰人子弟、代寫文章為生。

1872年 壬申(同治十一年) 29

娶施氏,名酒,字季仙,二十五歲,頗擅持家。

1873年 癸酉(同治十二年) 30

元旦,長子育出生,字半倉。是年隨金傑赴滬,得識高邕。

1874年 甲戌(同治十三年) 31

二月,刻“癖斯”。夏,客吳下,為周作鎔治“井公”。秋,赴嘉興,客杜文瀾曼陀羅齋,結識金樹本。

1875年 乙亥(光緒元年) 32

秋,返湖州,居陸心源宅,協助整理文物。刻“缶記”。

1876年 丙子(光緒二年) 33

客湖州。二月,製“吳俊㞢印”,同月刊“道在瓦甓”。八月十九日刻“溧陽程雲駒長壽日利”。九月初八次子涵出生,字子茹,號藏龕(亦作臧堪)

1877年 丁(光緒三年) 34

客湖州。九月,刻“倉碩/俊卿㞢印”。十二月,作“俊卿私印/昌石”。

1879年 己卯(光緒五年) 36

春,客吳興,宿金傑寓中,作“一狐㞢白”。

1880年 庚辰(光緒六年) 37

春,客亰口,作“安吉吳俊章”。二月,客吳下,館吳雲兩罍軒,刻“美意延年”。五月,刊“㤅己㞢鉤”。

1881年 辛巳(光緒七年) 38

客吳下。秋,為顧沄刻“沕泉小築”。

1882年 壬午(光緒八年) 39

春,舉家遷居吳下。四月九日金傑贈以古缶,遂名廬為缶廬,亦以為號。五月,刊“染于倉”。冬,刻“歸仁里民”。十二月,作“其安易持”。

1883年 癸未(光緒九年) 40

居吳下。三月,赴津沽過滬,趨謁任頤,任頤為之作《蕪青亭長四十歲小影》。由滬北上,首蒞析津,刊“湖州安吉縣門與白云亝”。同月,刻“張熊㞢印”。七月初二於吳下拜謁潘祖蔭。

1884年 甲申(光緒十年) 41

居吳下。春,刻“吳俊長壽”、“苦銕”。秋,刊“牆有耳”。九月三十日為高邕刻“西泠字匃”,同月為其再刻“狂心未歇”。立冬,為鄭文焯作“大壺”。十一月,刻“沈白雲所䙷金石書”。十二月,為閔泳翊治“十畝園丁五湖印匄”。是年刻印亦有“朙道若昧”。約是年刻印“㝛道”。

1885年 乙酉(光緒十一年) 42

居吳下。元宵,刻“沈翰”。春,為費念慈刻“西蠡所臧”。三月,為其再刊“㬥書廚”。亖月,刻“缶廬”。五月,作“吳俊卿信印大利長壽”。十一月廿九日舟泊茸城,刻“高邕㞢”。十二月,製“窺生銕”、“羣眾未縣”、“五湖印匄”。是年刻印亦有“人澹如菊”、“吳育㞢印/半倉”。當是年刻印有“仁和高邕”、“吳俊卿”、“一目㞢羅”、“鶴壽”。約是年刻印“天丅傷心男子”。

1886年 丙戌(光緒十二年) 43

居吳下。正月初五三子邁出生,字東邁。秋,為沈伯雲刻“松隱盦”。十月廿日潘鐘瑞以汪鳴鑾羅紋箋石鼓拓本持贈,此後與石鼓文一時不離。十一月,刊“沈祖右印”。同月客滬上,任頤為之作《饑看天圖》、《歸田圖》。

1887年 丁亥(光緒十三年) 44

居吳下。春,治“高陽酒徒”、“馮文蔚”,為沈伯雲刻“道無雙”。二月十四日刊“石門沈雲”,同月,為陸廉夫刻“畫癖”。三月,為單毓華鑿“介壽㞢印”。六月,客滬上,任頤為之作《棕蔭納涼圖》。

1888年 戊子(光緒十四年) 45

客滬上。春,為龔心釗作“文章有神交有道”。六月廿三日長子育病歿。八月,長女丹姮生,字次蟾。同月,任頤為之作《酸寒尉圖》。秋,任頤為之再作《蕉蔭納涼圖》(此作任頤未署,久佚,光緒甲辰七月鄭文焯得之滬上,璧還,作長歌自題其上)

1889年 己(光緒十五年) 46

客滬上。十二月,刻“酸寒尉印”。當是年刻印有“木雞”、“安平太”、“苦銕”。

1890年 庚寅(光緒十六年) 47

客滬上。始識吳大澂,遍觀其所藏鐘鼎彝器、古璽碑刻乃至古幣鏡銘。八月,刻“陶在寬印”。當是年刻印有“雌節”。約是年刻印“破荷亭”。


篆刻作品(點擊圖片欣賞高清大圖)

未完待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