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好多病都诊断脾虚,西医却可以把脾切掉,故弄玄虚?

 千冰室 2020-04-15

“脾虚”算是中医里最常见的一个病因了。

找中医看病的时候,什么疲乏无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手脚冰凉,慢性腹泻、消瘦等,都有可能被中医认定为脾虚,甚至有的时候牙龈出血、月经量多、子宫脱垂等,也会被诊断为是脾虚导致。

在中医理论里,脾的作用那是相当的巨大,中医把肾称为是“先天之本”,而把脾称为是“后天之本”,认为脾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是保持一个人生生不息的动力和源泉,如果“脾虚”了,就会导致各种疾病。

所以在中医里,像脾这么重要的器官,是绝对不能没有的。

这就奇怪了,西医有时候竟然把脾给切了,比如:一个外伤导致的脾破裂,西医会急诊手术,抓紧时间把脾切掉一部分,甚至是完全切掉,否则就会因大出血危及生命。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不是说脾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吗?西医给切掉了都没事,难道是中医在故弄玄虚?

其实,这应该算是一个传统的误区了,中医理论里的,和西医的脾脏完全是两码事。

先举两个例子,可以对照一下:

人们常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怎么会急呢?在西医里,心脏只是一个维持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和急不急没什么关系,急躁情绪应该是大脑的问题才对,这里面的心,其实就是中医概念,而不是西医的心脏。

再比如:说这个故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感动人的故事怎么会波及到肺呢?按理说和肺没有丝毫的关系,这里面的肺腑,其实也是从中医理念里衍生出来的,而不是指西医的肺。

这些成语和俗语的由来,都和古代中医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里的肝、心、脾、肺、肾等脏器都只是一个泛泛的概念,代表了很多功能,而非西医里的某个器官。

中医的脾是怎么回事

中医里脾的确功能强大,中医理论里对其功能是这样描述的:脾主运化,主升举,主统血,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主四肢,与胃互为表里。

简单几句话,如果继续解释,几乎涵盖了人体所有功能。

首先,“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也就是说我们吃的食物,都要经过脾的运化,才能转化成营养物质,才能被我们吸收,我们之所有能慢慢长大,变得强壮,都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如果一旦脾虚,就会面黄肌瘦,营养不良,体虚乏力,大便稀薄;而运化水湿,指的是我们身体里的水,都依赖于脾的吸收、运输和转化,如果出现脾虚,我们就会出现各种病,比如水肿,小便不利、咳嗽痰多等。总之,一个“主运化”,涵盖了西医的消化吸收功能、泌尿系统的功能,甚至是肺的部分功能。

其次,“主升举”,指的是人体的这些营养物质依赖于脾的升举功能,才能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头目、心肺,如果脾虚,我们会出现头晕目眩、耳鸣、乏力等,升举功能低下,还会出现子宫脱垂、脱肛等人体虚弱的表现。这里面就涵盖了西医的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甚至是各种免疫力低下的疾病。

“主统血”,指的是人体的血液之所以能够在血管中运行,都有赖于脾的统摄作用,如果脾虚,会发生各种出血性疾病,包括尿血、便血、妇科出血等。这里面又包含了西医的血液病、肛肠疾病以及妇科病等。

当然,中医里脾的功能还远不只是这些,方方面面几乎涵盖了西医所有器官的功能元素。

所以,中医的脾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和西医里的“脾脏”有着巨大的区别。

再看看西医的脾是怎么回事

解剖学上,脾长在人的左上腹部位,大致有巴掌那么大,暗红色,重200克左右,旁边有胃、左肾、左肾上腺、胰尾和结肠,外面有肋骨,由几条韧带固定住。

在现代医学研究里,脾脏有什么作用呢?主要两个方面:一,短期的造血功能。在胎儿期或者婴幼儿时,脾脏可能有造血的功能,但随着年龄成长,脾脏造血功能越来越弱化,然后就可以可以忽略不计了;二是免疫功能,参与机体的免疫代谢,脾脏里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免疫细胞,参与人体的各种免疫功能。另外,脾脏还有吞噬衰老的细胞、清除细菌的作用。

但脾脏的上述这些作用,都不是不可替代的,不像心脏、肝脏、肾脏一样,切掉绝对不行,没有了脾脏,人体的功能可能会受一定的影响,但不会致命,会有相应的补偿机制发挥作用。

所以,西医里的脾脏,是可以切掉的。

总之,中医对于器官功能的描述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中医诞生于落后的古代,人们既没有更多的解剖知识,也没有现代生理、病理学的概念,对于疾病完全是一种宏观上的认识、归纳和总结,并大致归为某一脏器,和现代医学的具体器官是不能一一对应的。

而中医理论里的脾,更是代表了一系列器官的功能,完全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里脾的概念。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