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为一个成年人,为什么我总是焦虑个没完?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20-04-16
我是个成年人,我很焦虑。
 
我很穷,我焦虑。
我很富,我焦虑。
我觉得自己不够努力,我焦虑。
我觉得自己没有天赋,我焦虑。
我害怕不被人喜爱,我焦虑。
……
这是每一个现代人的痛点,这也是整个时代的焦虑。

英国才子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带领我们直面内心深处的焦虑和造成它们的原因,并试图通过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来探索舒缓并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

《身份的焦虑》作者  阿兰·德波顿

他认为,“身份的焦虑”来自于我们对爱(社会认可)的渴望;来自于对他人的嫉妒;来自于对金钱的渴望;来自于对精英和成功人士的崇拜。”

带着这些萦绕在每个人心头的焦虑感,我们来看看阿兰·德波顿在书里对“身份焦虑”的解释吧。

我不想被人瞧不起

在英国,“势利”(snob)一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20年代。据说它的产生还同当时牛津、剑桥大学的一种习惯相关。那时,牛津和剑桥大学通常会在考试名册上有意识地将普通学生同贵族子弟区分开来,习惯上在普通学生姓名旁注上“sine nobilitate”(拉丁文,意为“无高贵血统”),简略为“s.nob”。

“势利”这个词从创造之初,就与“身份”紧密相关。“势利”在今天指的是因为他人没有社会地位而瞧不起他人。势利者最明显的特征其实并非是简单的社会歧视,而是在社会地位和人的价值之间完全画上等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社会地位又与所拥有的财富画上等号。



为什么所有人都比我更厉害/有钱?

我们的“自我”或自我认知可以用一只漏气的气球来作比——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他人的认可(对于气球而言,便是源源不断的氦气)来填充自己的内心,而经不起哪怕是针尖麦芒大的刺伤。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在研究了这种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产生无限欲望的心理状态后,提出了以下公式:



詹姆斯的公式表达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往上高一级,我们遭受羞辱的可能性也因此增加一分。所以,降低对自己的期待,我们就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但是,这难道不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吗?


我已经很努力了,但是......

我们如今生活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之中。但这并不像它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美好,因为这同时也意味着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精英崇拜。

尽管仍然有像阿比吉特·班纳吉这样的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贫穷的本质,揭露其复杂性,为穷人正名。但我们早已不再认为贫穷仅仅是是因为不幸或社会的压迫,而是更加残酷地认为这是因为穷人既愚蠢又懒惰,这一切都是他们咎由自取。与此同时,富人则拥有了绝对的正当性,他们不再是马克思笔下腐朽堕落、恶贯满盈的资本家,而是摇身一变,成为白手起家的社会精英,是每个人竞相模仿和崇拜的对象。


如果说贫穷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的话,那么在当今社会里,贫穷更是一种羞辱。你只是一个别人眼中的失败者,但没有人关心你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德尔斐箴言要求我们:认识你自己。我们对产生焦虑的原因了解得越多,我们就会更自信,就离解决问题更进一步。阿兰·德波顿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舒缓焦虑的“解药”,其中包括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和波希米亚。


“你挡住我的太阳了”

亚历山大大帝在途经科林斯时,拜访了哲学家第欧根尼,发现他正坐在树下,衣衫褴褛,身无分文。亚历山大,这个在当时世界上权力最大的人,问是否可以帮他什么。“是的,”哲学家说,“如果你能从我面前走开的话。你挡住了太阳。”

哲学似乎一直游离于世俗生活之外。哲学家推崇“理性”,认为有了理性,我们的身份可以由我们的理智良心来确定,而不再受市场上他人一时的想法和感情的左右。如果理性分析证明我们受到了社会不公正的待遇,哲学家建议我们不要受这些言论的影响,就如同面对一个非要坚持2加2等于5的神志不清的人,我们会对此不加理会一样。


“艺术是对生活的批判”

英国诗人兼评论家马修·阿诺德曾说过这句话。

艺术作品——小说、诗歌、戏剧、绘画或电影——无论何种形式,何种内容,都能够在不知不觉当中,潜移默化地向我们揭示我们的生活状态。它们有助于引导我们更正确、更审慎、更理智地理解世界。


鉴于最需要批判(或洞察和分析)的莫过于我们对身份以及如何获得身份的态度,因此我们就会毫不奇怪地发现,古今中外有众多的艺术家通过各自的作品,对人们在社会中获得地位的方式提出质疑。艺术史充满了对身份体系的不满,这种不满可以是讥讽的、愤怒的、抒情的、沮丧的或幽默的。


“除却生活别无财富”

现代上层身份理想的反对者认为,现代上层身份理想的最大过错在于严重地歪曲了生活中何者最重要的问题,以及把物质积累过程抬高到人生最高成就的水平,然而在一个更加真实的、更加全面的对我们自己的概念之中,物质积累充其量只是决定我们生活方向的众多因素之一而已。

约翰·罗斯金在《给那后来的》一书中,请求我们放弃日常把财富等同为金钱的观念,采取以“生活”为基础的思维观点,根据这种思维观点,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将不再理所当然地是商人或地主,而是那些在凝视夜晚星空时深深感到惊奇的人,和那些能够理解和减轻他人痛苦的人。因为“除却生活别无财富。”
 

阿兰·德波顿曾经说过,“也许不快乐的源泉正是因为我们用单一的视角看世界。”《身份的焦虑》一书教会我们,除了单一的视角,我们还可以用哲学的视角、政治的视角、艺术的视角、宗教的视角和波西米亚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

拒绝被社会束缚,也不被自己束缚。德波顿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既是英国著名畅销书作家,也是哲学家,同时还是“人生学校”(The School of Life)的共同创始人,是名副其实的“斜杠青年”。在他的号召下,我们可以尝试建立一些新的身份,属于我们自己的身份,而不是社会要求我们的身份。

愿每个人都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社会希望的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