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国电影工业发展考

 范雍祈求上天 2020-04-16

韩国电影工业发展考

对韩国来说,电影是舶来品,新事物来临之初,除了拿来主义,便是嫁接本土民间戏剧的人员、设备。那时所谓电影工业遥远得很,只像是借了张家的水泥,凑了王家的砖头,又用自家的地基盖了桩土房子。

百年间,韩国电影人研究电影设备与技术,逐渐人员职业化、制作专业化、发行规模化,一条自上而下、四通八达的产业链,变得完整起来。

韩国电影工业发展考

特效已渗入韩国电影,现实向作品中特效的嵌入不露痕迹,而[釜山行]这样的幻想题材,更离不开坚实的工业支持

从草台班子到分工专业化

电影初来韩国时,自然没有专业的电影工作人员,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那时候,创作电影或者说连锁剧的,多为演剧团的导演、演员,以及一些妓生演员(“良家妇女”不被允许拍摄电影,女角多为男性反串或妓生演绎)。

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这个产业聚集的人才越来越多。但在那个时候,韩国电影界多采用学徒制。1927年,朝鲜映画艺术协会放弃了学徒制,吸纳了更多新鲜血液。但在忠武路黄金期,即1960年代,仍以这种学徒制为主。

与之相对应的,是当时的电影设备稀缺。起初,电影设备只能靠进口,由在日韩国人回国时运回来。1929年李昌根根据米歇尔摄影机,制作出韩国人自制的第一台摄影机,取名克歇尔,这种摄影机到1960年代仍有使用。

而另一方面,“韩国电影技术之父李弼雨,开始从日本引进土桥录音设备,与弟弟李明雨在1935年一起拍摄了韩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春香传],他担任摄影、录音、洗印,电影制作的各项职能已经很清楚明白。

韩国电影工业发展考

[春香传]导演李明雨与韩国早期的电影设备

虽然很早就有了技术尝试,但1940到1950年代,由于二战及朝鲜战争的重创,物资匮乏,电影器材就更加稀缺。这段时间里,除了使用战时遗留下来的少量电影摄制设备,电影人们只有同美国军方借器材。

尚未形成的电影技术工业,不得不面临倒退的尴尬局面,甚至又从有声电影拍回默片,从32毫米胶片拍回16毫米胶片。但前进的一面是,这段日子里,电影人开始有了专业分工,出现了一批专职人员,如摄影师柳长山、录音师李敬淳、洗印师金峰秀等等。

到1970年代,韩国电影界已经开始广泛使用本土电影设备,彩色宽银幕也早在1960年代便已经普及。而电影人才的培养输入也日渐体系化,不再只有传统的学徒制。

1984年,韩国电影艺术学院成立林常树、许秦豪、奉俊昊等人都毕业于此。学校起初只有导演系,后来又设立了摄影、制片、动画科系,更全面地输送电影产业各环节的人才。从一定程度上,这也反应着韩国电影工业进一步的分工职业化。

韩国电影工业发展考

导演林常树,我们曾在《情欲·写真,韩国经典电影之导演篇》中介绍过

1994年,韩国第一部奇幻类型电影[九尾狐]上映,大量特效所需的高昂费用,由大财团碧山集团支付。这也是韩国电影第一次使用CG。

自此以后,韩国电影开启特效时代,尤其到了1999年姜帝圭的[生死谍变]开启韩国大片时代,韩国电影几乎没有不使用特效的,韩国也是整个亚洲地区最早关注特效的电影制作国之一,因此走在发展前沿,甚至媲美好莱坞。

中国电影[集结号][龙门飞甲][武侠]等片都有韩国特效团队参与,以用远远低于好莱坞特效团队的价格,达到较好的效果。

韩国特效技术实践于各种类型的电影,或奇幻或写实,能掌控多种类型电影特效而不是单一类别,也成为韩国特效技术的竞争力所在。日本电影也时常请来韩国特效团队,正因为韩国技术涵盖的类型更广。

韩国电影工业发展考

[集结号]

从忠武路到大财团

朝鲜战争后,韩国迎来了和平时期,现代化的风也吹来,这时,电影是一门产业的意识才被广泛接受。电影在韩国人心中,不再同宣传划上约等号,而具备了娱乐价值。

商机亦随之出现,1955年的[春香传]1956年的[自由夫人]先后取得票房成功。投资者们确信,电影是一桩有利可图的生意。

韩国电影工业发展考

[自由夫人](1956年)

从前的作坊,逐渐被事务所取代。可以说,到1950年代,韩国电影工业的概念才开始形成。这其中见证韩国电影工业变迁的,自然是忠武路

那时,电影人们摩拳擦掌,但毕竟是战后,每天看看自己贫穷的脸,确定租不起办公场所。为了谈电影、找演员、拉投资,他们往往只能找一处咖啡馆与人见面。而忠武路,就是当时的首尔电影人们,最喜爱的联络地点。

来找钱的和带着钱来找点子的,都聚集在这里。自然而然的,电影公司纷纷在这里落户,1950年代末,1.75千米长的忠武路,聚集了71家电影公司。规模经济效应也开始显现。

1956年之前,韩国每年制作电影不过20部,而1958年,这个数字超过了100部。

韩国电影工业发展考

现在,忠武路上的一家影院

此后电影业便开始膨胀式发展,许多小公司建立,拍一部片即死,发展方式相当粗放,但也确实是繁荣初期难免的野蛮景象。

1962年,韩国第一部电影法颁布。电影法规定电影公司采用许可制,要具备一定的人力物力条件,才可建立公司,其余小公司合并,以实现电影制作的“企业化”。这么一来,1950年代末忠武路的71家电影公司,只剩16家。

“申电影”,就是在这一企业化政策下诞生的大规模制片厂。但它的覆灭,也说明这种形式化的“企业化”,在当时韩国电影发展水平下,根本不可行。

其实,在电影法颁布前,申电影就已经很成规模,其前身是申相玉的电影公司,拥有自己的制片厂,并制作了[浪漫爸爸]、[房客与妈妈]等一系列成功的电影。

电影法颁布后,它又开办了自己的演艺学校,培养明星,还在政府支持下接管了占地八万多平、亚洲最大的摄影厂的安阳摄影厂

但庞大的组织架构,不仅没有带来预想中的规模效应,反而难于管理,造成资源浪费和巨额支出,加之一系列负面传闻,申电影于1970年被取消注册。

韩国电影工业发展考

韩国电影工业发展考

亚洲最大的安阳制片厂已成过去

经历过1970年代的萧条期后,1980年代末,部分电影公司搬离忠武路。忠武路的兴起,是个人作坊到事务所的结果,而忠武路的衰落,也是韩国电影进一步工业化的结果。

随着大财团带着更多资金进军电影业,电影公司也随之在财团云集的江南地区落户。忠武路成为历史,但电影业有了更多资本注入,企业化成为可能。

从区域分销到全国直配

在忠武路时期,相匹配的发行系统,是区域分销:六大商圈首尔郊区、釜山庆南、光州湖南、大邱庆北、大田忠清、京畿江源各自划分经销商,采取“立稻先卖”。

这个词的意思本来是稻子还在田里时便买下,即一种预售。放在电影发行系统里,便是每个区域的分销商,在电影制作前就付下预售款,得到影片在自己的区域里的发行权。至于价格,由忠武路制片公司预估的总成本及各区域在全国的占比决定。

这种区域分销制度,在交通不便的时代里相当实用,在当时体量不够的电影业中,由多个经销商出资,也能分担风险。但显然,效率低,规模小。这种发行方式,一直维持了40年。

韩国电影工业发展考

1980年代,好莱坞电影公司进入韩国市场,采用全国直配体系,好莱坞大片能够全国同步大规模上映。此前,好莱坞的电影每年有一定配额,这些配额会奖励给拍出一定数目影片的本土电影公司,算是一种补偿制度,用好莱坞大片可观的票房收入,补贴本土电影的制作。

尽管这项政策在执行中多有弊病,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本土电影。而好莱坞电影公司“没有中间商”的入驻,对本土电影造成了双重冲击。

本土影人在抵抗好莱坞电影直配的同时,也开始效仿他们的直接发行体系。1999年,联合国际影业实现全国直配,韩国本土电影,也可以全国大规模同步上映了。

直配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大电影公司开始寻求发展垂直体系,建立投资制作、宣传发行、院线放映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公司,如乐天公司等。规模化的同时,也有垄断风险。

韩国电影工业发展考

希杰娱乐旗下的CGV是典型的垂直体系,与好丽友、乐天一样,投资、发行、上映一条龙

如今,韩国大小的电影公司已经超过12000家2019年全年,韩国共上映了806部电影,本土观影人次已经连续第八年突破一亿,全国影院数达558家,银幕数3173块。在剧团中嫁接的、在战后废墟成长起来的韩国电影,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工业体系。

如何看待韩国电影工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