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宣防宫遗址,汉代古遗址,宣防宫历史悠久,是西汉武帝时为抗击黄河决口水灾,赴黄河金堤堵决而兴建的。据《史记》记载,瓠子堤始建于秦,西汉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河决于瓠子堤,水浸溢十六郡。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复堵瓠子堤决口。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皇帝亲临一线指挥治水,汉武帝刘彻是唯一的一位。(摘自百度百科)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标记的西汉宣防宫位置

宣防宫又名“宣房宫”,位于滑县城北苗固村,刚到村口就看到高峭的瓠子堤,询问过好几位村民后才找到宣防宫遗址,宣防宫遗址尚存有几间庙宇,苍松翠柏碑碣众多。因破坏而形成的瓠子堤横切面:

历史名著《史记》对汉武帝塞瓠子堤决口、筑宣防宫、作《瓠子歌》均有明确记载,“宣防塞兮万福来”诗句感人犹深。《河南通志》、清《滑县志》、民国时期《滑县志》对宣防宫在滑县城北十里苗固村均有记载,宣防宫在苗固村西侧瓠子堤上应无可质疑。当代立汉武帝瓠子歌碑:


苗固村历史悠久,在宋代以前村名为“宣房”,后因宋朝军师苗训(字光义)辞朝后隐居于此,故更名“苗固”,沿袭至今(苗固村没有“苗”姓人的原因既此)。2008年4月,中国水利考古专家卢跃刚,在翻阅史料时无意中发现有关汉武帝在滑县老城北苗固瓠子堤上驻宣防宫亲临堵决治水的记载,专程从北京赶来,在滑县文化局负责同志陪同下,到苗固瓠子堤宣防宫遗址实地考察。卢跃刚说:“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封建帝王亲临治水第一线,汉武帝是唯一的一个。宣防塞决是我国古代治黄史上的壮举,其意义不亚于大禹治水。”他认为保护好现存的瓠子堤和宣防宫遗址,对宣防宫历史文化的考古研究和探索古代治水的经验教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最后他还建议将其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在保护文物遗址的基础上恢复重建宣防宫。滑县文化局立宣防宫遗址碑:

明代滑县牡丹街人、陕西临洮通判李嘉臣(字龙衢)退职后在苗固村居住养老,生活俭朴将一生积蓄捐给在宣防宫遗址上兴建的玄武宫。他的好友滑县南耿庄进士、南京工部主事耿随朝,苏州刺史、顺天巡抚耿随卿,滑县进士陕西宝鸡县令郑蓬山离职退休后,常来苗固集与李嘉臣聚会聊天。李嘉臣死后,由耿随朝撰文,耿随卿书写,郑蓬山篆字,长达1500字的墓志铭文,表达了对挚友的怀念之情,葬与玄武宫附近。宣防宫遗址出土的乾隆十九年李嘉臣墓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