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威尔·施瓦尔贝《为生命而阅读》:专注当下,享受当下

 麻雀爱读书 2020-04-16

本书作者威尔·施瓦尔贝,美国人,来自一个改了信仰的犹太人家庭。他们一家人都很爱读书。

《为生命而阅读》是《阅读的力量》套装书的第二册,第一册是《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讲的是作者的母亲从确诊胰腺癌直到去世的几年里,母子之间那些有关于书的讨论。那本书我在豆瓣上打了十分。

《为生命而阅读》是母亲去世几年后写的,作者不再提起母亲,而是专注于因书想到的某些人、某些事、某些领悟。我的偏见告诉我,作为套装书里的第二本,质量很可能不如第一本书。然而读下来,它反倒比第一本让我受益更多。

这本书由若干篇文章组成,每篇文章的题目采用的是“《书名》+主题”的组合形式。我来提几篇让我受益最多的文章。

《奥德赛》接受平庸

我们之所以害怕平庸,是因为我们害怕自己活着不为人知,死后很快被人忘记,就像在我们之前活过的绝大多数人一样。然而,平庸不因我们的害怕而不存在,它是已然存在着的客观现实,就像我们的性别、外貌、性格,甚至某些疾病、残疾一样存在于我们身上。而且,它极有可能是我们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的。

这篇文章里,作者对平庸作了这样的阐释:

平庸并不代表愚蠢、粗制滥造或者低俗。它只是普通。普通并没有错,也没什么不好。当你接受平庸,你就会变得谦逊。你学会了接受这样的事实,即无论你对一件事情有多么擅长,这世上都可能会有人比你更有天赋。你可以努力向做得更好的人学习,或者至少欣赏他们——即便你不想成为他们。

作者劝我们也劝他自己,坦然而努力地在平庸下生活:

诚然,做得好确实更好些。不过如果一件事情值得做,不管能做得多好或多不好,它都是值得做的。仅仅是值得做而已……当一名伟大的画家固然好,但是画画本身就很伟大。唱歌、陶艺、织围巾、下棋都是这个道理。

我也劝自己,即使我死后不可避免地成为那被人遗忘的绝大多数人,我也绝不可以草率地对待自己的人生,因为人生本身就是美好的,值得好好享受的。

《箭术与禅心》掌握读书的艺术

这篇文章教我如何从“不会读书”到“会读书”,说来简单:读就完了!一直读一直读,读到你忘记自己在读书为止。

作者说:“我最享受读书的时候,是我无意识地读书的时候。是那些让我全情投入到某本书,让我全神贯注、深受感动、目眩神迷的时刻,让平时监控我读书的那部分心神——也许是记录页数或是决定我该继续读多久的——那部分心神也消失不见了。

我很羡慕作者这种“享受阅读”的段位,我还达不到。目前我在读书的时候,总会走神,读一会儿书就去刷刷手机看看微博什么的。即使再精彩的书也会如此,我想这肯定是我的问题,不是书的问题了。我习惯在“当当云阅读”上看书时打开语音阅读,这能强制我把耳朵留在书上,心思偶尔地开小差,但还是会回到书上去的。

我期望以后的我在看书时,可以不借助语音阅读,也能投入地读进去。在达到这个状态之前,我要一直读一直读……

《在自己房间的旅行》旅行

这篇文章里,作者介绍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

《在自己房间的旅行》这本书写于1790年,作者是一名年轻的法国官员萨米耶·德梅斯特(Xavier de Maistre),他因(非法)决斗陷入困境,被判在家软禁。在脚踝监视器等产品发明前的几个世纪,政府依靠年轻贵族的荣誉来让他接受胡作非为后的惩罚。德梅斯特当时二十七岁,是一个有荣誉的人,确实在他都灵的房间待满了法庭命令的四十二天。他无事可做,写了一本自己卧室的导游册,在那几周,他根据路线参观了一些家具、油画、他的书架、他舍不得扔的信,还有自己魅力四射又比较潇洒的生活的回忆……

想到一个问题:如何真正置身于你正在游览的景点中?

这问题看来荒谬,你到了那个景点不就是置身于那里了吗?

很多年前,我独自在西双版纳旅游的时候,总有一种不真实感。虽然我身在其中,但眼前看到的景色就像是透过电视、网站视频看到的,景色是那个景色,里面没有我,我没参与到其中。为了让自己有点儿存在感,我在热带植物园里吃东西,告诉自己:“我在植物园里吃东西。”

现在我们旅行的时候,会用拍照片、录视频的方式记录景色。在手机、相机普遍使用之前,人们用写游记的方式记录。再往前,在我们诗歌的鼎盛时期,人们通过写诗记录眼中所见。大抵,我们为一处景色付出的劳动越多,就越有参与感。在别的游客咔咔拍照的时候,如果你拿着一支笔、一个本子,把眼前景色描写下来,不要赶时间,不要嫌麻烦,那我认为你会比别的游客更有置身景点之中的感觉,景色回报给你的也会比别人多。

这篇文章里还提到了林语堂讲过的一个故事:

一个人被一个朋友带到雾蒙蒙的山顶上,这个人抗议:“这里什么也看不到。”朋友说:“我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什么都看不到。”

那种被雾包围的体验我是有过的。我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学校在邻村,冬天的早上,我们村的几个同学一起骑自行车去上学。骑上大马路就被白茫茫、湿漉漉的雾包围了,目力可及只有前后左右的一两米,看不到房屋和树,就连同行者也隐到了雾里,只能看见自身和骑的自行车,还有下面的一小段马路。那个时候,你只能看着那一小段马路来保证自己骑车不会摔倒。

我们常常讲,人要有远见。然而,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看得远”又能“看得真”这个能力,又不是人人都“远视眼”。另外,远处的景物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忘记关照脚下的路,那也会摔跟头的。所以,专注当下,享受当下,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远处的路偶尔要看一眼,但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脚下的路上。

《生活的艺术》放慢脚步

这篇文章被作者放在了本书的开头,而且林语堂和他的《生活的艺术》是贯穿全书的。作者奉这本书为导师,经常在其他文章中提到书中的语句。接下去,我也要读《生活的艺术》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