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读《续资治通鉴》第九册,读了约32页,嗓子好累。 读完了《阅读的力量——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以前读过《查令十字街84号》和《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很可以放在二者的中间,因为它和前者一样都是爱书人的故事,又和后者相似,与临终的人有关。 作者威尔·施瓦尔贝是美国人,他出身于一个改了信仰的犹太人家庭。他们的父母很爱读书(不知是否和犹太人传统有关),他们兄妹三人也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爱上了书。他们家人之间的关系自始至终很亲密,他们经常就书中内容以及由此思考的问题讨论。我很羡慕他们这点,在我的成长环境里,父母只负责你的生存,也就是吃穿住,对孩子们的思想,他们只会漠视或是粗鲁地对待。我从没有过和周围的谁讨论很深的问题的时候,无论家人还是同事,当你露出一点儿感性的想法时,他们只会打断你,说你“想太多了”。 书中,作者七十多岁的母亲得了胰腺癌,家人们轮流陪母亲定期去医院治疗,在等待治疗的时间里,他们讨论书,于是就有了《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书中的母亲是个非常活跃的人,社会活动相当丰富,同时致力于关心国外难民的生活,是个国际居委会大妈。同时她又是个爱读书的人。我总觉得爱读书的女人应是个安静内向的人,所以我实在无法把“国际居委会大妈”和“爱读书的女人”这两种形象合在一个人身上。 书中的母亲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人生,“母亲还教导我们,你能够改变世界,而看书是最有效的方法。书籍让我们了解了生命中哪些事应该去做,以及该怎样向别人传达。” 在书中,经常能从“母亲”身上看到美国人那种“天下为公”的态度,他们想参与改变的不限于美国,而是全世界。做世界警察,做全世界的救世主,这似乎是美国人的信仰(可怕又疯狂的信仰)。结合最近香港的时事,我对这点很反感。因此我对作者描述的“母亲”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形象也有了一些怀疑,“母亲”的形象有多少是真实的?虚伪的美国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