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离诈骗有多近?

 余多多竹林婆婆 2020-04-16

在知乎你输入诈骗两个字,有3.3万问题等着回答,当然情况远远比这个数字要大得多得多。
作为一个普通人,很难会想着自己和诈骗有任何瓜葛,也更加希望自己一生顺遂,和诈骗两个字绝缘。
就我来说:我到目前经历过两次诈骗团伙打着我的旗号欺骗我的朋友亲人,一次在17年,一次便是在今天下午2点前。
说起17年那次,情况和今天差不多如出一辙,17年某一天,一个表姐给我发来微信。

看到这里,我当时很庆幸这个姐姐是个年轻人,常常会看到很多如何防范诈骗的方法。
因为常年在外,经常看到公号里有文章说哪里的老人被骗了养老钱。
除了心疼之外,远水救不了近火的无奈感立刻油然而生,所以每次我给家里父母打电话,结束场景都是在上防诈骗的课程。
害怕年迈的父母一个不谨慎,就进入别人布置好的圈套。
记得有个几年前的新闻,说是60多的老人在家,有人打电话来说是孙子的同学,孙子在学校出车祸了,现在需要钱动手术,让家里打过去。老年人眼泪汪汪的担心害怕,马上跟随骗子的指导把家里所有积蓄打过去,之后电话就打不通了。
当时真是替这个爷爷不值得,可是骗了就是骗了,报警也不是立刻就查询出来的。
如今的骗子招数越来越高超,越来越让人防不胜防。
可是我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圈,就如同潮流隔几年又会复古流行一般。隔一个几年就会有诈骗团伙把那种几年前的诈骗方法再次拿出来使用。
这样不仅麻痹你的神经,还告诉你你哪有那么蠢会被骗。
诈骗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其背后是有心理学原理的。每个人警惕性不同,但是诈骗犯也会利用不同的心理暗示放松被害人的警惕。你可以研究一下近十年诈骗案例,其特点就是诈骗团伙结构越来越周密复杂,诈骗内容也越来越思维缜密、形式多样,而且诈骗惯犯很多,有更多反侦查经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防诈骗也简单,所有诈骗无一不是针对人类趋利本性设计的,不贪意外之财,不做亏心之事,不信歪门邪道,遇事冷静多加怀疑,多数情况下不会有问题。
说说今天的事情:
早晨一直在码字,中午想休息半个小时,手机静音全部放在客厅,房间门又是关上的,压根很难去听到。
老同学毛哥给我打了好几个视频电话我没接到,打了好几个电话我也没接到,真的差一点就害得他上当受骗了。
事情时这样的,早上有人给他打电话。
毛哥:“哪个?”
骗子:“哎哟,连我声音都听不出来了,老同学”
毛哥:“哪个?多多呀?”
骗子:“我就说分开没几天呀?你就听不出来了?”
毛哥:“你在哪点嘞?”
骗子:“湄潭塞,才出去四川回来。”
注意细节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她的手机号显示地址是四川的。
剧情即将反转
骗子:“毛哥我在湄潭开车撞到人家了,现在对方要钱,你要是方便借我个4千,明天还你。”
毛哥:“严重不嘞,你人没事塞,我微信现在又千把要不给你转过来”
此时骗子看有戏,马上转口那个微信没有用了,并且立刻加了毛哥微信。
毛哥:“你接个视频嘛。我确认一下给你转过来”
骗子开始东拉西扯说是不方便,说是人多,借口连连。
这时我中午觉醒来,毛哥再次打电话来,一连串问题问得我一头雾水,说了几分钟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首先真是非常感谢老哥哥愿意无私帮助,也很幸运毛哥防诈骗意识是有,就是骗子声音辨识度和我很像,我估计是不是处理过的。
虽然没有上当,但是呼吁大家一定要有防范意识。
特别是遇上余多多用新微信加你,说请充话费,代买机票,代付款,交电费,等等一系列,都不要相信,因为我如果真的需要帮助一定会打电话之后发微信看到是本人后才确认。
毕竟如今是一个网络社会,说起来世界近了,可是好多事情上又很远,比如以前写信,都知道近况,后来聊QQ,再尔微信视频,可是现在大家处于信息爆炸,每天过滤不完的信息,很少再像以前用心的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有时候有疏忽难免。这点我觉得我蛮能理解,毕竟大家都需要用心的生活。
可是朋友依然是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