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个方法教你吃透行测真题,比盲目刷题效果好10倍!

 昵称7496105 2020-04-16

不知道是谁随口说了这么一句话——行测刷够一万题,就能上80.

不得不说,说话要负责任的啊!

有多少人,真信了这个邪,埋头书山,沉溺题海,刷到手机没电、刷到见题想吐,结果考分一年更比一年低?

以我个人经验来说,认真吃透一道题,比盲目刷一百题都有用。

那么,怎么吃透真题呢?

就是要做好三个方面:练什么?怎么练?练怎样?

一、练什么?

这是最基本,也是误区最集中的方面

(一)要不要做模拟题?

答案很简单:只做真题,不要做模拟题!

3个方法教你吃透行测真题,比盲目刷题效果好10倍!

原因如下:

1、质量

真题,是组织精心挑选的命题组,多人、几个月,专心出一套;

模拟题,是机构精心包装的“名师”,一人、几天,出了几套甚至十几套。

尤其是言语题,很多地方考题选材都不够讲究,有时甚至可以说有硬伤,遑论模拟题。

2、风格

各地都有其风格,说白了就是侧重考哪些考点、喜欢在哪里设陷阱、语言表述习惯、概念所指等等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模块班之外单独开设真题班的原因,真题太值得研究了——

知道考点侧重,更能有的放矢,讲时间用在刀刃上,尤其是很多快考试的同学,是否能把握这点,可能就决定了是一蹴而就还是一步之遥;

知道常设陷阱,能有效避免掉坑的机率,比如我今年去考了下2020江苏A类,很多选项一看就知道陷阱所在,因为考题一脉相承;

熟悉语言表述习惯,能节省读题和破题的时间,这个意义我想,不用多说了吧;

概念所指——同样拿江苏举个例子,江苏资料分析中“2013到2016年的年均增长率”实际基期值应为2012年,这和一般的公考是不一样的。

3、思维

经常在公考交流群有人讨论一些偏、难、怪的模拟题(有时是某些出题水平不高的地方考题)

恕我直言,这类题有害无益。为什么?

因为它们偏、怪,因为它们少见乃至不见于真题。

这种题目做多了,考试遇到题目会不自觉往这个思路上想,而这种思路验证本身就要耗费时间。而正常的公考题,可以说,95%都不偏,那5%也只存在于部分省份。

也就是说,为了虚无缥缈的1分,你浪费了本来可以多拿4、5分的时间(实际上可能还不止)

4、知识面

有同学会觉得,真题毕竟考察范围有限,还是要做一些模拟题开阔视野。

这个想法没错,但存在两个事实上的错误:

一是真题考察范围并不有限,实际上,公考题可以说浩如烟海,网上可以找到的试题,国考2003

(二)真题做了,就没法检测水平了

这是很多人所担心和纠结的,但其实,这里存在两个误区:

一是真题的最大作用,并非检测;二是检测水平,并不一定非要做套题。

1、真题的最大作用并非检测作用

其实,真题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指引、提升、检测。最重要的实际是指引作用,也就是前文所说的真题风格。其次是提升作用,通过真题,找到自己的薄弱点(详情在后面的怎么练中阐述),从而针对性解决并提升水平。最后才是检测。

2、检测水平,并不一定非要做套题。

实际上,如果能保证基本做完的话,只需要知道各模块正确率,即可大概估算能得多少分(后面的练怎样有具体的参考指标);如果做不完,你的首要任务不是自测,而是提速以确保能基本做完。

3个方法教你吃透行测真题,比盲目刷题效果好10倍!

(三)真题不够做

这其实有两层含义:

1、备考时间紧张,不够时间做太多真题。

这其实应该算是怎么练的范畴,为保持一致性,放在这里吧

首先,做近3年你所考考试的真题,了解考点侧重以及你的薄弱部分。

其次,根据时间(如果时间很紧,数量可以后置),优先攻克薄弱部分,此时建议优先练习国考题,国考题较为规范、严谨,其次是所考考试前几年的真题。

再次,可以选几套未练过的真题,检测水平。

最后,谨记还是要回归本省真题,仔细研究其风格,确保掌握到位。

2、备考时间极其充足,真题做了很多,不够做。

一方面,题目很多。一是类别多:目光不要仅仅局限于所考的真题,国考题、联考题、江苏、浙江、北京、山东等地题目质量都是比较好的,上海题目独树一帜且别出心裁,亦是可以值得做。其他的真题,也可以有选择地去研究。二是年份多:其实公务员考试已经考了很久,网上2003年的国考题都能找到,原先的考题实际并非完全过时,尤其是06-10的国考题,还是相当有价值的。

另一方面,觉得真题做无可做,可能并没有仔细地研究真题。怎么研究?这是接下来我将阐述的。

二、怎么练?

首先,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们练习的目的——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对症下药才能手到病除。

那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当然不是没有蛀牙~~

实际上,就是四个度:求精度、夯厚度、提准度、增速度。

求精度是指要精准练习,针对自己的薄弱模块、薄弱知识点、技巧应用的薄弱环节等,刻意练习。

夯厚度有两层含义:一是提升技巧的熟练度,二是通过广练、多思提升知识的全面性和技巧的多样性。

提准度和增速度很容易理解,在练怎样会提供具体参考指标。

(一)做套题还是做模块?

各有利弊:

1、模块练习

利:便于集中精力、维持状态;

弊:长时间练习同一模块容易疲倦、效率降低,且对于速度尚未达标的同学来说,缺乏宏观上的时间分配

2、套题练习

利:有利于宏观上把握时间分配,能模拟实战感觉,较为准确地反映水平

弊:最大弊端就是对于单项模块水平提升的效率很低,因为往往做完整套卷子,前面怎么做的都忘记了,还要重新思考。

既然知道这两种情况的利弊,怎么选择,大家心里应该也有数了。

我个人建议,就像我刚在“备考时间紧张,不够时间做太多真题”里所说的,先做几套套题自查再模块练习以自纠自救(注意文理交叉以避免效率降低),最后套题以自测水平、自调顺序、自控时间。

(二)真题练几遍?

第一遍做,看正确率、看错误点——哪部分错得最多?哪些考点还没掌握?

第二遍看,看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点和技巧——做对的,是否真正掌握了?

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

第三遍细细研究——考点是什么?怎么考查的?陷阱在哪里?怎么设置的?怎么避开?当然这一步,闭门造车可能效率很低,有个靠谱的引路人最佳。

(三)练多少?

注意两个原则:适度、有用。

适度是求效率,有用是求效果。

一定要知道:练习的意义是什么?练习的目的是什么?练成的程度又应该是什么?

1、练习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是为了帮助更加理解技巧、更能掌握技巧、更加巩固技巧。

2、练习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速度! 是为了看到题目,能近乎本能地运用技巧。

3、练成的程度是什么?

见“三、练怎样”

3个方法教你吃透行测真题,比盲目刷题效果好10倍!

(四)怎么练速度

很多人都被这样一个谬论所误导:行测练习,一定要掐着时间去练习。

然而,速度,是掐着秒表就能练出来的?这又不是二次元,没那么唯心,动不动就小宇宙爆发。掐着秒表练习,除了让自己心神不宁、手忙脚乱,还能有什么?也许是做快了,但可能根本就没仔细做,所以才有同学问我,为什么速度提上来,准确率就下降了?因为,你并没有真正地提速。

先求准度、再求速度。速度不是刻意计时就能出来的,而是熟练掌握技巧之后的水到渠成。大家可以看看我关于行测如何提速的回答。

三、练怎样

恩,这是很多同学所关心的问题——速度和准确率,应该是怎样的?

(一)速度

常识建议30秒左右,20题10分钟,太快没必要;片段40秒-50秒左右,20题15分钟;选词30秒-1分钟;20题15分钟。

数量容易题能快则快,有的20秒即可;一般题控制在40秒左右;难题1分半内,烦题可以后置,对于某些同学也可以适当放弃。10题建议10-15分钟;15题15-20分钟。当然,其实把技巧掌握好,15题10分钟都是可以的。

类比30秒左右;定义40秒-1分钟;图推一般题40秒左右,较烦题2分钟内;逻辑判断50秒左右;40题30分钟。

资料分析20题20-25分钟。

总共10+15+15+15+30+20=105分钟 剩下为弹性时间,涂卡或某部分多花一点时间均可。

当然,对于技巧熟练度高的同学,完全可以做到提前涂完,余下半小时甚至更多都是可能的。此时需注意的是,检查分两遍:第一遍大概检查下有没有涂错;第二遍检查下之前拿不准的,注意改答案要慎重,没很大把握千万不要乱改,我就是前车之鉴。。。

(二)正确率

这个根据你的目标,注意整体正确率。

按照一般认为的:言语0.8×40=32,数量关系0.8×15=12,逻辑0.8×10=8,定义0.7×10=7,图推0.6×10=6,类比0.5×10-5,资料1×20=20,常识0.5×20=10

3个方法教你吃透行测真题,比盲目刷题效果好10倍!

1、75分左右

可丢约25分

分两类:

一类是基本放弃数量,数量正确率25丢9分,言语正确率75%丢8分,资料90%丢2分,常识60%丢4分,已经丢了23分了,判断模块80%正确率约丢5分,大约72,可以看到,数量如果半放弃,想保证70+,其他模块其实要求还是不低的。

另一类是半放弃(做简单题,蒙其他,其实也不太推荐),数量正确率提升到50%,多3分,其他模块有了更多回旋余地。

2、80分左右

对比前个阶段,建议着重提升两个方面,一是数量尽量拿下,正确率80%丢2.4分,二是判断正确率尽量提升到85%,这样丢3.5分左右。再就是资料正确率90%丢2分,常识60%丢4分,言语80%丢6分。这样分数大约是82分。

好了,省考即将来临,备考的小伙伴有需要公考资料的可以s我,最后,祝大家早日上岸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