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植物更亲善的三唑类杀菌剂:腈菌唑

 海底丛林 2020-04-17

腈菌唑是美国罗门哈斯在1986年推出的三类杀菌剂。其杀菌原理是通过抑制真菌(卵菌除外)孢子的形成过程中细胞膜的形成,因而对病害具有治疗作用。

科学家在研究三唑类杀菌剂之初,原本是想在含有咪唑和三唑的N-三苯甲基衍生物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找到理想的杀菌活性物质。结果发现,其中的1,2,4-三唑类化合物中有很强的杀菌活性。并逐渐搞清楚了这些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就是通过干扰真菌细胞中麦角甾醇的合成来抑制其细胞膜的形成,进而起到杀菌防病的效果。

第一个上市的三唑类杀菌剂品种是1973年拜耳推出的三唑酮,紧接着,在整个70年代,各大公司陆续推出抑霉唑、氯苯嘧啶醇、三唑醇、联苯三唑醇以及丙环唑等。因为前所未有的低剂量高效果特点,这几种三唑类杀菌剂上市后在农业生产中迅速得到大面积推广。

尽管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和成功,但科学家依然对这些三唑类杀菌剂的活性和安全性不太满意,一直在探寻更理想的新的活性成分。

1980年代,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因为戊唑醇、己唑醇等羟乙基三唑类化合物的发现,出现了一个大的飞跃。腈菌唑就是在这个氛围中诞生的。

尽管腈菌唑的分子结构上并不带戊唑醇和己唑醇上的羟乙基,但其杀菌活性一点也不差。尤其是对各种作物上的白粉病和苹果梨树上的黑星病,防效非常突出。

腈菌唑对核盘菌、链格孢菌、黑粉菌、锈菌、白粉菌等真菌引起的病害均有不错的防效。

腈菌唑可以被植物组织吸收并在植株的导管内向顶传导,也就是说,喷施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腈菌唑药剂可以随着蒸腾作用的拉力,传导至上部叶片。但喷布在上部叶片上的药剂不能向下传导。

腈菌唑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它并不像其他三唑类杀菌剂那样对植物顶端赤霉素的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这是在腈菌唑的使用剂量正常的情况下,如果增加剂量,也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尤其在瓜类蔬菜的幼苗期。

和其它三唑类杀菌剂一样,腈菌唑属于数量级抗性杀菌剂,也就是说,病原菌对腈菌唑的抗药性与其使用剂量大小有关。因此,在严格把控使用剂量、次数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缓解抗药性的增加。

腈菌唑可以和大多数其它杀菌剂复配使用,尤其是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混合使用,优势互补,起到预防、治疗、提高植物抗逆能力和促进植物生长等多重效果。但腈菌唑和哪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复配,最佳复配比例及其使用剂量等都要根据作物种类及其生长发育时期的特点等等,在经过充分的试验及分析论证以后,方能应用实施。千万不能拍脑袋确定和实施。

下面推荐几个已经在国内登记了的配方,以供参考。

名称

成分及配比(%

登记作物

防治对象

有效成分使用剂量

使用方法

使用建议

25%腈菌唑乳油

25

小麦

白粉病

3.75~5/亩相当于15~20/亩制剂

喷雾

对于主要防控白粉病的麦田,单用即可,使用剂量视病情和抗药性可适当增加;

40%腈菌唑悬浮剂

40

梨树

黑星病

30~50/吨水相当于制剂75~125/吨水,稀释倍数为26666~16000

喷雾

在发病初期和代森锰锌或嘧菌酯或铜制剂复配使用

25%甲硫腈菌唑可湿性粉剂

甲硫22.5+腈菌唑2.5

番茄

叶霉病

25~35/亩相当于

100~140/亩制剂

喷雾

在发病初期重点喷下部病叶的正反面

62.5%锰锌腈菌唑可湿性粉剂

代森锰锌60+腈菌唑2.25

黄瓜

白粉病

124.5~156/亩,相当于199.2~249.6/亩制剂

喷雾

在白粉病发病初期喷施,抗药性强的瓜田建议和醚菌酯复配

12.5%腈菌咪鲜胺乳油

咪鲜胺10+腈菌唑2.5

香蕉

叶斑病

10.4~13.9/亩相当于83.2~111.2/亩制剂

喷雾


0.8%腈菌戊唑醇悬浮种衣剂

戊唑醇0.2+腈菌唑0.6

小麦

全蚀病

20~26.67/100千克种子相当于制剂用量2500~3334/100千克种子

种子包衣


玉米

丝黑穗病

13.4~20/千克种子相当于制剂用量1675~2500/100千克种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