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像综述】主动脉疾病不容忽视,这些影像学特征你都了解吗?

 judc 2020-04-17
平安好影像
主动脉瘤

概念:主动脉局部或弥漫性病理性扩张,累及主动脉壁全层,直径超过正常主动脉直径的1.5倍及以上,而假性动脉瘤(不稳定)的瘤壁仅有外膜层。

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也见于创伤、感染(结核、梅毒)或遗传综合征(马方综合征等)。

分类

动脉粥样硬化性主动脉瘤

概述:多达95%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累及腹主动脉而非胸主动脉

病程:进行性管壁重塑、扩张,最终破裂

症状:仅14%患者有症状

预后:动脉瘤破裂的幸存者中,超过50%在术中或术后死亡

X线:纵隔增宽或纵隔含钙化的软组织肿块

胸主动脉瘤

CT:显示主动脉壁钙化;MPR、VR评估动脉瘤直径、长度、角度、钙化和附壁血栓,测量瘤颈长度、形状和角度

MRI:标准BBSE MRI序列——评估主动脉壁和主动脉周围间隙改变

主动脉壁增厚,内缘不规则。腔内物质(星号)呈低信号,提示慢性血栓

腹主动脉瘤

超声:评估腹主动脉瘤直径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A:测量肾动脉下近端瘤颈和远端瘤颈选择合适植入体

B、C:曲面重建显示整体外观,测量支架所需覆盖的长度和血管通路

炎症性动脉瘤

概述:炎症性腹主动脉瘤指扩张的主动脉瘤壁增厚、明显的动脉瘤周围和腹膜后纤维化、与腹部相连器官致密相连。占腹主动脉瘤的3%-10%

好发:男性常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2-68岁,17%有家族史

症状:大部分患者有症状(腹部、背部疼痛),体重减轻,血沉升高

病因:与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腹主动脉瘤一样,但炎性成分更明显

治疗:类固醇激素治疗;手术困难(炎症累及输尿管;动脉瘤囊壁与邻近器官组织粘连),可阻止腹膜后纤维化进程

CT:主要检查方法,显示增厚强化的主动脉瘤周围的软组织

MRI:

※ 平扫可应用于明显或可能的肾衰患者

※ SE T1WI、T2WI序列能较好评估炎症性动脉瘤,显示为动脉瘤周围的中等信号,增强后显著强化

鉴别:

※ 动脉瘤周围淋巴瘤,脂肪肉瘤的肿瘤反应或膀胱癌引起的主动脉周围炎性纤维化反应

※ 出血:新鲜出血CT值高于肌肉,除了在破裂点外,通常延伸至肾旁脂肪内,远离动脉瘤

真菌性动脉瘤

概述:真菌感染可引起滋养血管血栓,导致主动脉内膜、中膜破坏,感染栓子通常来自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或局部蔓延

影像学:与其他动脉瘤类似

治疗:手术效果差,常常必须结扎主动脉,行腋-双侧股动脉搭桥;支架植入效果不确定

主动脉造影示腹主动脉下部偏心性动脉瘤,后来证实为沙门菌感染后继发真菌感染,患者行主动脉外科手术结扎,腋-双侧股动脉搭桥术治疗

主动脉窦动脉瘤

概述:可为先天性,也可继发于感染性心内膜炎、马方综合征、强直

好发部位:右主动脉窦,延伸至右房、右室;也可发生于无冠窦,延伸至左房

影像:

※ 局限于主动脉根部时,侧位片可发现

※ 累及升主动脉时,纵隔右缘突出,侧位片示胸骨后间隙消失

※ 左室扩张(主动脉瓣反流)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术前评价

主动脉破裂或严重不稳定征象

主动脉破裂先兆:

主动脉壁不连续

对比剂外渗

持续性的主动脉周围大血肿

外伤性主动脉峡部急性破裂,横断位CT图像

对比剂外渗(#)是完全破裂的征象,需要立即修补。另可见纵隔血肿(§)、血性胸腔积液(*)和假性动脉瘤囊(→)

主动脉破裂先兆间接征象:

血性胸腔积液(20-40HU;MRI)

主动脉周围、心包和纵隔血肿

右侧胸腔积液出现

主动脉直径逐渐增大

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出现临床症状后1d(A)和4d(B),横断位CT图像

4d后胸腔积液和主动脉周围积液明显增加。该患者做了紧急血管内修复术

红色警报

假性动脉缩窄

主动脉被假性动脉瘤囊部分压迫,在主动脉壁创伤性损伤的远侧,致管腔狭窄

圆周病变

主动脉壁创伤性损伤超过270°主动脉圆周,提示主动脉即将破裂

内脏灌注不均

动态阻塞

影响起自动脉夹层真腔的血管,内膜片突向真腔使真腔塌陷,累及分支血管的开口、近端

静态阻塞

动脉夹层延伸到分支血管且没有二次破口所致。假腔压力升高或血栓形成致分支血管狭窄,继发器官灌注不良

CT特征:真腔线样狭窄(内膜片凸向真腔时,即使无明显真腔管腔狭窄,也要怀疑)

肾脏灌注不均

※ 静脉期确定肾脏显影是否减弱(肾动脉若来自假腔,可能灌注延迟)

※ 临床体征:无尿、血尿、腰痛和不可控高血压

肝脏-肠系膜灌注不均

※ 系膜脂肪水肿,静脉期增强示肠壁增厚、强化减弱

※ 临床体征:消化道出血、腹痛、肝功能异常、代谢酸中毒

解剖条件是否允许介入或手术治疗

胸主动脉瘤主要评估点

※ 动脉瘤范围、大小

※ 近端瘤颈与主动脉分支血管开口间有足够距离(>15mm)

※ 动脉瘤瘤颈周边距离及其与内脏动脉分支开口的关系(>15mm)

※ 近端、远端瘤颈血管壁改变的程度和类型(钙化/软斑块,主动脉直径至少维持10%-20%)

※ 腹主动脉直径、状况,血管通路(髂动脉、股动脉)和降主动脉的弯曲度(阻碍支架移植)

※ 是否存在打的供应脊髓的跟动脉被支架移植物覆盖

※ 是否存在手术禁忌的其他任何偶发的胸、腹部、骨盆异常

腹主动脉瘤主要评估点

※ 动脉瘤前后径、左右径

※ 近端瘤颈与最低肾动脉的距离(>15mm)

※ 内脏分支水平或稍下水平的主动脉直径

※ 瘤颈形状(圆锥形瘤颈会引起近端封堵不佳、迟发内漏),重度动脉粥样硬化

※ 瘤颈前后位、侧位角度>60°,则封堵效果下降、移位风险增加

※ 评估髂总动脉直径、弯曲度、形态、钙化程度

※ 评估股动脉和髂外动脉的大小以及有无狭窄

※ 评估任何偶然发现,特别是肾脏相关的大小、功能或存在双下腔静脉

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主要评估点

※ 夹层近端颈部、破口和主动脉分支开口之间的距离

※ 明确内战血管起自真腔还是假腔(起自假腔者,需保证支架植入后分支血管灌注的再破口)

※ 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管径和动脉壁粥样硬化程度

※ 支架口径选择不应超过真、假腔总和的80%(避免假腔动脉瘤变性)

术后评价

术后评估

常见并发症——内漏(介入术后首选CT,传统外科手术首选MRI复查),支架移植物移位/断裂(平片亦可)

MRI:主要用于介入治疗TAI的影像学随访,特别是年轻患者

超声:适合主动脉近端术后患者,可提供形态学、功能信息(瓣膜、假体功能)

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介入治疗后发生Ⅰ型内漏,CT MPR(A)和VR(B)图像

由于支架移植物近端封堵不良,近端血流从主动脉弓进入假腔(→)。Ⅰ型内漏最危险,需要二次治疗,如果球囊成形术不能解决,要转为外科手术治疗。

主动脉炎性疾病和中主动脉综合征

主动脉炎性疾病

概述:麦角中毒、放射性纤维化、梅毒、结核、巨细胞性动脉炎、Buerger综合征、Behct综合征、川崎病;累及主动脉的先天性炎性疾病(全身弹力纤维发育异常、马方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病)

影像:与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相仿,呈环形增厚;类似部分壁间血肿(典型者呈新月形);组织学特征可通过T1、T2黑血序列区别出血成分和炎症成分

主动脉炎(A、B)和主动脉壁间血肿(C)

急性主动脉炎的血管壁呈环形增厚和强化(A),平扫CT上为高密度(B),而IMH主动脉壁呈典型的新月形增厚(C)

中主动脉综合征

概述:指近段腹主动脉节段性狭窄,其主要分支开口狭窄。好发于年轻人,可见于儿童。

临床及影像:取决于原发病,共同特点为高血压

肉芽肿性血管炎(Takayasu病)

概述:慢性炎性疾病,累及主动脉及分支、肺动脉,引起管腔不同程度狭窄、闭塞、扩张。病因及机制不清。常见于结核高发区,日本多见。强壮年多发,也见于儿童,婴儿极少见

病理:起初表现为血管中、外膜滋养血管周围炎症,后来血管壁全层出现结节纤维化,可造成血管腔闭塞

诊断:依赖于血管造影典型表现、病史或有无系统性疾病的全身症状,排除其他类似表现的疾病

影像:出现在疾病后期,包括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的管腔不规则、血管狭窄、闭塞、扩张及动脉瘤(2%-26%)。常不累及肾下主动脉和髂血管、肠系膜下动脉

PET:对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FDG-PET显示受累血管的FDG摄取增加

主动脉闭塞性疾病

病因: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原因(>90%),其余为Takayasu病。急性闭塞可由主动脉分叉口马鞍形栓塞或原位主动脉血栓引起

慢性主动脉闭塞性疾病

概述:与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对比,动脉粥样硬化性主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常较年轻,典型病例发生在高脂血症和过量吸烟的女性患者

临床表现:慢性下肢动脉缺血,大多呈现Fontaine I或II级症状,初次主诉严重肢体缺血(III或IV级)症状不常见

特征改变:肾下主动脉狭小且髂股动脉发育不全,腹股沟以下动脉不累及

主要影像评估点

病变上界:是否位于肾动脉下方或附近

病变下界:是否累及主动脉分叉处

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是否正常:介入治疗有可能影响肠系膜下动脉

急性主动脉闭塞性疾病

病因:主动脉分叉口马鞍形血栓形成、主动脉狭窄、主动脉瘤、外伤性主动脉夹层的原发部位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下肢神经功能障碍(包括瘫痪)

诊断关键:股动脉搏动消失

影像学评估目的:确定闭塞的近端位置、远端血管情况、区分血栓形成和栓子引起栓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