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战国时期,诸侯国争雄,烽烟四起。经过一百多年的争战,“战国七雄”轮番登场,各领风骚。然而在不断的战乱之中,其他各国已渐渐衰落,真正的“雄者”其实只剩下西方的秦国和东方的传统大国齐国。 他是一代雄主,比秦始皇更早称为西帝,后又被逼自除帝号。这时候秦国君臣已经不满足于和战国七雄中的其他五国平起平坐了,国力凌驾于他们之上,为什么还要跟他们的国君一样只是个王?这样完全显不出秦和齐的大国地位之尊崇,于是在公元前228年,秦国的丞相魏冉向秦昭王献计,提议请秦昭王称帝,为了获得齐王的支持,可以建议齐王同时称帝。此计不但满足了秦昭王抬高自己身份,彰显大国尊崇地位的目的,同时又拉拢了另一个强国齐,并离间了齐与其他五国的关系。如此一举多得的妙计,秦昭王当然不会不从,于是他很愉快地就接受了魏冉的建议。 秦昭王是个执行力很强的一代雄主,他说做就做,同年10月他就派遣献计的魏冉出使齐国,说服齐闵王一同称帝。齐闵王本身就不是一个有作为的君王,一听说秦国支持自己称帝,心里一高兴也就没有多想,满口答应了魏冉的要求。于是秦昭王与齐闵王正式称帝,并称东、西二帝。这比秦始皇称帝早了好几十年。 他是一代雄主,比秦始皇更早称为西帝,后又被逼自除帝号。秦国凭借山川之险,国力之强,兵将之勇,再加上与齐国暂时成为名义上的盟友,秦国四处出击,伐楚楚败,攻赵赵恐,讨韩韩惧,击魏魏衰……然而正当秦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踌躇满志的秦昭襄王遣使命列国割地称臣之时,东方六国忽然联合起来,再行“合纵”之举。 原来是实力较弱的燕国察觉到了空前的危机,派出苏秦挂六国相印,以“六国相邦”的名义出使各国,游说他们联合起来共同抗击强大的秦国,已经岌岌可危的楚、韩、魏、赵国君主当然是言听计从,纷纷同意了苏秦的“合纵”主张。而实力相对较强的齐国,君主齐闵王这时候也感受到了来自西方秦国的危险,同时看到自己有机会成为六国联盟的盟主,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自从齐桓公之后可是少有的事情,于是齐闵王也欣然同意合纵。就这样,齐、楚、韩、魏、赵、燕六国推举齐闵王为盟主。志得意满的齐闵王于公元前287年率二十万齐军、二十万楚军、十五万赵军、十万韩军、十万魏军、十万燕军共八十五万大军,齐集成皋(今河南荥阳)之地,宰乌牛白马,祭祀上天,誓师共击秦国。 消息传至秦国,引起国中上下一片恐慌。秦昭襄王当即招来丞相魏冉、大将白起等人商议。面对六国空前的团结,秦国君臣做出了自立国以来最痛苦、最无奈也是最屈辱的应对之策——— 一、秦王自除“西帝”名号,退还近年侵占列国的二十多座城邑、千余里土地、数十万人口,让六国不战而胜。 二、送黄金美女给盟主齐闵王,并重金收买齐闵王的宠臣,劝齐王转攻宋国,满足齐王好大喜功的心理。 三、派遣勇士刺杀主谋“合纵抗秦”的六国相邦苏秦,破坏六国“合纵”之计。 他是一代雄主,比秦始皇更早称为西帝,被逼自除帝号后发下血誓。六国闻秦不战而败,欣喜若狂,争先恐后从成皋撤军,将军队开往秦国所退之地接收失去的城邑。齐闵王的八十五万大军一日之内剩下不足一半。苏秦在去劝阻齐闵王的途中身中十余剑,惨遭横死。齐闵王见强大的秦国竟然不经一战就“威服”于己,不禁得意忘形,于是听从宠臣之言,率大军灭掉了只剩数百里土地、几座城邑、躲在诸大国夹缝中勉强求生的宋国。 六国为瓜分宋国的土地和城邑又争战起来,合纵抗秦的六国联盟不攻自破。一切都按秦国的既定之策进行,秦昭襄王却没有一点胜利的感觉。堂堂大秦国竟然在六国的攻击下毫无反抗之力,自命不屑于等同列国称王,甚至要凌驾于周天子之上的“西帝”,竟然乖乖地自去帝号,回到王位上,要听命于昏蠢的齐王,退回了将士血战夺得的土地城邑。秦昭襄王感到了深深的耻辱,他除去王冠、王袍,身着素服来到供奉列祖列宗的宗庙中,发出了血的誓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