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 课程上到今天,已经临近结束,照例,我会用一篇文章总结一下本学期的课程,一给你们,这些热切的学子们,二是给我自己,已经不再年轻的教师,我们都有一个反思的机会,我们是否虚度了这12周36学时的课程. 这次不太一样,你们是大学一年级新生,我是非常喜欢你们的教师,我很喜欢你们,喜欢得忘记了课程已经结束还来上课,你们一定也很喜欢我,以至于没有人提醒我今天又全部到场,本来应该<最后一课>的讲座,于是变成了今天<多出的一课>. 我无论如何不能掩饰对你们的喜爱,从第一小组上台的孙雯,到邓佳、吴敏威、孙若莹、陆晶等等等等,每一小组都那么优秀,以至于我生怕忘记了哪个更加优秀的同学.我不能忘记孙雯的讲台中的风度与博学、不能忘记吴敏威同学的优异的领袖气质、不能忘记孙若莹小组的娓娓道来,不能忘记邓佳同学高度的协调组织能力、更不能忘记陆晶同学把管理学书本扔到地上那震撼创新表演的一幕,同学们,这是我见过的、上过的、听说的最好的一次《管理学》,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出色的你们,如果有可能,我一定会把你们的名字都写上文字,记在心里. 管理学课程,组织行为学课程其实不好讲,但是我们成功的一学期尝试,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还是可以做得很好的.我记得上课我们做的十多个实验和游戏,越来越精彩和感动,让我们也感受了很多. 管理学,说到底,是一门管事、管人和管自己的学问,我们学习了组织、控制、领导、创新、计划等管人和管事的方法,也讲了PDCA和CMM等过程管理的真谛,最后,我来讲一下如何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管理自己的思路.你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很成熟了,这里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能够思考. 我就从复旦大学MBA 面试讲起吧.这些年,我一直在复旦大学担任香港班的面试官,面试了很多希望继续学习的职业经理人,一直有几个困惑,一是如何做一个职业规划和职业经理人?二是面试的时候是问我会的还是他声称会的?三是面对这这样一个求学者,是过程重要(学历\资历\分数)还是能力重要? 我真是没有答案,不过很多次下来,香港大学的陶志刚对我们很满意,他说,什么标准并不重要,关键是你们的判断结论一致,这种一致,就保证了复旦香港大学选材的统一性. 冥冥之中,指向了管理的最高层次,价值观管理.那么,这种价值官的指向又是什么呢?很多大学的学生社团也好\学校也好,总希望我这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和面试官给他们点面试机宜.我给予的统一结论都是,没有技巧. 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用德国人的三件事情来代替这样的技巧演讲,题目是:人生要做三件事:盖一座房、种一棵树、写一本书,只要你朝着这三个方向努力,什么面视技巧也许都不重要了. 盖一座房,就是要照顾好自己和身边的人,关注自己\关注家人,关注身边的人;种一棵树,就是思想和成功要有延续,要像赤子般虔诚和敬业;写一本书,就是要像上帝那样会思考,体会过程的成功和感悟. 联想自己,之所以不对你们进行求知的训练,因为我身上更多的是普适的成功,换句话说,我从来不是精英,每一种成功都是经过外人不知道的努力,因此对于你们大多数人来说,才更加具有说服性. 除此之外,我还相信规划一生.从21岁开始,我一直的规划从来没有变过,那就是,35岁之前,完成经验和基础生活的积累(也就是五子登科问题);45岁之前,要拥有一个成功的企业;55岁之前,要做一个成功的校长,健康工作到95周岁. 我不是精英,我非常相信发生在自己身上和身边的真实的故事,不大相信电视媒体中包装起来的成功.在我看来,只有不成功的定位,没有不成功的起点;只有不成功的规划,没有不成功的人生。 再此,我把自己个人职业生涯中不同瞬间的感悟跟大家分享,每次谈到这里的时候,我都要感谢同学们,感谢听众,是你们给我反思和深入咀嚼的机会. 不管你是学什么的,不是内行就别发言 我还是从一篇论文获奖谈起.2004年中国信息协会信息安全专业委员会年会,我的一篇论文被评为一等奖,这个奖对于很多搞学问的人来说没有什么,可是对于我却是非常重要的.2000年,我率领复旦的团队空降上海格尔软件股份公司,在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市场活动和文化建设之后突然发现,自己面对技术人员无法建立起来威信,”不管你是学什么的,你是外行就别发言”,离开了格尔软件之后我进入上海三零卫士,这次我吸收了上一次的教训,把自己封闭在程度1个月,仔细地读了很多技术论文,然后又下决心读出来信息安全博士,终于,在2006年离开的时候与2002年相比销售额增长了100倍,超过了一个亿.我也终于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我敢说,在技术管理上,有很大的发言权. 1992年,我同样进入深圳方大公司,当时这家公司只有30个人,由于深感自己画图质量太差而主动请缨编制软件,经过一个月的不眠之夜,交给董事长熊建明手上的是一套成熟的电脑软件,这个时候距离我毕业只有一年,而我大学电脑的成绩单都是C. 同学们,我们要有充分的跨行业的思索和准备,你将面对很多行业,要快速进入专业,才能具有笃定的心态. 功夫往往在台外,不要忽视你多方面的积累 再说一件不相干的事情,却也是和管理自己的职业非常相关的.2002年开始,我进入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组起草标准,这个时候,那个不好过的标准已经拖了很长时间,换过三拨人,吵了五回架,代表三零所出马的是我,已经死马当活马医了.没有想到的是,不但我出马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后面5个国家标准也顺利通过,而同时,其它组的一个标准还没有完成.后来我分析,之所以我能够在2002到2004完成几个重要的国际标准中国化和国家标准,和我13年的劳动委员生涯非常有关系.大家知道,学生时代的劳动委员是非常难当的,可是非常锻炼协调能力,而标准的本质就是完成任务妥协的本领. 自己的特长,哪怕很小的,也许将来很管用 1998年,我进入复旦大学MBA 学习,营销学老师陆雄文(现在的复旦管理学院院长)还是蛮看中我的,当时虹口足球场场长陆总需要几个MBA同学策划一下低迷的球市和与当时申花的老板郁知非谈判.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球迷吸引进球场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不仅给策划了30多个球迷组织的共同努力,还直接帮助了最初的蓝魔,自己还亲自站在鼓上鼓舞全场球迷.这些让人惊诧的举动,其实来自于我大学期间是优秀的啦啦队长(北京亚运会还进入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掌握研究方法,而不是研究结果,大多数就业的中小企业需要触类旁通的跨行能力 1999年,我进入中远两湾置业公司,帮助促销楼盘,那个时候的楼事非常低迷,最怕的是尾盘剩下的”鸡头鸡脚”,于是我花了很大的代价研究房价系统,那个时候发表的有生以来第一篇论文也是关于房价模型的,这个模型,其实是我大学轧钢模型搬过来的,还很好使,中远两湾城房子非常好卖(3个月1000套,创全国记录),还没有剩下难卖的房子. “预备\射击\瞄准” 最后一个职业生涯的感悟就是”预备\射击\瞄准”.1992年,我来到深圳,面对着满街的大学生和一天一瓶矿泉水,蛇口不相信眼泪,我硬是跑遍了蛇口的600家单位推销自己;在三零卫士几年,我硬是每年10万公里和出租车一样的公里数达到了3亿销售额,市场不相信关系. 我们大学生都很有头脑,但是,光会想是没有用的,要会说\会写\\会跑,头脑、话语和行动要均衡发展,事情的成功往往是:预备、射击、瞄准,行动了再说. 个人职业生涯的几次突破的启示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职业生涯的几次小小的突破,每次沾沾自喜之余,总也是盼望着对下一次自我突破的跃跃欲试,每次碰到同类的难题的时候,也总是给自己打气,是否到了自我突破的时候.大学毕业生,在毕业的四年就基本出现分晓,很多原因就是很多学生不再自我突破. 第一次突破发生在竟然是如何管理民工.我大学毕业分配在一个钢厂,那年大学分配形式很差,对大学生存在歧视,因此在内陆的一个钢厂与民工和普通工人一起干了一年苦力活,从心眼里面有点不屑.一是自己在准备考研究生,二是看不惯他们在一起直来直去的庸俗样子,比如,看到一个漂亮女孩子路过我们,大家就会毫无忌惮地猜想这个女孩子和爱人之间的好事,因此,8个月,彼此都没有流下很深的印象. 在深圳观澜镇,23岁的我和同学拉到了有生以来第一笔风险投资,投资人是当地卖地的农民村长,于是招聘了很多农民工和普通工人,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能力 的欠缺,于是主动地向他们靠拢,一起吃住,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工厂投产后,投资人想法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于是又一拨知识分子进来,我们出去.万万没有想到的是,30多个日夜相处的兄弟们集体辞职,还背这我把新来的厂长揍了一顿,对错与否不去考虑,牢固的阶级感情可见一斑. 来到上海,家人和自己不断地买卖房子和不断地装修,照理说装修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可是与我配合的装修队从来没有过隔阂,有几个装修队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太太办公司的时候,成为非常重要的支撑力量.我想非常得益于自己当初和农民工兄弟的相处相知.等到我把自己不错的装修队介绍给朋友家装修的时候,照样他们闹得不欢而散. 我想,中国有八亿农民和非常多的淳朴生活在生活地层的人民,要想商业成功,很难无视他们的存在,因为不同,这个世界才如此美妙.很多大学生到基层第一关就永远被卡在那里,原来被老师呵护同学爱戴的主流人群,很可能成为边缘人群,这个时候,如何和基层群众打成一片,也是很多优秀孩子 的人生第一关 . 第二次个人的突破来自于如何管理好知识分子和如何聚集智慧.1998年上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成立了一个上海MBA联合会,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一元网络咨询公司,联合8个同学开始创业.创业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大家的智慧和众口难调,该发生的故事和不该发生的故事都发生了,但是汲取了在深圳创业时候四个同学最后不欢而散的教训,大家多年相处的也很好,后来的两个软件公司都和当初的团队有紧密的联系.在后来的一家软件公司的时候,我已经彻底改变了用管理民工的办法管理知识分子,用各种沟通方式和质量管理方式以及评审方式凝聚起知识分子的力量.等到离开的时候,很多人听说我创业,不问所以,把钱都拿过来,让我非常感动. 现代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去取决于你动用资源的速度和数量,如果你可以成功地凝聚起知识分子的力量,凝聚智慧,把自己放低一点,成功就离你不远. 第三次突破来自自己如何变得专业.在深圳方大的时候,由于在晚上编程序而大学并没有学得很好,就翻了非常多的书,拜访了非常多的老师,谦虚向他们学习,终于把程序成功地使用,从此也养成了自己自学的能力. 做管理工作时间长了,我发现不能对专业知识没有判断力,但是如何使自己变得专业一些呢?还是在成都的时候我掌握了这个方法.那时侯刚刚进入三零所,对技术非常没有底,于是把自己封闭起来,看了1000多篇英文资料,总结了快速进入专业的三大法宝:阅读1000篇文章写100篇专业书评;向专业杂志投稿15篇直到被录用;进入技术团队撰写10个技术方案,直到被认可. 另外,变得专业还有几个办法: 向你认为最权威的人表述观点\发邮件和班门弄斧;进入核心的技术圈子聆听教诲.总之,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要学会快速进入专业和跨行业的能力,因为你极有可能管的和搞的不是你原来的专业. 个人职业生涯的几次教训的反思 总结了几次突破,实际上人生职业要有失败居多的思想准备,对于我来说,几次的教训也是非常值得反思的. 第一大教训就是不持续.由于性格使然,我经过了很多城市的变化,湖南人,河南长大,北京上学,深圳闯荡,郑州开公司,定居上海,从一个角度来说给自己人生很多阅历,从另外一个角度失去的机会液化司非常大的,如果你想成为大家,像我这样大概是不行的. 另外一个不持续的例子是自己换的行业太多,钢铁\建筑\医药\咨询\房产等行业都有很深的投入,后来都放弃了,只不过IT 行业还一直在坚持.行业变换得太多使自己积累的资源很容易丢失,经验也不能共享.如果说我可以像梁启超评论徐志摩那样”性情浮躁所以学业不精的话”我给大家的建议是,行业一旦选定了不要随便更换,很伤的,如果你把成功看得很重要的话. 从个人得失来看,不持续也是造成损失的.当年我进入方大的时候,可以买5000元的内部股,可是当初看这家公司,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不久就离开了.后来方大上市,估计同事们已经开着5000块变成的奔驰在跑了,我那个时候却开着我的比亚乔助动车满上海重新找工作. 大学生毕业,很多时候对社会都有自己的看法,不满意的地方很多,但是依我的意见,以大家的标准,有一个结论倒是我比较笃定的,你们满意的公司如果存在,也不是什么好公司. 个人的第二大教训就是不归零.做任何事情,最好从基层作起,把自己的心态\花费\生活指数和工资要求不要看那么重要,这样,你可能会有很大的进步. 1996年,我和同学王群办了一个电梯公司,有一个同学没有工作被我们聘用.我们两个天天想着如何把公司做大,想着挣第一笔钱去买辆摩托,买套房子,读个MBA,根本没有把基本的技能掌握.相反,被聘用的那位同学从工程队做起,踏踏实实.等到我们两个来到上海,他读了中欧工商学院,我读了复旦MBA,事业也由那位同学继续.最近的消息是,那位同学可能身价上亿了. 别让生活底线和学历底线阻碍了你的发展,要随时归零. 第三大教训就是患得患失.有一句谚语:没有目标港的小船,什么风都不是顺风.经过多年的体会,我给你们的建议是选择一个最大的业余爱好去工作并且养活自己. 头很多年不断地换行业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患得患失,总觉得这个行业发展不好,将来收入怎样等等,根本没有考虑自己是否喜欢和擅长. 职业规划的几点建议 最后,给大家一些职业规划的建议. 第一个建议就是发挥个性、特长而不是技巧.本科生和大专\职业学校的学生有非常大的不同,并不适合把技能训练得非常好,去考很多证书,这不是你们的强项.你们智商情商不低,可以把工作当作自己的爱好而不是责任,为自己工作、为自己负责,把曾经每一次投入的收获都将成为你的个性和特长;实践个性,而不是削足适履. 有古人云:自知者知人,自信者信人,自强者强天下,大学期间更重要的事情是发掘和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不用担心,只要能够养活自己坚持下去,你的特长就是你的光辉. 第二个建议就是:看经典和高起点.人类有很多的精神财富都是藏在书本中的,少看电视多读书是我们和先哲灵魂对话的最好方式,看书最好看原著\名著.大家可以大胆地拜百家师,采百家长,多听名家讲座,多给名家写信,不要做太多的表面的光辉的事情,多进行一些思想的深层次交流.具我所知,只要你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大多数真知卓见的学者和大家非常高兴与你们交流的,他们光辉的台上和寂寞的台下,非常需要思想的回音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万古事,多去博物馆和美术馆进行陶冶,这样你人格上才有美丽,看经典才能够高起点. 第三个建议就是最求普适性的成功,你不是天才、不是蠢才,追求中才的成功.多从身边人身上学习、从小成功中总结 不要相信被包装起来的成功.多看一些类似<读者>之类散发人性光辉的杂志,对自己心态的平和非常有好处. 第四个建议,要作好人生规划和阶段性目标. 30岁之前,是步兵,尽量闯、尽可能吃苦、体验和成长,要寻找高起点和高平台及高人指点,要轻装上阵,少考虑收入,吃亏是福,被鞭打那是快牛,应该很高兴; 45岁之前,是坦克兵,资源和协调能力强装甲强,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45岁之后,是飞行员,准确轰炸,不靠直接肉搏,战略求胜. 最后一点,学习是终身的事情,职业就像马拉松.我的导师薛华成70多岁了还在带博士,我去中山大学拜访夏书章老先生,90岁了,思维还很活跃,还在上课.我很佩服的三个人是阿拉法体、侯赛因、沙龙,生命最后一刻都是年轻人. 最后,我用夏书章老先生对我说的话与大家共勉:”“现在医学和生活条件进步了,你们这个年龄的人要作好活到100岁,工作到90岁的准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