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人为什么要吃饭、废寝忘食打游戏、爱看恐怖电影?

 心理三冬暖 2020-04-17

人为什么要吃饭?这个问题说简单就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3岁小孩会说:“因为我饿,所以要吃饭。”

有人借用医学教科书上的说法:“人需要能量来维持生命,吃饭是为了补充体内的能量。”

也有人引入了“熵”的概念:“吃饭是为了吸收低熵物质,排泄为了释放高熵物质,从而维护人体组织结构的完整性。”

纵使吃饭的理由众说纷纭,但是心理学家知道,那必是有一个动机存在,即引起、支配和维持生理、心理活动的一个根本原因。

就像为什么有人要去爬珠穆朗玛峰,为什么有人对推理小说爱不释手,并且在看到结局之前,绞尽脑汁地分析真正的杀人凶手,这一切行为的原因,都来自心理上的动机

为什么会出现动机这个概念呢?

主要是因为人生中有太多事情让人充满疑惑,而心理学家需要一个概念来解释或者预测人们的行为。

比如,早晨你为什么会起床呢?是因为饿了,渴了,想要上厕所,还是被子掉在地上给冻醒了?对于这种状态,动机往往来自身体的内部。如果身体内部的平衡状态被打破,那么,动机就会刺激身体做出相应的反应。

当然,人的行为复杂而多样,尤其当人类全面社会化之后,一个人的行为已经不仅仅来自身体的内部状态,还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期待。如果你对新来的同事报以微笑,旁边的同事对其不理不睬,很容易可以解释,你想要给新同事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而另外的同事更倾向于我行我素。这不是来自身体内部的召唤,而是社会文明的产物。

想象一下经过千辛万苦,完全凭着意志力完成登山的探险家。 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呢?他们知道继续前进可能会导致手脚冻伤,甚至丧命,为什么他们还要继续攀登呢? 心理学家希望弄清动机的最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针对动机,心理学家给出了众多解释。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认为,人的行为本质上都是对环境的适应,因此,人的需要就成为行为的动机。比如,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就是受到内驱力的影响。一旦身体的紧张状态消除,动机也就不存在了。

不过,实验证明动机并非如此简单。

在以老鼠为受试者的实验中,实验者抢走老鼠的食物和水,根据内驱力的理论,老鼠一看到食物就应该马上吃掉,消除身体的紧张状态。結果,当实验者把耗子放到一个四处有食材和水的自然环境里时,他们最先做的是四处探索,当他们了解了自然环境以后,才刚开始进餐和多喝水。

在针对其他动物的实验中,幼猴也会将大部分时间用来熟悉环境中的玩具和新鲜事物,其次才是满足生理的需要。

于是,赫尔提出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诱因,即外部的刺激、奖赏。

它们和生理的需要毫无关系,但是常常会决定个体的行为。

人类也常常受到诱因的影响,比如整个晚上废寝忘食打游戏的人;

去电影院观看恐怖片的人;去游乐场蹦极的人;

为了帮助他人而牺牲个人时间的人等等。

当然,赫尔的观点并不能完全涵盖所有的动机,也无法解释所有的行为。

因为有的行为并非出自生理,既不是来自环境因素的引诱,也不是来自本能,而是个体为了满足一种认知取向做出的反应。

比如,考出很差分数的人有许多,有的人认为自己不够聪明或是不够努力,有的人则会认为是老师偏心,考试不够公正等。

不同的心理状态决定了每个人的下一步行为也不一样。这涉及人对环境事件的归因。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动机是如何决定人的行为的。

心理学家约翰·威廉·阿特金森凭借研究人的成就动机而一举成名,他将动机发展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独特领域。在他主持的实验中,证明了动机与行为的辩证关系。

研究人员招募了8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他们被随机分成四组,每组20人。

研究人员给每组被试都安排同样的任务,但是在实验开始之前,他对每组被试说了不同的规则。

第一组学生听到的规则是:只有成绩最好的人才能得到奖励,也就是说,20个人中只有1个人会得到奖励;

第二组的前5名会获得奖励;

第三组的前10名会获得奖励;

第四组的前15名都会获得奖励。

实验结果发现,第二组和第三组被试的成绩最好。

第一组的规则太过苛刻,被试会认为,即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最后也不一定会获得奖赏,于是放弃了努力;

第四组被试则认为,即使不需要多大努力,也能进入前15名之列,因此也放弃了努力。

第二、三组的学生则会认为,如果自己努力,那么获得奖赏的机会就会增大,如果不努力的话,则很有可能会失败。

这个结论并不能解释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攀登高峰者的动机,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平常的生活。

对于工作人员和学生来说,激励动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1/2的成功概率”。任何人都能够做得更好,任何人都在面临失败。这时,动机已经不是来自吃饭、喝水的内部动力,而是来自自己的认知和期望。

心理学家都在做些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