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旦教授: “玩”的能力, 让孩子的人生拉开差距

 谢治顺 2020-04-17

未来的世界,会玩的孩子有出息。而为了培养会玩的孩子,父母也需要成为会玩的父母,游戏化教育就变成了父母必须要学习的内容。(文末有送书活动,千万不要错过噢)

作者:沈奕斐,复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本文摘录自沈奕斐新书《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马云曾说:“我有时在想,如果我毕业于北大、清华,可能现在每天就做研究了。 正因为我毕业于杭师院,所以才有了现在的经历。文化是玩出来的,会玩的孩子、能玩的孩子、想玩的孩子一般都很有出息。”

其实,不仅仅文化是玩出来的,整个未来很可能都是玩出来的。简 · 麦戈尼格尔在《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充分论述了游戏对人类的重要性,他断言:

“游戏,将成为地球生命的下一种突破性结构。只要团结一心,我们可以利用游戏提高全球生活质量, 为未来做好准备,让地球顺利进入下一个千年的全球性使命。”

但与100年前相比,孩子们的玩耍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减少,一心追求名利的野心家们向孩子的童年下手,这一切导致了惨重的后果——

在过去的50年间,年轻人中患与压力相关的心理失调的比例急速上升。自由玩耍时间的减少,导致年轻人同理心的减弱以及自恋的加剧。

“玩耍”对孩子的重要性可能超过成人的想象,儿童在幼年生活中,不是靠“观察”、“吸收”或“仔细看”来学习。他们是经由游戏形成学习经验来建构并解构这个世界。游戏、学习和发展在婴幼儿身上的汇流,比任何其他年龄的人都要明显。

游戏让我们在无事可做时有事可做。所以,很多人把游戏当作‘消遣’,把其视为填补生活空隙的调剂,但它远比这些重要得多。

根据彼得· 格雷的发现,“玩”具有以下5个特点:

1、玩是自我选择及自我指导的;

2、玩是方式重于结果的活动;

3、玩的结构或规则,由玩者的思维发起;

4、玩富有想象力;

5、玩需要活跃、警醒却无压力的心境。

换言之,这些特点能促使孩子探寻和理解新知识,爱玩的天性则刺激他们实践新技能,并富有创意地使用这些技能。

所以,家长要营造一种玩的氛围,孩子拥有玩耍的心态可以增强创造力,有助于解决洞察力问题和逻辑问题。

消除对“游戏”的误解,

成为会玩的父母

但是,父母对于“玩耍”和“游戏”却常常有很多误解。一提到“玩”,他们最常想到的就是带孩子到游乐园或者给孩子买各种玩具。

如果玩具稀少,玩具往往能给孩子飞向想象王国的翅膀。当玩具泛滥,孩子那份无上的喜悦和让幻想飞跃的机会就被剥夺了。玩具买得多,不一定能提高孩子“玩”的质量。

孩子在青春期之前,最喜欢的“玩”的方式是和父母一起玩,而且会玩的父母能够通过玩和游戏让陪伴更有质量,让教育更有效。

但玩耍和游戏对于成人来讲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成人按部就班地生活,在生活中树立了太多理性的目标,从而失去了游戏和玩耍的能力。

有些父母天性好强,不能放下他们强烈的控制欲,因此很难享受到游戏的乐趣。父母更关注玩的结果,而孩子更在意玩的过程,孩子常常因为好玩而玩,但是父母总希望玩得有价值。

比如父母和孩子玩一个抛球的游戏,父母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正确的抛球动作, 但孩子只是对球本身有兴趣,而非为了什么意义。如果父母放不下自己的控制欲,强调正确的动作才有价值,那么游戏本身的乐趣很可能被这个“正确”的目标赶走了。

另外,因为孩子经常反复玩一个游戏,一刻不停,成人会觉得时间和精力都花不起,经常玩一会儿就停下来。也就是说,成为会玩的父母的另一个障碍,是父母觉得陪孩子玩很累、很花时间。

但假如父母不花时间和精力陪孩子玩耍,很可能使得双方的亲子关系没有那么和谐,反而把同样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负面冲突上。

游戏化的教养方式

有不少好处

实际上,游戏化的教养方式有不少好处。

首先,游戏可以培育亲密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远离孤独感。从父母和婴儿的第一次神情对接开始,游戏就成了连接亲子关系的纽带,它能让孩子远离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其次,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情绪康复力,让孩子走出负面情绪。当孩子感到孤独和无力时,道理并不能让孩子快速调整情绪,但游戏可以。

在成为会玩的父母,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父母要做到跟孩子有很好的联结,有三个小技巧可以帮助父母在与孩子玩耍的时候建立联结。

1、一定要有目光的交流

如果父母坐在孩子身边,却在一旁刷手机,这万万不行。目光的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同步,觉得父母是真正在和他一起玩的。

2、亲子间要经常有身体接触

玩得好抱抱,玩得不好也要抱抱。多玩一些身体接触的游戏,对于孩子的情绪稳定有很多好处。

3、父母要具有同理心

比如一个小朋友在搭乐高玩具,怎么都搭不好,家长在那里指导说“你应该……”此时,我们就发现其实家长和孩子是两个角色,孩子在玩,家长在指责他。小朋友会觉得爸爸妈妈是挑剔的、监督他的人,这样他们的联结就很难建立起来。

而如果他搭不好,我们说“哇!我觉得这个好难,把这个东西放上去试一试”“我要倒了,我要倒了”等,跟着孩子一起“喜怒哀乐”,那么就能和孩子产生共鸣,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结。

未来的世界,会玩的孩子有出息。而为了培养会玩的孩子,父母也需要成为会玩的父母,游戏化教育就变成了父母必须要学习的内容。

本文整理自《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沈奕斐著,中信出版社 2020年3月出版),版权归作者及本书所有,连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作品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