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招教你学会高效阅读

 莫忘流年 2020-04-17

与书约一个会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在米兰的安布罗西亚纳图书馆,莱昂纳多达芬奇的手稿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创作过程。他的手稿中详细记录了多到十几门学科的信息,都是他创作前所收集的材料。因此,达芬奇曾说:“一开始先考虑最后”,他专注于信息的取舍选择和积蓄技术的读书技巧与日本的作家原尻淳一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 列夫·托尔斯泰

原尻淳一

高效能阅读

作者:[日] 原尻淳一
出版社: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読书HACKS! ―知的アウトプットにつなげる超インプット术
译者:程亮
出版年:2017-11
页数:224
定价:38.00元

原尻淳一是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在广告公司、唱片公司和BloomConcept都从事过市场营销,因此他说自己思考的主场是营销思维。《高效能阅读》这本书是他花费一年的时间阅读了大量的读书术,产出的成果。原尻淳一将高效阅读总结为“投入”和“产出”。高效能阅读的终极目的,就是以“产出”为目的,无论是分享给他人,还是著书立论,还是仅仅提炼精华,只有化为己用才称得上是阅有所值。

那么,如何阅读才是高效“投入”呢?我认为有两个技巧值得分享,一是记笔记,二是收集信息。

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 叔本华

“葱鲔火锅式”笔记法

第一点,如何记笔记。在阅读这件事上,我的一贯做法是,看书快而且全凭喜好,虽然爱看却没有主题性。所以就产生了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一是看完就忘,二是看完无感。真正有感觉的部分当时下的决心真心大,觉得无论如何要按书中的去实践,可是灵感瞬间,过后不想,实践了两天觉得已经完全掌握了。够自大,够懒。所以由己知彼,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要“产出”了,写不出来,感觉瞬间被掏空。《高效能阅读》中的阅读技巧里,我有幸体验过的技巧有“速读、跳读、目录读法”,根据自己的目的选择精读和泛读。目前我阅读的技巧已经形成大概的习惯,但还缺少最重要的部分——思考和记录。

思考记录的方法可以使用奥野宣之的“葱鲔火锅式”笔记法,也可以借鉴松冈正刚的“标记术”,前者是运用摘抄和评论进行创作,后者是借用关键词进行分析,两者都是十分有效的阅读“投入”方式。

奥野宣之曾经在《如何阅读一本书》提到过,读书要清楚自己的阅读目的。这与《高效能阅读》信息取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了目的方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甄别,你可以运用目录读书法挑出你感兴趣的章节,把其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标记出来,仔细阅读分析,进行“假设验证”。我在读《高效能阅读》建立数据库这一章节的时候就想,作者原尻淳一所运用的阅读工具是否适合我自己,我自己目前使用的又是什么工具,两者一对比发现,其实虽然工具不同,但是作用却是一样的,如果我来写这一章节,我会将我使用的工具总结一下介绍给大家。这就是我的假设验证,我将自己的想法记录在这一章节的空白片,并记了相关如何描述的笔记甚至使用的体验。

“我跟他说,卖得好的都是教育部推荐的优良图书,至于小孩不爱看书主要是受到父母的影响。

——东野圭吾《恶意》

读书的标记术

第二点,收集信息。其实我的理解就是建立素材库,当你以“产出”为目的进行阅读的时候,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你必须得具备信息的收集能力,才能构建自己的素材库。用烹饪来比喻,这些信息就是食材。比如我参加土豆老师的写作课,许多同学开始时找不到课程,不理解老师为啥上个课设置那么条条框框,很多埋怨,后来搞明白了就很感激老师,为啥,因为老师从一开始就在锻炼你的信息收集能力,从看不见的地方就已经开始教授技巧了。

《高效能阅读》中原尻淳一在如何汇集优质的信息时,总结了三个要点:

能否用作产出内容和结构的范本?

能否用作说服材料(数据)?

能否用作产出的设计范例?

就像我们写一篇公众号文章,从这三个要点就可以窥见一斑,全面的概括了“产出”时所需要的全部营养,即模板、内容以及排版。如果具备了这些内容,创作一篇文章的八成也就基本完成了。

彼得.德鲁克说过:预测未来的最佳方法是自己塑造未来。学会了信息的收集之后,还得学会将这些信息有效分类、储存,才能在使用时快速的获取。原尻淳一介绍的40年前的知识生产方式是“使信息卡片化,将信息群分组,经过整理后分拣排列,形成能够创造新价值的结构”,任何一个时代依然不过时,因为这是知识生产的原则问题。

京大式卡(信息收集):存有各种信息的B6尺寸卡片,用它摘录阅读中可参考的文章,尽可能的记录与主题有关的信息,留存备用

KJ法(信息结构化):积累了足够的素材,确定了产出的主题,用KJ法将相似的信息分组化,分析各个信息组之间的关系-例如相互关联、相互排斥等,同时对其进行结构化处理。

小笺法(文脉化):根据主题,将信息分段分拣排列,分别用订书机订在一起,形成主题框架,需使内容情节化的时候,只要将各种信息分拣排列,同时构建故事即可。

很多人“产出”的素材库都是基于这个基础而建,比如鹤见良行的三大数据库:读书卡-日记-照片,比如“笔记本作家”奥野宣之,再比如电子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使用的“印象笔记、幕布、锤子便签”等等一些辅助工具。基本都是在进行“信息的分类收集”,以确保“产出”的有效性。

明治大学的斋藤孝说:“书是作为读物而存在的,这是普遍的看法,然而在我看来,书是为了读后“著书”“立说”而存在的。”因此说阅读的目的在于“产出”自己的原创知识,才算达到了高效阅读。

此时你正在读的书,不妨思考一下,是为何而做的呢?

与书约一个会

许来日方长

有几人来往

如果你也喜欢读书

请让我们以书会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