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用中成药——润肺止嗽丸(OTC)阴阳解析

 山药怀姜麦芽糖 2020-04-17

润肺止嗽丸(OTC)阴阳解析


处方:
天冬15g、地黄9g、天花粉15g、瓜蒌子(蜜炙)15g、桑白皮(蜜炙)15g、紫苏子(炒)9g、苦杏仁(去皮炒)6g、紫菀15g、浙贝母9g、款冬花15g、桔梗6g、五味子(醋炙)15g、前胡6g、青皮(醋炙)15g、陈皮9g、黄芪(蜜炙)9g、酸枣仁(炒)9g、黄芩15g、知母9g、淡竹叶9g、甘草(蜜炙)6g。


功能主治:

润肺定喘,止嗽化痰。用于肺气虚弱引起的咳嗽喘促,痰涎壅盛,久嗽声哑。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 2丸,一日 2次。


阳性药:紫苏子、苦杏仁、紫菀、款冬花、五味子、青皮、陈皮、黄芪

平性药:桔梗、酸枣仁、甘草

阴性药:天冬、地黄、天花粉、瓜蒌子、桑白皮、前胡、黄芩、知母、淡竹叶、浙贝母


君药:瓜蒌子


解析:

紫苏子:辛,温。归肺、胃、大肠经。降气消痰,止咳平喘,温中开胃,宽肠润便。

杏仁: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紫菀:辛、苦、甘,微温。归肺经。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款冬花:辛,温。归肺经。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五味子:酸,温。归肺、肾、心经。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青皮:苦、辛,温。归肝、胆、胃经。疏肝破气,散结消滞。

陈皮:辛、苦,温。归脾、胃、肺经。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利水通便。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益卫固表,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桔梗:苦、辛,平。归肺经。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酸枣仁:甘,平。入心,肝经。养心安神,敛汗。

甘草:甘,平。归心、脾、肺、胃经。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天冬:甘、苦,大寒。归肺、肾经。清肺降火,滋阴润燥。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天花粉:苦、微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瓜蒌子:甘,寒。归肺、胃、大肠经。清肺化痰,滑肠通便。

桑白皮:甘,寒。归肺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前胡:苦、辛,微寒。归肺经。降气祛痰,宣散风热。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性热除烦,利尿。

浙贝母:苦,寒。归肺、心经。化痰止咳,清热散结。



阴性药物多,阳性药物少,针对热多寒少;君药功效以清肺化痰为主,针对实证;阳明太阴合病,上有热灼成痰,下有气机上逆。


方剂中,瓜蒌子、前胡、浙贝母、桑白皮,清热化痰;天冬、地黄、天花粉、知母,清热生津;黄芩、淡竹叶,清热化湿;紫苏子、苦杏仁、紫菀、款冬花、五味子、桔梗,降气消痰;青皮、陈皮,理气消滞;黄芪,益气固表;酸枣仁,养心安神;甘草,顾护胃气。


诸药合用以清热化痰为主,降逆止咳为辅,兼顾理气、益气、生津、安神。针对热多寒少,适用于痰涎壅盛,久咳体虚者。


补肺丸、礞石滚痰丸、清气化痰丸、润肺止嗽丸、止咳丸比较:

补肺丸,以下气化痰为主,补气养血为辅。适用于气血亏虚、咳嗽痰多者。

礞石滚痰丸,以泻火攻积为主,坠痰下气为辅。适用于内有实热、化液成痰、上扰致咳。

清气化痰丸,以清热化痰为主,降逆利水为辅,兼顾止咳平喘。适用于咳嗽黄痰多,胸闷气喘者。

润肺止嗽丸,以清热化痰为主,降逆止咳为辅,兼顾理气、益气、生津、安神。针对热多寒少,适用于痰涎壅盛,久咳体虚者。

止咳丸,以降气消痰为主,行气祛滞为辅,兼顾止咳平喘、疏散风热。针对寒多热少,适用于咳嗽痰多,气滞胸闷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