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屋|延州十三夸之十:洛川人

 shlaoli 2020-04-17

1

山河破碎周遭在。

用这一句话形容陕北大地,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陕北北部,水土流失得已经是沟壑纵横、山秃岭枯,再也没有了高原的样子;只在南边,还残留着一些完整的峁塬,是黄陵的隆坊塬、洛川塬和富县的和尚塬、交道塬。而洛川塬,是这中间的最大一块。

不到洛川,你不知道这里的黄土层有多厚,仅从黄延高速的“亚洲第一高墩大桥”看,你就能知道一点。这条横跨洛河的特大桥,主墩高达143.5米,桥面高152米,最大跨度160米。站在这座桥上,你才会感觉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多严重。

如果你还想深入了解黄土层的基本结构,不妨去一趟黑木沟的黄土地质公园,这里谷坡峭陡,成“V“字型,两侧滑坡较多,坡面悬沟黄土剖面裸露清晰,地层连续完整,古土壤层历历在目,是240万年以来地球地壳结构、构造运动和地貌形态演变的真实写照。

如果你开车向西走到某一条省道上,就能看到被水冲刷过的黄土柱子,细瘦修长,高擎指天,成年累月也不见垮塌,如南方的石林石笋般的,很是壮观。只是外表的一层浑黄,让你知道这里是黄土高原。

 2

川者,河流之谓也。

一条洛河,从白于山发源,一路过吴起经志丹跨甘泉穿富县,在洛川塬的西边流过,曲曲湾湾地朝南奔去,在潼关与渭河相汇。北边一条厢寺川河,东边三条河流分别是仙姑河、黄连河和史家河。四条河一齐注入洛河,留下这样一个叫洛川的地方。你肯定读过曹植的《洛神赋》,但这条洛河是南洛河,发源于商洛地区注入黄河,所以才有洛阳的称谓。南洛河里出了位女神,让曹植流连忘返。北洛河却没那么风流,一味地枯黄衰败。坐火车经此地,你就能看得更清楚。

而洛川塬就大不一样,平坦如砥,一望无际,初夏之季,朝远一看,风吹绿浪,麦粒飘香。若干年前,我在这块塬的麦地里,拍过一张照片,蓝的天、绿的苗,煞是浪漫。

现在的洛川人,生活十分安逸。远有一塬麦子不用担心生活,近有满圃苹果可以致富,小日子过得异常滋润。

 3

在这样一个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风水宝地上,世代生息着洛川人。

夏为雍州之辖、商属西河国地、周为白狄的狁部落活动区域,春秋归晋,战国属秦,三国时渐为匈奴、氐羌占据。由塬向北,这里是据匈奴、抗西夏、御蒙古的必经之地,也是胡汉交流、移民往来的互渗之所。多少年来,兵声匪声流寇声,不绝于耳。平坦的塬地毫无遮挡,兵匪过处如水银泄地,人如鱼肉,世如刀俎,彼此活得都同草芥。从而,形成了洛川人不轻信、不交底的集体人格。

在洛川的土基乡,出土过一把燕王职剑。这样一部燕王所用兵器,是怎么跑到洛川来的,现在已不得而知。但古代的杀伐声,似乎还隐隐作响。

在不断的拉锯战中,原来的白狄之狁部落以及后来的氐羌、鲜卑人,在不断外来的难民、囤兵者的渗透下,渐次汉化。这一点,从当地的地名和姓氏中,可以略晓一二。如京兆乡的弥家河,应该是弥姐氏的简称;桐堤村,应该是同蹄复姓的残留;朱牛乡的乞佛村应为鲜卑乞弗氏的所居之地;而桥章村、善定村的董姓人家,初判是董羌后裔。北魏至北周时期,这里曾是是鲜卑所居之地。《魏书·官氏志》载,孝文帝曾下令鲜卑改汉姓,其中:叱干氏改姓薛、胡古口引氏改姓侯、若干氏改姓苟、费连氏改为费、贺拔氏改姓何。屈是屈男氏、折为折莫氏、党是西羌姓。

那时的人,都想钻山沟活命,没有人想住在这平坦开阔处。

外来的移民一看这水土肥美之地,便住了下来,可没过多久就后悔了。活在这峁塬之上,最容易被洗劫,就如同风刮了个草帽。

防御心理,就是在这样一次次地被劫掠中,渐渐形成的。

 4

解放前,这里是白区,也是边界地。与富县交道塬相隔的,是一条界子河。界者,从田从介,畍,田的边介。本义为边垂、边境。

今天过来了红军,明天又过来了国军,想想,这是何等的惴惴啊。

有人给我讲,张学良的部队驻守洛川时,每天派人来界子河打几枪,然后把枪一扔,回去了。这话不知真否,但想来是可信的。张有抗日倾向,不愿意发动内战,送枪送弹药,也是自然而然之事。

著名的洛川会议,就是国共共商抗日大计的。以此想,这传说更靠谱了。

社会的一粒尘,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这是方女士最近的名言。方女士最近很火,围绕她目前已经形成两个对立势力,不过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夹缝中生存的洛川人,总要讨生活。

朋友告诉我,说洛川人家里都藏两杆旗,一杆红旗,一杆蓝旗。国军来了打蓝旗,共军来了打红旗。既跟红区做生意,也跟白区做生意。

怎么办呢?总得活命吧。

 5

在北六县人看来,洛川人鬼滴很。

“鬼”在汉语里有机警、敏锐之意。洛川人并没有伤害过谁,并没有抢谁夺谁谋骗谁,他们只是不愿意你打听他的隐私,不给你交底,而已。

你在阿达呢?

我在车上哩。

车朝哪走呢?

朝前走着哩。

我不想告诉你我的去向,你就别打问,打问也不告诉你。

几个人一起喝酒。洛川人会说:“你喝你喝,我喝难受呢。”临了结账,洛川人会说:“你掏你掏,我钱有用呢。”

想把我灌醉?门都没有!想骗我掏钱,也门都没有。这些段子,不过是一些戏谑,并不能代表整体洛川人。但洛川人保守、矜持,不愿与人拉近距离,也是不争的事实。

上面说的,只是一种集体人格,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社会文化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年轻一代的洛川人,渐渐已经将这种文化心理丢弃了。我的学生段志凌,是碑林博物馆的一名职员,虽是洛川籍,却从来都是抢着掏钱。跟他一起吃饭,你别想买单。

这不就把洛川人的形象完全颠覆了么?

我的另一个学生杨军,成天忙于古佛窟的考证调查,为人质重朴实,也不似人们所说的洛川人,不见一点点的鬼。

 6

延安洛川苹果,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这要得益于另外两个洛川人——屈伸与李新安

屈伸,国民革命军第二绥靖区中将参谋长。军旅期间,他因不满于国民党的腐败与人民的生活困苦,决心以实业救国。后来在思想上主张抗日救亡,曾代表阎锡山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谈判,并达成“互相合作、不搞摩擦、一致对外、坚持抗日”的协定。屈家是洛川旺族,属名门大户,这一点后文还有交待。

1942年回洛川时,屈伸为了改变洛川教育的落后局面,与专员余正东相约扩充了小学,创立了洛川中学。看到家乡人民的贫困,他决定出资资助自己的勤务兵李新安去河南灵宝学习苹果栽培技术、购买果树苗托运至洛川,为今日的洛川苹果誉满全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7年春,李新安把第一批200株苹果苗运回洛川,因无合适地块,便调换二叔父的地栽苹果,建立了洛川高原上第一个苹果园。当时群众还没有认识到苹果的价值,他前边栽,二叔父在后边训斥:“栽这些柴棒棒有啥用,尽是胡毬闹哩。”

 1948年,他二下灵宝,又运回一批苹果苗和3000余株海棠苗,建立苗圃。

1950年,他编写了《苹果栽培法》,由县人民政府印发各区、乡、村。每逢县上召开大会,他都宣传讲演,“日食苹果一枚,可以延年益寿”,成了他的口头禅。

你说洛川人鬼机灵,还真是的。早在解放以前,就认识到了苹果的重要性,很早就给外县卖树苗子。其他县人哪里会有这水平。

屈伸,是北京政法大学学经济的,还到西安第二陆军中学堂学习过军事。这样的眼光,其他地方的人是不会有的。

李新安,虽然是一个勤务兵,却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却能将屈伸的意志贯彻到底,这样的洛川人,是值得我们佩服的。

 7

说到李新安,就不得不说另外一个人,其妻王兰畔。这个大字不识的洛川女人,却能将中国远古图腾与生殖崇拜的文化符号用一把剪刀呈现出来。也是靳之林先生发现她,并于1985年邀请她到中央美术学院为师生表演授课。1996年,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民间工艺美术师”。

夫妻二人,一个是洛川苹果第一人,一个是洛川剪纸第一人。你说洛川人灵不灵。

洛川的民间艺术,都很古老。当地有一种叫馄饨的面花,由一对半圆形的馍组成,像太极图里的阴阳鱼。我始终认为,馄饨是由混沌二字讹变而来的,即“天地混沌如鸡卵”的一种原始观念的呈现。现在关中地区许多县仍然还有混沌馍,但样子已经有了许多变化。

洛川女人,个子多不太高,面皮白净,说话细声慢语。心灵手巧的她们,由奶奶和奶奶的奶奶,用一根擀面杖和一把剪刀,将原始的文化符号继承了下来。

写到这里,我就想给洛川人单表一个“灵”字。

 8

有朋友告诉我,说洛川的苹果开始不如旬邑,他亲眼所见,县长带队去旬邑参观学习旬邑县的种植苹果经验。洛川后来居上,居然超越了旬邑,成了全球闻名品牌。他说这就是洛川人聪明的地方。

但按我想,聪明固然是有的,苹果的成功,关键还与这里高原地质和气候有关。因为塬面高、风头疾、日照强、昼夜温差大,让这里的苹果淀糖较多,口感更好。一件事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不能只看一个方面。他们能向旬邑县学习,也恰好说明其虚心学习他人经验的优点,而超越,则更能说明他们脑子灵。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当下,脑瓜子不灵,肯定是不行的。

当然,产业化的栽种也是他们成功的一大因素。种植得多了,名气就大,来买的人就多,自然就成了气候。从210国道或者高速公路上行走,果园里的苹果会从护栏里伸出枝头,满园香色关不住,让你垂涎欲滴。

201912月的统计,洛川苹果以超过500亿元的品牌价值,居全国农产品第二名、水果类第一名。

有了这个品牌,苹果当然就不愁卖,于是其他地方的苹果,也都包装成洛川字样,行销全国了。

 9

由于土层深厚,日照强烈,便发育出浓厚的农耕文化。

老早以来,洛川就是农业大县。没有地下资源,没有现代工业,但上苍给他们留下的这块旱塬,足以产更多的粮,足以承载土地之上的人民。

改革开放以来,其他县都有资源发现可开采,只有洛川县,只在这厚厚的黄土层上,深耕厚播,继续着它的农业文明。

农耕文化当然也有它的弊端,保守、拘谨、打小算盘等特点,也是不可避免的。

洛川苹果才兴的时候,有些人家会为了赚钱而蒙骗外来客商。有时候苹果箱子上面铺一层苹果,下面却垫着砖块块。朋友给我讲了个段子,说在高速公路服务区买苹果,一斤三块,一共七斤,卖苹果的一算,三七三十一,一块就免了,给三十吧。买青苹果的开出服务区,猛然想自己被骗了,妈妈的明明是三七二十一么。

发展到后来,精明的洛川人也知道了品牌的重要,知道这样一个软口碑不能砸在自己手里,所以就再没有欺客的事了。

 10

讲礼仪、强教化、重人伦,是所有农耕文化的共同特征。

前面我们讲了黄陵家谱和影族,而这一点洛川尤重之。

写到这里上网一搜,发现淘宝上卖得最多的是洛川家谱。有彭氏家谱、李氏家谱、张氏家谱、许氏家谱、吴氏家谱等,还都是老版本。而我所读到的洛川大姓屈氏家谱,则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家文化在此的深层积累。

笔者曾无意中读到过一本《屈氏宗谱·屈林家族世系》。编者屈群英,63岁开始修谱,两次只身前往湖北,湖南的秭归、兴山、宣昌、湘阴、衡阳和山西的洪洞等地寻根追底;足迹遍及陕西、河南等省近二十个市、区、县的百余村,终将铜川市的印台区、宜君县和商洛市的商州区、山阳县及洛川县的武郊村、董村等一些地方查明世系和旧宗关系的支系,录入新谱。同时,他还把洛川、蒲城、华阴、登封四大宗支共五十六个支脉的世系和事迹全部统揽成一谱,结束了屈林家族自十七世以后四百年来未再编修总族谱的历史,至80岁时付梓印刷,足见其认真辛劳之精神。

上面我们说到,屈家是名门大户。屈伸的父亲屈植卿,是同盟会的会员、国民党洛川党部的创始人,曾担任过富县县长。屈家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世交,解放后省内做官的屈姓人,不可胜数。人们都知道李新安是洛川苹果第一人,却都忽略了屈伸。要不是他的资助,李新安怎么有钱能从河南买得回来苹果苗呢?

 11

延安的十三个县市中,只有洛川最重视民间文化与民俗风土的整理挖掘工作。

我的朋友段双印先生,36岁进人大文博专业学习,于1994年领衔建成的洛川民俗博物馆,是陕西省第一座民俗馆。馆内的黄土高原风情展、古代社会生活展、珍展石刻造像展和古代宗教画像展,奉献给你的是,黄土高原古今风情的完整画卷。洛川人的生活习惯,古老民俗,都可以从这里一览。退休后,他仍然笔耕不辍,先后完成了《大原遗韵》《陕北古事钩沉》《延安古代纪闻》《诸神共和》等著作,满满的都是人文情怀。

写本篇文章的时候,承学生杨军之情,由杨同轩先生寄来《洛川民俗览要》一书,使我的写作不至于过分干涩。本书从村落变迁、人生礼仪、生产商贸,到时令饮食、文娱游戏,可谓是无所不包。这样的民俗志书,在其他的县就很难见到。

 12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西安上学,经常坐父亲单位的大卡车往返西安。走到洛川塬的北尽头,在接近界子河的地方,有个叫圪崂的村子。司机这时大约是累了,也饿了,就会下来休息打尖。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吃了一盘辣子肉丁。纯白肉切丁,加红辣椒面,那油腻而尖辣的感觉,至今仍然铭心。那时就想,这地方的人不会做饭。

可是没过多久,圪崂人却把生意做得十分的大。一大碗棍棍面,炒四盘菜,每人只收十块钱,最早大约还不到十块。将面与菜拦拌在一起,吃进肚里,抗硬管饱,足以让你撑到西安。面吃完后,再喝一碗面汤,谓之灌浆。面汤陕北人称为佳县啤酒,古谓佳县人爱喝面汤,现在都改称洛川啤酒了。

一时里,圪崂这地方,突然冒出成百家的饭馆来。

只是到了高速公路建成开通以后,走210国道的车少了,圪崂才顿时冷落了下来。

吃惯了圪崂面,有时还会想念。每次路过洛川,就从洛川出口下来,进县城再咥一碗。洛川啤酒一灌,顿时神清气爽。

朋友杨葆铭回忆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洛川老县城新华书店对面,有家卖羊肉泡的店,所卖羊肉泡既不同于陕北,也不同于关中,口味独特,顾客盈门。店内所用之秤,为旧时老秤,十六两的。这里既卖羊肉,也卖羊肠子。肠子洗得白白净净,比羊肉都受欢迎。称四两肉,买两个饼,从货架上取下自己寄存的酒,边吃边酌,自是惬意。

可惜,我那时还是个学生,无福消受这老旧的美味,只能在他的讲述中,将口涎咽进。

 13

最后,借用洛川人段双印先生的几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高原平野在这里相接;

对抗联姻在这里共生;

文明愚昧在这里交汇;

众多民族在这里融合;

周秦汉唐在这里播风遗俗;

多元文化在这里积淀生根。

多民族融合,多文化互渗,造就了灵动的洛川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