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从孔子“上智下愚”到陈演恪“上诈下愚”

 Jeff杰夫馆 2020-04-17

我们的社会有哪几类人?大体来说有三类:聪明人、愚蠢人、中人。当然这种划分方法不是我的创造,这是孔子几千年前创造的理论。


孔夫子曾有一言:“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当然是指聪明人,相对的“下愚”则是指愚蠢的人。这句话历来根据情况,解释与评价大不相同。精英领导的社会里,这被视为统治理论基础。搞斗争年代,这被理解为剥削阶级为自己辩护的说辞。

孔子首先划分出这两类人后,给出了对这两类人的看法,也就是“不移”。这个“不移”大概也就两个意思:一是说聪明人与愚蠢人的本质不会改变,聪明人永远充满,愚蠢人永远愚蠢,而且他们的各自观点永远不会变化。二是说这两者地位不会改变,统治者(上)永远是聪明人,被统治者(下)永远是愚蠢人,既上下地位永远改不了。

而《论语 雍也》 中还划分出了一类“中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在孔子看来世界上还有一类“中人”存在,并认为“中人”又分两种情况: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别费劲跟他讲大道理了。

那孔夫子说这些的依据是什么呢?首先,最聪明的人总是正确的,自然他的观点不必产生变化;然后,愚笨的人总是错误的而且不爱思考,所以他的观点也永远不会产生变化。而产生的结果也就简单了,聪明人永远做对的事永远统治愚蠢人。而那些既不聪明又不愚蠢的“中人”,他们的观点会随着见识的增加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但由于天赋不同“中人”以上可以跟他讲讲道理,“中人”以下就别浪费口水了。

不知道你是否同意孔子的以上论断,反正我是举双手双脚支持。而值得一提的是,陈演恪后来又有了此句的定睛之笔,他说“中国之人,下愚而上诈!”。愚蠢人就是愚蠢人,古今偕同。但是聪明人却多了个属性叫做“诈”。“诈”自然不是什么好词,含有欺诈、狡诈的意思。这句话正是在批判社会、上层的人道德品行方面有亏欠,他们狡诈的欺诈别的层次的人,对象无疑是在下的愚人。

那么既然有了这样的事实,意味着什么呢?或者说会产生什么问题呢?这又涉及到两个层次间的相互观点。上智看出了下愚的愚,他们似乎并没有打算去同情这些愚人们,相反历史的经验让他们打心里瞧不起这群人。况且有什么是比一群听话又不问问题的长工更好的财富?下愚就要绝对的愚上智才好安心的抓收入!而下愚却没有看出上智的诈,所以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命运实际上是由谁牵引决定,也想不明白自己苦难的根源在哪,哦,对了,他们不喜欢思考!所以他们一直在工头的呵斥声中头脑混沌,却任劳任怨。

这样的结构虽然不太合道义,但是看似也还稳定。但上智往往也有隐隐的担忧,当国家情况不好的时候,他们总要提防区别于愚人的另外一群人——“中人”,也就是这个结构的bug。这群人因为受环境和见识影响可以“移”,所以简单的欺骗方法起不了太长作用,而且欺骗在他们身上还有副作用,他们成了这个稳定结构的不稳定因素。上智忌惮这群人,因为他们观点可变所以他们变得不好掌控,而最让上智担心的是这群“中人”好吃好喝下,突然生出了同情心!

孔子和陈演恪都是大师,先人诚不欺我,他们把人和社会看得入木三分。让人感慨的是,几千年来我们除了从“智”变成“诈”外好像一无所变。

作者:新浪- 蚁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