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主干政要具备什么样的历史条件?女主干政的特点是什么?

 人之意 2020-04-17

女主干政,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现象,虽不绝于史书,但是也非历朝历代均有,它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女主干政,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产物,又呈现出它的特点。

一、女主干政的条件

在中国历史上,女主干政的出现并非偶然,是由各种因素促成的。

其一,封建君主专制是女主干政的前提条件和最主要因素。

翻开史册我们就会发现,女主干政与君主专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中国社会刚刚步入君主专制之时,女主干政也随之而来。这是为什么?

因为君主专制的特点决定了封建君主必然要集大权于一身,实行所谓的“乾纲独断”。在此情况下,有为有才且勤奋的君主,可以集其精力处理纷繁政务。但是,那些无能之辈,自己无能理政,却又不甘心大权旁落于外廷,于是只有委政于心腹贴己之人一一后妃、宦官、外戚。此即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出现女主干政、宦官专权、外戚专政的原因所在,女主干政是这一历史现象的突出反映。

换而言之,女主干政是君权的另一表现形式,君主专制是女主干政的前提。

其二,幼主即位是女主临朝听政的重要因素,它为女主干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如果我们将女主干政中类似者加以归纳的话,必然会发现:临朝听政者多为皇太后,临朝听政之际多为幼主在位。东汉诸临朝听政太后均立怀抱之帝以专权;北魏胡太后为求专权毒死其子以立幼子;慈禧三次垂帘二次幼主在位。这是为什么?

慈禧垂帘的经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咸丰临终托孤,遗诏命八大臣辅助年仅6岁的小皇帝。但是,由于八臣本身的过失,不得上民之心,加上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祈勾结,在舆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指使其党人提出了垂帘的理由,对肃顺党人打责不少。《清代档案史料丛编》记载,当时御史董元醇提出请求垂帘的理由是:

“窃以事贵从权,理宜守经。何为从权?现值天下多事之秋,皇帝陛下以冲龄践祚。所赖一切政务皇太后宵旰思虑,斟酌尽善,此诚国家之福也。臣以为即宜明降谕旨,宣示中外,使海内咸知呈上圣躬虽幼,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左右并不能干预,庶人心益加敬畏。而文武臣工俱不敢稍肆其蒙蔽之术。俟数年后,皇上能亲裁庶务,再躬理万机,以天下养,不亦善乎!虽我朝向无太后垂帘之仪,而审时度势,不得不为此通权达变之举。”

胜保身为统兵大帅,居然也上疏请求实行垂帘之制。他认为

“朝廷政柄操之自上,非臣下所得而专。”故“为今之计;非皇太后亲理万机,召对群臣,无以通下情而正国体;非另简近支亲王佐理庶务,尽心匡弼,不足以振纲纪而顺人心。”如此,方使“一切用人行政大端不致变更紊乱,以承郅治于无穷。”

大学士贾桢、周祖培、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等均有折上呈,建议

“为今计之,正宜皇太后敷中宫之德化,操出治之威权,使臣工有所禀承,命令有所咨决。”

从上面的奏折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提出了在幼主难以御殿理政的情况下,君权不可下移,威权操自于上,皇太后垂帘乃是理所当然的理论。正是这一理论为慈安、慈禧的垂帘听政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理论根据。

其三,皇帝昏庸无能是女主干政的又一必要条件。

皇帝的昏庸无能,为皇后与宠妃干政提供了条件。如贾后的干政,是由于其夫惠帝是个白痴,他来到世上除享乐而外别无他求。当天下大饥,有人报告百姓多因饥饿而亡时,他竟可笑地说:“为什么不吃肉粥?”如此昏庸,怎能理政?其权旁落于贾后之手也不为怪;慈禧的预政,是在咸丰厌政、纵情声色的情况下实现的。这些事实表明后妃干政与君主昏庸无能是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

其四,女主本身的素质与主观努力程度是干政与否的内在条件。

上述三个条件只是客观上的,而欲成干政之局还要看太后、皇后、妃子们的素质与主观努力的程度如何。历史上欲参政的女主很多,但成功的却不多。

1,这一方面是由于本身素质受限,无能为力。

如西晋贾后多次用以毒攻毒之术,揽权干政。但除了杨骏这个干政的障碍,却又引来了楚王玮这块绊脚石,当她没计除掉绊脚石后,没想到又被赵王伦杀死。她虽也干政,但时间不长,应该说她不具干政的素质,无控制朝政局而的能力;慈禧之所以能统治中国四十余年,有人曾作过解释,《慈禧外纪》记载慈禧:

“心思灵敏,突过于人,其热心政权,亦独禀特性,其天资之卓绝,性情之坚毅,加以一生经历之多,艰难困苦,险阻备尝,此其所以成为伟人也。年十六岁时,五经成诵,通满文,廿四史亦皆浏览,尝有史臣在旁讽诵,故能通古今治乱大势,又能诗善书画。有此聪明学问,故能久揽大权。”

可见,一个失败,一个成功,本身所具备的素质很重要。

2,另一方面则是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如宋真宗刘皇后即主观努力不够。宋真宗驾崩之际,

“遗诏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其处分。”

这就等于将权力移交于刘皇后,可她并未就此揽权理政,而是在丁谓等大臣请其御别殿时说道:

“皇帝视事,当朝夕在侧,何须别御一殿?”

因此,刘皇后虽也曾垂帘决事,但终未成武后、慈禧的威倾天下之势,此与刘皇后主观努力有很大关系。

除以上条件外,中国古代传统的一夫多妻制,特别是封建帝王往往后宫佳丽数以千计,谁若不争宠、不干政就会有被埋没终生或被打入冷宫的厄运,故迫不得已起而奋争,这也是一个原因;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儿女对父母必尽之以孝,言听计从,皇家也不例外,这就为母后控制儿君提供了方便条件。如此等等,均对女主干政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二、女主干政的特点

女主干政的特点,大致可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干政的女主一旦揽权问政,便会重用外戚。

女主重用外戚者不乏其例。如西汉吕后垂帘听政后即重用诸吕。立吕台为吕王,其弟吕禄为胡陵侯、吕山为常山王、吕缨为临光侯、吕他为愈侯、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念为吕城侯;北魏胡太后,重用其父族,父亲胡国珍官至司徒,其弟胡祥爵至东平郡公、胡僧洗爵封爰德县公,其堂兄胡宁封为临泾公;辽朝圣宗萧皇后执政后,

“父为齐国王,诸弟皆王之,虽汉五侯无以过。”

女主们之所以重用外戚,同样也是与封建君主专制分不开的。因为任何一个专权的女主都不甘心大权旁落,集权、强权的一个重要途径当然是将心腹之人重用,且安排于权力大而又要害的部门,以形成一个权力中心,外戚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登台的。

第二,强烈的权力欲与残酷的手段是女主的共同特点。

从吕后,武则天到慈禧,其权力欲是极强的。为了巩固其手中的权力,她们不惜以残酷的手段打击那些谋求分取其权力与利益的政敌和情敌。吕后垂帘后,先以极其残酷的手段把受宠于刘邦的戚夫人变为“人彘”,对威胁其权力的赵王如意以毒药致死;武则天为了干政,重用酷史索元礼、来俊臣、周兴等打击政敌,这些酷吏所运用的手段是非常残酷的。而且为了巩固其女皇之位,竟不惜囚禁、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慈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辛酉政变,打倒辅政八大臣,处死政敌肃顺、端华、载垣三人。在日厅垂帘之际,不断稳固加重自己的权力,而且谁要是想限制,分取她已得到的权力,非囚即亡。奕诉是与慈禧共覆辅政八大臣之人,慈禧得以垂帘与奕祈的全力支持和周密安排是分不开的。可是,垂帘之后,奕诉自恃功高和自己势力雄厚的优势,想限制一下慈禧的权力,结果被慈禧反击一掌,丢掉了议政王大臣的重职,差一点被赶出军机处。同治是慈禧的亲生儿子,慈禧对他多加严管,以便事事听命于她。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同治日趋接近慈安,冷落慈禧,且对慈禧总揽大杈渐露不满,他也想限制一下慈禧的权力,可天不遂其愿,在其病重期间,慈禧下令尽断医药,使其过早归天。慈安、光绪也想限慈禧揽权,其结果均被毒死。

第三,在立嗣方面想以女性继位。

女主们在立嗣问题上虽有些有以女袭位之图。如上文已谈及的武则天、胡太后等,但终未冲破封建传统的牢笼,不得不感叹作罢。有人作出了这样的慨叹:

“鸣呼!人生不幸作女子身,女子又不幸入帝王家。”

这都说明封建社会套在女人脖子上的枷锁确实牢固。

结束语

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女主干政,历来褒贬不一。不过总的说来是褒者少,贬者多。关于褒者,史籍中在封建社会中只能找到为数不多的例子,不过这已是难能可贵的了。如宋宣仁高太后,后人曾给予了高度评价,把宋代元祐之治的功劳归于高太后,称“宣仁圣烈高后垂帘政听,而有元祐之治。”清代学者称颂开国初年“虽无垂帘明文,而有听政实用”的孝庄文皇后,是一位历佐三朝,有开国大勋的人物。还有宋代杜太后、明代马皇后、清代孝庄文皇后和有政绩的武则天,给予了应有的肯定。

但是,自古至今,对女主干政的评价还是贬者多于褒者。这些贬斥者,多以传统的女性观为评价标准,对女主干政全盘否定。他们把胡太后作为淫妇来写,把武则天斥为毫无政绩可言。至于慈禧干政,那只不过是作为一场亡国大祸来描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