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茅盾文学奖丨新作:梁晓声《重生》写尽一个“懦者”的隐忍与大义,彰显一种以柔克刚的人生智慧!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0-04-17
共读茅盾文学奖,做一个有品位的读书人!

(点击图片查看历届茅盾文学奖作品)


《重生》

作者:梁晓声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4月

ISBN:9787201157528

定价:59.00元

★编辑推荐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潜心创作的转型之作。

★知青文学后,梁晓声再度“出击”,奉献重磅长篇巨制!

★讲述一个“懦者”起伏跌宕的传奇际遇,彰显一种以弱制强、以柔克刚的人生智慧。

★写尽一个普通人的悲悯与大义,彰显一种隐忍不发的人生智慧。


★内容简介
 

小说刻画了一个倍受争议与怀疑的“懦者”形象,讲述的是一段离奇曲折而生动感人的抗日故事。儒雅斯文的主人公内心隐忍坚韧,在一次日军进村扫荡时,为了挽救一莽撞乡亲的生命,情急中他暴露其特殊身份,从此陷入不得不违心与日本人周旋而引发当地村民仇视的艰难处境之中……他表面对日本人顺从甚至讨好而遭受欺凌与侮辱,实则内心充满愤恨,最终亲手斩掉日军长官的头颅,走向重生。他,以柔顺反抗强横,以柔弱展示力量,是一位不失正直善良在敌寇凶残与民族义愤的夹缝中苦苦挣扎的“懦者”。小说不仅彰显着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关怀,对和平的渴求,还诠释了一种以弱制强、以柔克刚的人生智慧。



★作者简介
 
梁晓声,当代知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至今创作了包括散文、小说、杂论、纪实文学等在内的作品逾千万字。代表作有《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知青》。2019年,凭借作品《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作品试读

第一章 

1944年秋季的一个下午,天高云淡,太阳看去很沉,如同灌满血浆,却又不那么情愿西坠。国家满目疮痍,哀鸿遍野。华北平原的这一片大地上,具体说是北平和天津之间的田野,高粱红似火。公路两侧,除了高粱,还是高粱,比火更红。于是也接近着血色了。红得接近着血色的高粱,一片连一片,一望无际;这一片大地,渗入了很多中国人的血,死于战乱的,是黎民百姓的中国人的血;直接死于战役的,是军人的中国人的血——先是军阀和军阀之间的战争要了很多中国人的命,后来更多的中国人为了保卫这一片土地而捐躯。在高粱之间,矗立着一座座日军的炮楼,像狂野非洲的一座座蚁穴。

斯时,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片片高粱穗上,使成片的高粱看去是更加血红。在一座炮楼上,有一名年轻的日军士兵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在瞭望——目下红得接近着血色的一望无际的高粱,使他的胃剧烈地疼了起来。

日本人不爱吃高粱米,爱吃大米。不是他们挑食,全世界人都如此。在他们日本,不论穷人还是富人,一向是吃大米的。区别仅仅在于,富人一向吃优质的大米,而穷人吃的是劣质的,并且一向吃不饱。

爱吃大米的些个日本兵,自从成了这一片土地的占领者,进入了那些炮楼,就再没吃过大米了。只有驻扎在县城里的日军军官们才吃得上大米——从东北运过来的,甚至是从朝鲜运过来的。在东北,在朝鲜,日军强征中掠夺了去的大米,得供给他们的关东军吃,而且总是不够。

所以驻扎在炮楼里的日军,他们的肠胃几乎都因为长期吃高粱米而吃伤了。

他们恨那成片成片一望无际的高粱。

但即使恨,那也得抢。否则,连高粱米也吃不上。

而这个季节,正是他们离开炮楼蹿到附近农村去抢粮食的季节。他们监视着中国农民收割;监视着农民将收割了的高粱集中到晒场上去,在他们的眼皮底下碾压、去壳、装袋、装车,赶在天黑前运往炮楼。如果他们不这样,连高粱米也吃不上。

韩王村里,日本兵正呵斥着中国农民们往马车上堆放高粱米袋子。最后一袋装满了高粱米的袋子也扔到马车上之后,为首的日军小队长藤野命中国农民们聚拢在一起,开始训话。他原本是驻扎在县城里的日军最高长官的机要文书,会说不少中国话,因为犯了过错,被贬出县城,当了炮楼里的一小队日军的头目。他是用中国话来训话的。他喜欢用中国话来对中国人进行训话,觉得那会使他显得是一位有文化的因而特文明的占领者。他训话的内容大致是——大日本皇军不爱吃高粱米,爱吃的是大米!从明年起,不许再种高粱,必须种水稻。种水稻,那才是大大的良民。继续种高粱的话,统统死啦死啦的!

其实,那些中国农民们的胃肠,十之八九也由于连续多年吃高粱米而吃伤了。在这一带的农村,患胃肠病的老人和孩子多极了。但那样他们也宁愿种高粱。让狗日的鬼子兵吃高粱米全把胃肠吃伤了,是他们巴不得的事。他们是农民,不是军人;既然不能亲自拿起枪来消灭侵略者,那么搭赔上自己的胃肠,自己老人孩子们的肠胃,把鬼子兵们的肠胃也吃伤了,亦大快事。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为了抗日,死都不怕,稍有点儿爱国心的中国人,难道还顾惜自己的胃肠吗?何况,只有长势良好的高粱地和玉米地,在整个夏季才能构成青纱帐;而青纱帐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敌后武工队消灭日伪军的有利掩体。国民党的正规部队,由于难敌在武器装备方面占尽了优势的日军,不得不进行战略性的撤退,使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大受影响。幸而还有敌后武工队在日军占领区坚持武装抗日的活动,人民便还能看到几线胜利的希望。所以尽管这一片土地上曾经麦海无边,但自从被日军占领以后,中国农民却宁肯改种高粱了——种高粱就是爱国,种高粱就是支持抗战!自然,平均每亩地上的高粱的收成,比之于小麦确实是要多不少的。但这一带的中国农民们的抗日觉悟普遍很高,他们首先算的是种什么才对抗战有利这一笔大账。

自然的,种高粱、玉米也等于是在种青纱帐。但一俟成熟,县城里的、炮楼里的日军、伪军,往往倾巢出动,开来他们的卡车,强征了马车、牛车乃至驴车,与中国农民抢地里的收成,成车成车地拉往县城和各个炮楼。比之于高粱,对日伪军们,玉米是更容易抢的。从棵秆上掰下玉米棒子,往车上一扔,拉回去就完成了抢的任务了呀。并且呢,吃起来也省事。最懒的办法就是直接煮了玉米棒子来吃。在大米、玉米和高粱三者之间,玉米是日伪军们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他们不像恨高粱那么恨玉米。他们军中的营养专家向他们宣传,玉米的营养成分比高粱的营养成分要高些。他们的胃肠消化起玉米来,实际的感觉也舒服一点儿。在中国农民方面,经过了教训后,连玉米也不种了,只种高粱了。

(点击图片查看历届茅奖颁奖典礼)

(来源:网络,侵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