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分析-庭院深深深几许——由深深·深宅探讨如何营造空间序列以回归园林意趣

 MT2017 2020-04-17




江南素有造园的传统,不同于传统的园林,现在的主人不再是寄情山水的文人,而是时刻同社会协作发生连接的现代人。对园子的需求不再是观想层面的游山玩水,而是物理层面的返璞避世。“归园田居”需要一种能够连接当下现实和传统情怀的场所载体。本次案例分析则是通过深深·深宅来探讨如何利用狭长用地进行场地规划以营造序列感、如何突破创新中国传统的园林手法以及如何协调建筑形式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01 项目介绍

项目名称:深深·深宅
项目地点:江苏,中国
用地面积:2600m²
建筑面积:650m²
建筑师:马科元(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项目基地位于中国江南地区,这个地区也是孕育中国传统园林的地方。建筑师希望这个设计来回应现代建造技术和生活舒适度的前提下,如何来满足传统中国人的精神需求,即:寄情山水、归隐田居。因此,在本身就已经狭长的基地中,建筑师通过空间的转折和递进来拉长了流线、视线和时间,最终空间序列形成一种深宅深园的结果。建筑的原型来源于传统中国园林建筑中的“亭”,建筑结构采用钢结构,同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建筑一样,都是杆件受力体系。巨大的悬挑屋顶,使得建筑的边界同庭院融为一体。最终,整个庭院呈现出三个层次的深,深深·深宅。

建筑全景

轴测图





02 基地特征

基地位于典型的江南平原的乡村一隅,因耕作需求,平坦开阔的地形被灌溉水渠和道路划分成南北向拉长的矩形网格。深宅基地便位于其中的一个网格当中,东西面宽约25m,边界被两条水渠夹在其中,南边紧邻道路,南北深达100m。因此这个基地的最大特征就是进深很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庭院深深”的意境。


进深很大的狭长用地自然会形成过长的流线,那么如何避免流线单调无趣、空间一览无余,继而营造回味无穷的园林意趣便是本项目的核心问题。

基地位于乡村一隅,进深很深





03 场地格局规划思路

对于长条形用地的场地布置,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方案一:按功能将体块置于场地,形成大体块和大面积室外庭院,建筑与室外环境无交融,各自独立,流线单一。
方案二:回字形体块较为封闭,内庭院和外庭院无联系,层次感较差。
方案三:优于前两者,但体块和室外庭院过于均质,无递进与错动关系,层次感较差。
而该项目则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长条形场地院落式格局思路。

功能与庭院的体量分析

在具体的场地规划中,思考的起点不是如何摆放建筑体量的“实”,而是如何组织“空”。根据业主的需求,建筑师整理出12个“空”排布于基地中,“空”既是场景,又是功能,既是庭院,又是建筑。“空”是场地组织的基本单元,被围墙分隔出的一个集合了内、外、自然、停留、活动的场所。不同的“空”根据使用需求被安排在基地当中,再在每个“空”里划定内与外的边界。最终整理出大大小小形状不同的四座建筑,十个庭院。

总平面图

园子由多个庭院向深处推进,主要归纳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停泊、进入和日常会客,公共性最强。第一个园子是泊园,泊园在山水画中是停船的地方,在现代生活中,是一个停车场。接着是前园,它的主要功能是会客、接待。设计需要考虑一位百岁老人日常生活,为方便老人起居,将其生活空间布置在第一个层次,并用一道纵向贯穿内外的片墙将居住与会客分隔开,保证一定的私密性,为了强化这种分隔,建筑体量也做了错动。

第一层次平面图

第一层次俯瞰实景

前园实景

第二个层次以中央的水塘为核心,是较为私密的会友空间,也是前后两个层次公共与私密的过渡空间。跟前一个层次通过一个“T”字型洞口隔开,“T”形洞口上部用木格栅镂空,暗示结构的过梁。在水园东侧,是整个园子唯一没有围墙的地方,这
里是整个宅子呼吸的窗口——水系的呼吸、视线的呼吸、气息的呼吸。在这个层次中,安排了一个四面通透的“亭”放置在水边,将园内园外,庭前庭后衔接起来,同时也用一个纵向延展的片墙,来分隔客房庭院的私密空间。

第二层次平面图

第二层次俯瞰实景

以水塘为中心的私密会友空间

水园实景

第三个层次为主人活动的场所和后花园,并根据主人爱好安排了一个小型篮球场。尽头就是家里人的卧室,也是整个宅子唯一的两层主楼。主楼西侧,有一静一动两个园子,一个用来静思、一个用来娱乐。宅子的最北面,用水园挖出来的土方堆了微丘,留给主人作为花园用,命名为山园,表达一种在平原地区背靠远山的意象。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最终形成一种深宅深园的结果。

第三层次平面图

石园实景

位于最深层次的主楼

俯瞰实景





04 视线引导与流线组织


1.入口形式

停车场入口突出的储藏室与转角人行入口之间形成入口灰空间,转折的入口形式拉长了人行流线,避免一览无余的视线穿透,保证宅院的私密性。


入口处平面图

入口灰空间实景


2.视线控制方式

每个庭院之间边界模糊,庭院空间呈“之”字形错动,相互之间或掩抑,或渗透,或开放,或隔离。用建筑体量占据空间,与片墙一同遮挡与控制行人视线,使行人在游园的过程中,视线不断转折,而每一个停留却都能窥到前方空间若隐若现的场景,眼睛驱使脚步不停向前探索。原本是矩形的基地,因为“之”字形的空间拉动,进一步拉深了整个空间序列,为第三个“深”。


进园并无使用功能,而是进入宅子之前必要的停顿,①处墙体开洞的设置遮挡行人视线,保证入口私密性。②处片墙划分场地,引导人流方向。③④处片墙错动布置,形成老人生活区的入口,加强私密性,树与高差台阶以及材质铺装的变化限定了不同空间。⑤⑥处片墙再次遮挡视线,行人只能隐约看到后面的景色,却不知全貌。西侧用并列的三棵树木引导人流,形成空间界面,也是一种值得学习的方式。



进园入口

②处片墙引导


之字形错动的空间带来更深的视觉体验

⑤片墙处的视觉体验



从第一层次东西两侧幽长路径步入第二层次,空间尺度放大,木栈道与水面咬合,①处片墙横跨栈道,遮挡视线,假山也增强了客卧区域的私密性,园中大树也模糊了后方的主人生活区景象。

水园路径实景


第三层次中①处片墙分隔了动、静两园,由石园走向主楼西侧小路,视线再次收缩,穿越动园抵达山园,最终豁然开朗。





05 停留空间的限定

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同自然空间相比更有意义。是能够创造满足人的各种意图和功能要求的空间。“外部空间”具有向内的向心秩序,而无限伸展的自然则具有离心的、向外扩展的特性。具有向心性的、置于主要流线之外的半围合限定空间便是人们愿意停留休闲的空间,而一个好的设计,往往需要这些停留。



停留空间





06屋顶形式

考虑到江南温暖多雨,人在屋外穿行和停留的时间甚至超过室内。建筑的外部覆盖——屋檐显得尤为重要,屋檐是对人细致的庇护,它遮雨但不挡汽,遮阳但不挡风。设计中希望让这种覆盖能够轻盈而无形。因此,建筑的姿态以一种“深远”的悬挑,庇护在园子当中。


为了区分覆盖和分隔,在建筑形式上和建造体系上,功能体量采用砖混结构,屋顶部分采用钢木结构。建筑的屋顶用两片薄板错搭而成,搭接的部位形成朝北高窗,增加通风和采光。

大悬挑和玻璃墙面使建筑显得轻盈无形





07 技术图纸

平面图

剖透视图

场地剖面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