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凰艺术 | 被忽略的30张照片,看着看着就哭了……

 静草青苑 2020-04-18

30张人间烟火

摄影的本质是曾经存在过,照片中的一切终将过去,但照片让所有曾经存在过的东西统统无法回避。新冠病毒期间 ,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普通人所记录的每一张生活琐碎都是一种时代记忆,一种似艺术般的创作。

“凤凰艺术”在微博上挑选了30张网友拍摄的照片,希望可以为您保存生命、记录永恒。以下是 “凤凰艺术” 为您带 来的独家 报道。

艺术,通过使用诸如色彩、声音和行动等手段向其观众传达了一种艺术家曾经经历的感受或情绪。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如同所有人被迫出演一个超现实的电影,每个人都是影片的导演与演员。

全世界的焦点都变成了新冠病毒,意大利、西班牙全国封城,法国进入战时状态,美股两周内熔断了四次......我们仿佛见证着会列入教科书的历史。

真正的环球同此凉热。

▲ 伊朗已有6名高官确诊新冠肺炎

▲ 法国“抗疫”进入战时状态第一天,民众涌向超市抢购

相对于国外全面爆发的疫情,我国的情况似乎开始趋于稳定。

3月18日除中国外,154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确诊12013例;3月18日湖北新增疑似病例为0,新增确诊病例为0。

网上开始流传很多别的国来抄中国作业的小段子, 但我们不能忘记如今的形势,是一线人员以巨大牺牲换来的。 我们也万万不可抱着隔岸观火的心态,去调侃别人正在经历的一切。

▲ 湖北方舱医院值完班的江文洋医生,摄影:解放日报记者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当下个人的经历全部被纳入进一个更大的叙事中,而宏大叙事也终究没有掩埋每一个鲜活的个体。

艺术家总是善于捕捉到琐碎生活里的意义和价值感,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和情绪最真实的传达给世界,正如托尔斯泰所言“艺术即情感交流”

疫情时期,许多摄影师在一线为我们记录了各行各业、参与战疫的人的身影,影像将缺席的我们带到了战疫一线。


▲ 武汉医院ICU楼道里,一名累到无力的医护工作者,摄影:罗才文

无法记录前线的我们,在生活细节面前,按下的每一次手机拍照键,也在记录着这段历史。

一整段完整的集体记忆通过琐碎的个人记忆展现出来,普通人记录的个人生活,也是整个国家的缩影。媒体时代下,历史终于不再由一小部分书写,而是由每一个可以发声的个体记录。

记录的当下是为了记录,记录过后是为了铭记。 普通人似乎在做着和艺术家同样的工作,以此还原一个真实的生活,而非被夸大的或是被忽视的生活。

在偏激比理性叫得更响、民族情绪比事实全貌传播得更快的网络环境中。 “凤凰艺术” 在此挑选了30张网友拍摄的琐碎,这些我们每日司空见惯的疫时日常,终成为珍贵的影像资料。

▲ 整条街道只有殡仪馆开门,图源:微博

“黄云盖地雪作山,不惜黄金买口罩”

口罩成为了疫情当下最重要的衣物 ,韩国从今日开始开始实行“口罩易物”的政策,三个口罩换醒酒汤、五个口罩可以理发。

相比于亚洲人民对于口罩的重视程度,西方部分群众认为只有患病的人才会戴口罩。但或许是中国人人戴口罩的现状,使得中国的疫情在大爆发后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佩戴口罩的防御效果如何?不是专家的我们无从轻易谈起。但拍摄下的一切和口罩相关的存在,却记录了我们的一种社会事实。

▲ 不戴口罩不得进入公共场所,图源: ComeJosephine微博,未晞 516微博,一枕温微博

照片可以在事情的意义上说谎,却不能在事情的存在上说谎。摄影的本质是“曾经存在过”,照片中的一切终将过去,但照片让所有曾经存在过的东西统统无法回避。

从最初的买不到口罩,到后来的城市口罩摇号app,网友拍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疫情发展的全记录

而药店门口贴着的,“没有口罩”的字样,似乎又像是一种可以与观众互动的、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

▲ 口罩脱销的药店,图源:totopony微博,0600am微博

许多老百姓因为买不到那么多的口罩,不得不将同一个口罩反复使用,像晾衣服一样去晾口罩。此时,对有限口罩的拥有权似乎成为了一个划分社会阶层的可视化标准。

疫情过后,口罩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出。而我们所拍下的相片却会永远提醒我们这段历史,一段无法再被切身触摸的真实。

又或许,我们终会在美术馆中看到一张张相似的口罩相片,亦或是用口罩做成的一个个装置艺术。

▲ 从晾衣服变为晾口罩,以使得口罩可以反复使用,图源:微博esilveri

“劝君更尽一杯酒,各家隔离无美食”

线下餐饮业正在经历着至暗时刻,云海肴董事长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到“下雪的时候不是最冷的,化雪的时候才是”,预示着似乎更难情况的还在后面。

线上餐饮业似乎迎来了网络新转机,疫情期间阿里商超的订单量翻了近10倍,而这种网络转机实则发生在包括艺术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

不能线下团聚的家人不得不线上聚餐,技术解决了某些我们隔离在家而产生的冲突、矛盾,虚拟社交取代了真实社交

▲ 疫情期间,通过手机聚餐的家人,图源:不喜不囍微博

▲ 疫情期间的外卖,图源:满酱要做一辈子的爱丽丝微博,li-lifelilili微博

而久在城市打拼的人,也被迫不得不停下来,在家为自己做一顿饭,在城市中体会一种类似农耕社会的美好

在厨房,大众和艺术家们似乎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因为听说,许多可以创造出高昂艺术品的双手,却未必能解决一顿可口的饭菜。

居家无事的我们,用相机记录下了许久未下厨的一个个瞬间。这些美食照片的本质远不在美食本身,而在照片背后的那一整个事实。

▲ 大众隔离在家自己做的饭,图源:你圆NIYUAN微博,dewcella微博

“心境难调缓急弦,居家空度一天天”

无论是昂贵的新住宅高楼的崛起,还是保有历史气息的旧式住宅,中国的社区街道制度一直存在。社会永远是不稳定的,作为基本单位的社区是不稳定下的协调因子。

从最初在微博上走红的河南村长,到让人捧腹的横幅标语,中国的基层社区在本次抗疫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谁会说,现在每个社区设计的形态各异的出入证,在若干年后不会成为美术馆里的艺术品呢?

▲ 疫情期间,小区发的通行证,图源:三千个我微博

▲ 疫情期间,在小区门口测体温的社区工作者,图源:小十月头微博

▲ 疫情期间,在 小区内部的各种标语,图源:Michelef微博,奥利奥多多多多

许多网友都表示,好久没有和自己的家人呆在一起这么长时间。从最初的彼此珍惜,逐渐演化为了相看两相厌。

陪伴我们度过漫长居家隔离岁月的,除了我们的家人,还有我们的宠物。

近日,全球首只新冠病毒测试阳性的宠物狗去世。他们,也在陪伴我们亲历着一场也许他们并为感知的瘟疫,许多主人开始给自己的宠物们也带上了口罩。

▲ 一直在家陪伴着我们的宠物狗狗,图源:Sun_Bella微博

“居者,不出行者”

居家隔离的我们,秉着能不出行就不出行的原则;开始复工的我们,秉着能打车就不挤地铁的原则;不得不挤地铁的我们,秉着能全副武装就全副武装的原则。

电梯、出租车后座和地铁一直是我们最熟悉的城市公共空间。空见惯的电梯内的牙签、出租车前的塑料罩、地铁内一两个打扮夸张的路人又似乎像一个末日科幻电影。

网友记录下的出行日常,似乎都是未来电影的绝佳素材。

▲ 不知道从哪个小区开始的邻里温暖,图源:无穷小亮的微博

复工的出租车、快车司机,搭载着同样复工的我们从一个场所去往另一个场所。

许多司机师傅每天要缴纳一定的租车费用,因此不得不复工拉活,接触城市各个角落的人们。所有的司机师傅都在车内搭建起了一层隔离膜,也有的司机师傅将车内变成了一个艺术空间。

▲ 保证我们可以健康复工的司机师傅们,图源:风一谝而过微博

也有很多上班族,因为略显高昂的打车费,不得不选择地铁出行。

地铁中的人除了护目镜,也带起了泳镜、头盔,仿佛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目睹了一场正在进行的行为艺术。

▲ 地铁内戴摩托头盔和泳镜的人,图源:小陀螺滴滴飞微博

我们当下的社会已经安逸了太久,忘记了瘟疫的威力。

天花,史上最致命的流行病,直至公元1979年天花被消灭,有记载可查的死亡人数5亿+;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死亡人数7500万;一战后的大流感,死亡人数1亿。

正如张文宏医生所言,“嘲笑别国疫情蔓延,猛夸自己国家棒,是对灾难和逝者的亵渎”。也许普通百姓用手机记录下的生活点滴,便是我国努力抗击疫情的最真实现状。

▲ 关于疫情的纪录片

疫情下,拥有手机的我们每一个人,似乎都变成了一个摄影师。

如今,人人都可拍照的年代,摄影总是不知从何谈起。摄影师们也似乎开始从呈现方式、模特选取和回归胶片等方式,使得自己更像一个“专业”的艺术家。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曾言,一个好的摄影作品一定是在反映某种程度的社会现实或时代表征的作品。如果一个图像不能引发人产生类似的感受,这一图像就是失败的。

▲ 疫情期间隔着好几米间距的市民,图源:微博

摄影不是重现已经消失了的东西,而是证明我眼下看到的东西真的存在过。由于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太过特殊,我们所记录的一切平常都那么不平常。

疫情会过去、当时之物会逝去,然而摄影却能够保存生命、记录永恒。此刻每个人手机里的人间烟火,成了最宝贵的历史证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