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解郁的祖方!治湿郁、血郁、食郁、火郁、气郁

 图书 馆员 2020-04-17

中医解郁的祖方!治湿郁、血郁、食郁、火郁、气郁,值得一学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今天这篇文说,我想跟你聊聊,中医解郁的办法。

   什么是“郁”?它是中医眼中的百病之源。郁有很多种,其中以气郁为大。在气郁的影响下,会出现湿郁、痰郁、食郁、火郁等等。所谓气郁,就是气郁滞不行。

   说这些,您可能觉得太学术了,不好理解。没关系,先来听我讲个真实的故事。

   那是我跟师学习的时候,有一回,我老师收到了一个会诊的邀请。那时候,他年纪已经很大了,所以我得陪着他去。

   到了那边,发现患者是个冠心病、心绞痛的女患者,年43岁。早在一年前,她就开始心慌、胸闷了。最近这7个月,阵发心绞痛。她用了很多西药,包括中医的活血化瘀药,效果很一般。据说,这个患者已经写下了遗嘱,做好了随时“一口气上不来”的准备。

   我老师过去了,发现这个患者脉象弦而滑,舌苔微黄而滑腻,舌色瘀紫,接着就仔细看她的脸,觉得愁眉不展、满是抑郁。

   然而,他这一看,反倒让女患者不好意思了。她随口说:“看什么啊,怎么看都是这副要死的样子”。

   然后,我老师就问她的饮食。患者说,长期以来都不爱吃饭,吃多了就胀,浑身也没什么力气。

   我老师令旁人退去,独自问了患者一句:“你心里挺憋屈吧”?

   没想到,一句话,竟然让女患者泪如决堤之水,于是哭着讲述自己婚姻的不幸,讲述自己丈夫和女儿如何“联起手来对付自己”。

   我老师也真有耐心,就那么听,听到最后。然后,他写了一个配伍:香附12克,苍术10克,川芎12克,神曲12克,栀子10克,灵脂、生蒲黄各20克,山楂60克。水煎服。

   女患者说,你是第一个听我讲述的医生。别人的药我不信了,我就信你。

   结果,药用10剂,诸证减缓大半。15剂之后,加黄芪20克,再用药1个多月,所有症状全部消失,心电图检查正常,可以参加工作。

   事后,我和我老师谈及此事。我老师告诉我,她这个病,看着像心脏病,其实是郁证。接下来,我老师给我进行了讲解。现在,我把这番道理说给读者听。

   你看这个人的脉象,脉弦,这就要考虑肝郁。肝郁的脉,往往是弦脉。看这个人的表情,抑郁苦闷,经历又多遭不幸。由此可见,她有一层肝郁的问题。肝郁,气行就会滞涩。肝郁气滞之下,血行不畅,于是化作血瘀,造成心绞痛、冠心病。肝郁,肝木克伤脾土,使得运化失常,于是饮食不下、腹胀、纳呆、神疲乏力。舌色紫暗,说明气滞血瘀很重。舌苔黄而滑腻,乃是郁久化热,气郁血瘀而生痰的表现。脉象弦中带滑,这就是有痰湿在淤阻脉道了。

   这一连窜的问题,你看,涉及到气郁、血郁、食郁、湿郁、火热之郁。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解这个郁。

   拿什么解?我老师用的,其实就是《丹溪心法》里面的越鞠丸。这是中医解郁的祖方,十分有名的理气方。原方配伍,就是香附、苍术、川芎、栀子、神曲各等分。其中,香附解气郁,苍术解湿郁,川芎解血郁,栀子解火郁,神曲解食郁。我老师在此基础上,加上消食化瘀的山楂,和活血止痛的蒲黄、灵脂。这就是基本意图。后来加黄芪,增进气的运行动力,使得气行则血行。

   你看,这里面的道理,其实也好理解,对不对?

   我把这个配伍和医案写出来啊,希望您能仔细地阅读、揣摩,看看这些个“郁”,是如何在患者身上对上号的。配伍不算复杂,但是也很专业。我希望普通读者要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借鉴应用。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您能把这里头的道理想明白——郁,乃是百病之源啊。牵头的,是气郁,就是肝郁,就是心情不好。在气郁的引领下,食郁(腹胀纳呆不消化)、湿郁(痰湿中阻)、血郁(各类缺血性疾病)、火郁(各种上火)就都出来了。你说这要命不要命?所以我告诉你,一定要心情好,心情好,就没有郁,人就会少得病。

   好了,道理我就浅显地给你说到这里吧。

经常吃黄芪有什么副作用?什么体质的人不能吃黄芪?

黄芪在临床上很常用,疗效也非常多,金代著名的医家张元素总结其疗效:“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现在人们都比较注重健康,经常拿来炖汤或泡水喝,那么正如问题所言,经常吃黄芪有什么副作用呢?哪些人不适合吃黄芪呢?

其实,黄芪本身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安全无毒副作用,但如果药不对症,则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首先,黄芪为补气之品,过多服用则可能引起腹胀、痞满等症状;其次,黄芪性温,能升火助阳,耗伤阴津,引起上火、口干舌燥等实热证或者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虚热证,凡是体内有热的人使用时均应注意。

另外,黄芪能升补止汗,长时间单味服用黄芪容易助火敛邪,故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疮痈毒盛者,均不宜使用。《医学入门》记载:“苍黑气盛者禁用,表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本草疏经》记载:“胸膈气闷,肠胃有积滞者勿用;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甚,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忌之。”

按照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的体质九种分法,阴虚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的患者一般是不适合黄芪的,阴虚患者服用易伤阴动血;湿热的患者服用会助热滞邪;气郁体质的患者服用易使气机郁滞加重。

当然,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如果需要服用黄芪,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配伍运用。阴虚患者可以配伍养阴清热药,如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则需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栀子、茵陈、黄柏、意米等。气郁患者应该配伍理气行气药,如陈皮、木香、香附、佛手、郁金等。

总之,黄芪虽好,若要长时间服用,一定要记得咨询医师。

黄芪对心脏有什么好处和副作用?

黄芪:豆科黄芪属植物膜荚黄芪或内蒙古黄芪的根。

性味:甘,温。

归经:入脾、肺经。

药理作用:1、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机体的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增强作用;对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均有促进作用;2、提高肿瘤细胞内环磷酸腺苷的水平,抑制肿瘤生长;3、加强正常心脏收缩,对衰竭的心脏有强心作用;4、有扩张血管作用,能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并能降低血压;5、有利尿作用;6、有抑制肾炎的作用;7、有降血糖作用;8、有抑菌作用;9、有保护肝脏作用;10、有镇静作用。

黄芪、人参、党参、茯苓、薏苡仁、白术等通常作为益气健脾中药。

肝气郁结及其脉象

肝气郁结可累及脏腑,影响气血,变生诸郁。肝郁本证自身也易于转化,肝郁日久,化热化火,肝火上炎;火热内盛,易伤阴灼血;阴血不足,火热愈炽,肝失柔润,其气更易郁逆,为阴虚肝郁;阴血亏于下,则肝火无制,阳亢上僭。诸证皆为肝郁所致。
肝郁代表脉为弦脉,“弦脉,总是阴阳不和,肝气上逆”,但系统辨证脉学指导下的肝郁脉,不仅是指弦脉,本文将进行具体论述。

肝气郁结是中医的常见病症,肝属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但在生活中,人们难免有许多影响情志不畅的事情发生。若本人不能宽慰长期郁闷不乐,则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横克脾土。引起肝脾不和,升降失调,气机郁滞而成本病
肝主疏泄,是指肝气能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使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通无阻,维持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有序运行。肝失疏泄则会导致肝气郁结和肝气上逆,尤以肝气郁结最为常见和难解。

肝藏血是指肝脏能贮藏血液以涵养肝气、濡养肝及筋目、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临床上肝藏血失职,引起各种原因出血,称为肝不藏血。疏泄与藏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至郁遏,则血脉得畅”,故疏泄和藏血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
2.肝郁
朱震亨提出“六郁”,即:“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肝郁,就是指其中的气郁,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中说:“木郁者,肝郁也……木性上升,拂逆不遂则郁,故凡胁痛、耳鸣、眩晕、目不识人,皆木郁症也,当条而达之,以畅其挺然不屈之常”,对肝郁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做了广泛精辟的论述,指出肝郁证的基本病机是情志不遂,而精神神智变化又是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
(1)局部脉象要素
沉:气郁于里,则脉位潜沉;
动:气机运行不畅则相应脉位的谐振波频率增高而且杂乱,则脉动;
涩、缓:气机不畅,血液运行不利,血液成分间摩擦力增大,血流涩滞不畅则涩,且血流速度变慢;

(2).整体脉象要素
沉:气滞于内而不彰于外,脉呈沉象;
动:气机运行郁滞,血管壁搏动时谐振波频率增高而且杂乱,则脉管表面有麻涩毛糙的感觉;
涩:气滞血瘀,脉中血液成分间摩擦力增大,也表现出血流的涩滞不畅;
短:气行不畅,推动血行不利,则每次搏动中血管壁脉搏传导距离和脉中血流前进的距离缩小;
浊:气滞不通,血液瘀阻,血藏神的功能紊乱,则脉现浊象;
(3).演化脉象要素
热、稠:气滞日久,化火生热,则脉象出现灼热辐射感,且化火伤阴灼液,血液质地稠厚;
滑:气滞不通,气化功能失调,津液敷布失常,水液不得正化,为痰为饮;
凸:气郁血结,凝结痰浊郁阻,阻滞局部脏腑和经脉则在脉象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凸起,如甲状腺和乳房等由于气滞均会在寸口相应部位出现凸起;
(4).脉象要素系统辨证
临证诊脉,根据脉象“沉、动、涩”的特征,即可做出“气滞证”的病机诊断,在此基础上,根据这些特征所突出出现的脉位,即可进行气滞部位的定位诊断;如果又表现“热”脉象要素者,则为气郁化火证;如果又表现“稠”或“滑”脉象要素者,则为气滞痰郁证或气滞水停证;如果“涩”脉象要素特别突出者,则为气滞血瘀证。
5.小结
综上所述,肝气郁结的脉象不仅仅是历代医家所认同的弦脉,还包含沉、动、涩、热、滑脉象要素,管窥之见,还请各位专家指教。

疏肝三大祖方

关于疏肝理气药物、方剂的分析

疏肝理气的药物大多香燥,有耗气伤阴的副作用。例如苏梗、青皮、香附、川楝子、柴胡等。其中柴胡有升阳作用,多用古有“柴胡劫肝阴”之说。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故用药以“柔润”为妥,所以古有“肝为刚脏,非柔养不克”。在肝郁时用疏肝理气药,必须很好配伍。如柴胡为疏肝药,因有“升阳劫肝阴”之患,故使用时往往配伍白芍,以保护肝阴。例如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都是柴胡、白芍同用。

有些肝郁病人,可以直接选用理气而不伤阴的疏肝药。例如白蒺藜、佛手、绿萼梅、香橼。

一、四逆散

柴胡——升、枳实——降、白芍——酸敛、甘草——甘缓。

四逆散本来是治阳气郁遏的四肢厥冷证。此“四逆”是由于阳气不能正常舒展所造成的。如果是阳虚造成的四逆,就要用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所以四逆散证,只要阳气能够舒展,四逆就可消除,后世医家利用四逆散的基本理论,作为疏肝调整肠胃方剂。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都是由四逆散衍化而来。

二、柴胡疏肝散

就是四逆散加川芎、香附,枳实改枳壳。加川芎以调肝血,加香附以疏肝气。因此,疏肝理气的作用较四逆散为强。枳壳降气的作用比枳实轻。

三、逍遥散

本方用柴胡,疏肝气;归、芍养肝血;薄荷,亦有疏肝作用;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煨姜温中。所以原则上说本方是调和肝脾的方剂。常用于肝强脾弱的病人。但逍遥散又是妇科常用的一首方剂。如能很好地加减化裁,可以治疗不少妇女病。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女子多郁(肝)证,故柴胡、归、芍为必用品,此三药同用即可视之为逍遥散。

(1)如再加川芎以调血,香附、青皮以理气,则疗效更高。柴胡治外感宜生用,治内伤宜炒用。但阴虚血热者禁用。

(2)如病人有便溏,下肢浮肿,茯苓、白术为必用品;如舌苔厚腻,白术改为苍术。因苍术主要是燥湿运脾,而白术是健脾燥湿。白术有闭气的作用,故气郁甚者,白术不能用。古有“郁损肝脾,逍遥减术”之说。如《临证指南医案》就有不少逍遥散减去白术的病例。甘草也可不用。

(3)如病人白带稀薄、遇寒更甚,此属寒湿带下,可用茯苓渗湿,苍白术同用,健脾与燥湿并重。如白带较稠味腥臭,有时小便灼热,此属湿热带下,可加盐水炒黄柏。黄柏与苍术同用,是二妙丸法。苍术燥湿,黄柏清热,盐水炒可入肾。实际上就是清利下焦湿热。

(4)如病人腹痛,可用金铃子散(川楝子、延胡索),并可加木香,冷痛者可选用小茴、吴萸、乌药、肉桂等药。

(5)如病人日哺恶寒发热(或不定时),此属营卫不和,可加用桂枝 3g或4.5g。因桂枝与白芍同用,是桂枝汤法,有调和营卫的作用。

(6)逍遥散加丹皮、山栀,名丹栀逍遥散,又称加味逍遥散,主要用于肝郁火旺的病人。

(7)逍遥散加生地或熟地,名黑逍遥散,主治肝脾血虚。

(8)秦伯未认为逍遥散可加香附,以增强疏肝理气的作用。

(9)逍遥散也可加用川芎,但药在 3g作用。少量川芎,有疏肝解郁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