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很多人治疗胃病以“通”为大法,董建...

 禅密行者 2020-04-18
为什么很多人治疗胃病以“通”为大法,董建华前辈早已解释的很清楚明了!
前贤治胃,常从脾胃内伤,清阳不升立论,治以升阳益气为主。如李杲创设的补中益气汤,就是这一思想的代表方剂。但是,升阳益气仅仅是治疗的一个方面,更重要更有效的治疗应以通降胃气为主。
胃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叶天士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和的关键就在于胃气润降。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降”,是胃的生理功能特征。只有保持舒畅通降之性,才能奏其纳食传导之功。
肠胃为囊,无物不受,易被邪气侵犯而盘踞其中。邪气犯胃,胃失和降,脾亦从而不运。一旦气机壅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即可形成气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等种种胃痛,此乃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所致实滞;若脾胃虚弱,传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干,郁滞白从中生,则属于虚而夹滞。所以胃脘痛不论寒热虚实,内有郁滯是共同的特征。寒则凝而不通,热则壅而失降,伤阳者滯而不运,伤阴者涩而不行。可见胃的病理特点突一个滞字。
胃主纳,就是摄纳食物。但纳入之后,又必须吸取精微,输出糟粕。出与入,既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入有出,出而复入,吐故纳新,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有入无出,只出不入,均无生命。胃主纳,喜通利而恶壅滯,一 旦得病,机枢不运,只入不出或少出,就无法再纳,因而临床治疗,着重疏通气机,使上下畅通无阻,当升则升, 当降则降,应入则入, 该出则出,则寒热自除,阴阳调和。所以,胃痛虽有寒热虚实之别,治疗也有温清补泻之分,但总以开其郁滯,调其升降为目的,都要着眼一个“通”字。所谓通,就是调畅气血,疏其壅塞,消其郁滯,并承胃腑下降之性推陈出新, 导引食浊瘀滞下降,给邪以出路。胃腑实者,宜消积导滞,专祛其邪,不可误补;胃气虚者,气机不运,虚中有滯,宜补虚行滞,又不可壅补。
理气通降适用于胃脘作胀,时轻时重的患者。其中夹食、夹湿、夹痰虽间或有之,但以气滞为主者,治宜理气通降。在香苏饮一方的基础上,适当加入通降之品,如枳壳、大腹皮、香橼皮、佛手等,组成加味香苏饮,作为治疗气滞证胃痛的主方,疗效较好。本方以苏梗、香附、橘皮为主药,苏梗入胃,顺气开郁和胃,治胃脘胀满有效;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治胸脘胀满作痛效果良好;橘皮理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的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同补药则补,合泻药则泻,配升药则升,佐降药则降。它与苏梗香附为伍,既能和胃气,又能舒肝止痛。配枳壳以破气消积,利膈宽中, 能消胃脘胀满,通大小便:佐大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胃;香橼皮、佛手二药具有宽胸除胀止痛之功。以上诸药互相配合,可以加强行气,和胃,通降,舒肝,止痛。气行血亦行,气机通降了,胃气运行正常,胃的胀痛也就消失了。如遇偏寒者,可加良姜或毕澄茄,行气散寒止痛;胀甚者,可加鸡内金;伴胁胀者,加柴胡、青皮、郁金舒肝解郁;食滞者加焦三仙;兼顾胁痛,加金铃子,延胡索;吞酸者加左金丸,乌贼骨、瓦楞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