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活力在哪? 在现今的经营理念里。有两个极大的认知误区。一是企业利润最大化;一个是企业专业化。 正是这两点,将企业送进死胡同。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的经济目的活动始终是生存改善的过程。它既是前进的动力,又是前进的阻力。 在人类的自身需求和获取过程中,既产生着动力,也产生着阻力。它的根源就在它的无止境性。 人类从茹毛饮血,穴居溶洞,到自建房屋,巢居搭棚,适应环境而营生。这其中经历了多少年的进化? 现代企业确立才有多少年的历程?而企业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这才是企业经营者所思考的首要问题,也是企业决策的着眼点和立脚点。 企业不仅仅是赚取利润。然而没有利润企业却生存不下去。最简单的道理,然而却出现认知倒置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企业家并不知道他企业的利润是哪里来的。 作为一个企业要取得较高或较低的利润分成,就必须得有自己的产品。这个产品必须是社会所需的,且是合格,才会得到社会的公认,才会销售出去,这时才会得到你的利益回报。 然而现在不同,我一定得到我要要的——最大利润,而不顾社会需求状况,本末倒置。而粗制滥造,偷工减料,追求“利润”最大化。致使企业倒闭。这是不言自明的。 因为,利润不仅仅是销售价格所致。而是劳动效率所致。 企业优势也不仅仅是技术的领先,资产的多寡,连锁点的多少。而在于产需相适。 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才能赢得客户。即先有产品后寻销路。然而,我们的认知却是产生了倒置:先有市场后有产品。 这个差别,将会是什么?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所在单位率先与国外搞承包,企业转制。按道理这是一次减员增效的打好时机。但是,我们当时的领导却没有这样做。理由很简单:人员没有了,也就是再也没有机会了。 我们采取的是:承包“反承包”,对外揽活的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在那艰难的岁月,不但没有给国家带来负担,也没有将企业拖垮,反而利润成倍增加。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既有人员技术储备,又有资金后盾,机会来临,大展雄风,接替外国专家,成为企业主人。 但是,领导换新,思路彻改,减员增效,企业萎缩,成为附庸。 前后两重天。 这就是企业家的思维定向,决策跟随,眼光短浅,利润第一者的下场。因为,我们的经理们就是这样的一群:“多的是经理信奉‘准备、开火、瞄准’的哲学。这可能会促进革新和试验,但它不适应于管理人和组织。在经理身上你需要的是对经营管理采取符合逻辑的‘准备、瞄准、开火’的态度。” 商业的金科玉律适用于这儿:‘如果对换一下角色,人家会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请记住一句古老的格言:‘怎么去就怎么来。’ “妄自尊大是一种消极的自豪,它发生在人们自己的重要性有一种歪曲了的自我感觉时。他们认为,他们应享受一切荣誉;他们是一切好思想的源泉;他们的工作最重要;他们不需要其他人的帮助,等等。” “妄自尊大的人,他们形成了一种对自己和他人是大‘我’、小‘你’的看法。结果是,他们遇到每一次意见分歧都变成了输赢的对抗。在他们理亏时,他们对胜利的欲望会促使他们文过饰非、歪曲事实、争辩和说谎。他们将尽一切力量避免看上去很糟。他们的自负不能允许有失败,不能允许他们的自我摆脱控制。” “他们不相信过程。他们做出他们认为是正确的决定,但他们想要马上就能证实:他们做了正确的事。他们变得不耐烦。由于对他们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他们毁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将会是最好的决定。” 所以,许多人相信,现在在正确与错误之间存在着一大片灰暗的区域,他们利用这片灰暗区域,作为不用为是否道德而烦恼的借口。我们怀疑这种逻辑。 而忘记:在一个勾心斗角的行业中即使名列第一,也不会有心情平静的时候。 而降薪跟风的原因就在这里。他们认为有机会的时候,走到马路边,会有很多的廉价受佣,却忘记了这里没有最佳优秀者,你失去的失效率,而不是工人。 二〇二〇年四月十八日 |
|
来自: 你是不一样 > 《运营管理(高度的商业化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