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首诗火了千年,不停被模仿,如今选入语文课本,家长却建议删除

 zhendouren 2020-04-18

进入古诗词的世界,就像经历一场奇妙的时光旅行,你可以目睹一幕幕锦绣河山,勾勒一道道灵魂色彩,拾荒一片片人生剪影,时而古朴,时而苍郁,时而灵动,时而虚幻,随便捡起来一丛句子,就能生出无穷而悠远的诗意。如此,我们便可称之为千古名句。

所谓千古名句,就是在以千年为计算单位的时间里被不间断地传诵,但也有例外。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上世纪80年代的学术界在讨论它的出处,一块石碑的发现证明它是宋代文人的作品,历经近千年最终才成为众口传诵的句子,这句诗的身世可谓是千年而不千古。

从小到大,我们读过的千古名句灿若星海,尤其是那些被选入语文课本的作品,铭记得格外牢固,甚至有不少都达到了“床前明月光”的程度,提起前奏就能吟出全部的精彩,比如这首小学五年级的宋诗。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代诗人叶绍翁春日游园,不巧友人不在,只能在墙外观赏园内景色,因而才得此佳句:“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枝红杏,点染出了浓郁的春意,更揭示了深刻的哲理。然而此句也是为人诟病之处,不仅在当代,长久以来都是如此。

“红杏出墙”,本是形容春色之盎然,而如今大家熟知的意思已经换成了贬义词,是女子出格的代名词。对此,不少家长都建议将这首诗从课本中删除,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一只脚已经踏进了青春的大门,正值荷尔蒙爆发的时期,如果接触过多这类太成人的东西,恐怕会影响正常的发展。

而且,如果孩子问了:为什么“一枝红杏出墙来”会有出格的意义?倘若深究起来,那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够说得清的。接下来我们就从古诗词中探寻红杏的前世今生,看看究竟有关红杏的桃色新闻为什么在人们心中那么根深蒂固。

其实“一枝红杏出墙来”并非叶绍翁首创,他抄袭的是唐代诗人吴融的《途中见杏花》: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不过,吴融所写与春意无关,他只是借杏花抛砖引玉,来渲染自己的思愁。这个时候,杏花还是杏花,还没有与不安分的女人产生联系。而且,大家可以发现,这句诗被吴融安排在了首句的位置上,而叶绍翁则将其置于了最后,其实这也不是叶绍翁的原创,而是他从陆游那里学来的。

《马上作》陆游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出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叶诗脍炙人口,而陆诗知之者却甚少,后写的出名了,先写的反而不传,文学史上这种现象并不少见。陆游将此句置于诗眼的位置,使得红杏初步有了春色的味道。然后,在叶绍翁写火了之后,红杏的意味就变了,市面上开始大量出现粉红色的回忆。

宋代话本《西山一窟鬼》中形容女子是:“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女子假装嗅青梅其实是假装看那个俊男,好像骑着红杏越过了墙头,这里面的情色味道就相当于浓郁了。

到了元代,“红杏出墙”的用法就愈加明显了,比如“恰便似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能够折入手,空教人风雨替花羞”,白朴更是以此写出了《墙头马上》。到了明清时期,这一用法就固定下来了, 再也没有春天,全变成了春色。近代小说家还写出了著名的《红杏出墙记》。

综上所言,以“红杏出墙”来代指女子出格,并非是近现代才形成的用法,而是长久有之。所以一些家长们选择抵制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并非无理取闹,而是有一定道理的。诗歌的意味随着时代发生了变化,它是否仍然符合教育的宗旨,确实值得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