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禤胜修:编辑传播的信息内阻与消除

 Tomsp360lib 2020-04-18

编辑的本质是文化信息传播。编辑主体通过对文化信息的选择、加工,以媒介作载体组构为信息体,以提供读者接受的信息源。从媒介的信息组构到读者的接受,编辑传播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读者接受信息源的信息体,其内载信息本身的有效性影响着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而信息本身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文本信息表达的规范性和明晰性。也就是说,信息体内载的信息表达必须规范、明晰,才能保证其传递的通畅,保证读者接受的顺利。如果信息体内载的信息表达缺乏规范性和明晰性,就会影响信息传递的通畅性,给读者接受造成障碍,笔者称之为信息内阻。信息内阻是编辑传播信息的内在“故障”,影响读者对传播信息的有效接受,从而降低编辑传播的效能。






一、信息内阻的表现


1.误阻

所谓误阻,是指文本本身的文字、语法、修辞、逻辑错误所致的信息内阻。传播学理论认为,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即传受双方必须对传播的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语言符号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在文本的语言符号组合体中,信息的传递过程实际上是读者对语言符号的读解过程。在读者读解过程中,文本的语言失范、修辞不当、逻辑混乱等错误,使其所承载的信息变异失真,从而堵塞了传受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影响读者的接受理解。

文本中的文字、语法、修辞、逻辑错误,正是“数码”(词)的错用,或者“编码”规则的误用,使读者产生“解码”困难而造成信息传递阻碍。而且,读者的读解过程也是一个欣赏和享受的过程,当读者品味着知识的甘露,浏览着艺术的风景的时候,这些语言失范、修辞失当、逻辑混乱造成的滞阻,就像佳肴中掺杂的沙子,曲径中绊脚的乱石,势必影响读者的兴致,阻碍读者的欣赏。

2. 隔阻

所谓隔阻,是指编辑编排造成的传播信息序列的阻断或转移而形成的信息内阻。编辑编排是对传播信息的整体序化组构,其作用是增强传播信息流的有序性和通畅性,便于读者的阅读接受。但信息的编排有时候由于特殊的需要或者处理的不当,造成信息序列的中断甚至混乱,从而阻碍读者的阅读接受。

常见的信息隔阻有如下几种情况。首先是分散跳页。在刊物编排过程中,由于版面的限制,一些期刊常常把已排满页但又多出的部分信息做跳页处理,同一页面余下的信息转至另页编排。虽然跳页是期刊充分利用版面资源、避免版面浪费常用的编辑手段,但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跳页的结果就是使版面文章本来连贯的信息流中断,造成信息的阻隔。

其次是图表与文字叙述分离。在科技书刊中,图表是直观而简明地表达科学内容和技术知识的工具,是辅助文字叙述并与文字叙述共同来表达论文内容的一种手段。图表的目的是进一步解释文字,与文字叙述一起构成完整的信息表达,加深读者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但在一些科技期刊,往往不注意图表与文字叙述的关联性,图表与文字叙述不连接编排,或者将图表远移到后续的段落或页面中编排,图表不在同一段落层次,甚至不在同一页面上,造成图表与文字叙述信息的隔阻。

此外,有的期刊常常将通栏的标题或者大幅的图片在版面中间横断编排,造成前后文字分隔,文章的信息流被阻断;有的期刊,整版的广告或图版夹排于刊物之中,刊物的页码甚至同一篇文章的页码被隔开,造成信息的隔阻。

就媒介阅读而言,读者的接受需要良好的情绪和专心致志。分散跳页、图表与叙述文字分离、标题或者大幅的图片横断编排、广告或图版插页夹排于刊物之中等情况造成的隔阻,破坏了文本信息流的连贯性,使得读者需要不断地转移视线甚至翻页寻找下接的文字,从而打断了读者阅读的连续性,破坏了读者的阅读情绪,影响读者的信息接受。

3. 晦阻

晦就是隐晦,不明显,不清晰。晦阻,是指传播的信息缺乏明晰度而造成的信息内阻。

晦阻主要表现在所刊登的文本题旨重点不突出、内容条理不清晰等方面。传播学的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读者接触媒体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以寻求那些他们期待能提供某种经验的内容或获得他们期望的满足。文本的目的是介绍知识、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读者的接受是为了获得知识的满足和思想情感的陶冶。如果文本的题旨重点不突出,读者接受就不得要领;内容条理不清楚,读者接受就不知所云。

常见一些学术期刊作者的来稿,题目与论文核心内容不一致,不能准确反映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摘要中过多背景、常识性内容的介绍,研究的目的、方法、过程、结论表达不清甚至阙如;引言不说清楚研究的目的,不介绍研究的背景,不明确研究的起点和终点,让人看不出其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结论模糊,无法说清本项研究突破、修正或者补充了哪些既成的理论,取得了哪些发现或成果。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作者在引用文献资料的时候,没有适当使用引用提示语,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引用的文献资料混为一谈,让读者搞不清楚哪些是别人的成果,哪些是作者自己的发现,影响了研究成果信息的传播。



二、信息内阻的消除


1. 加工消除

加工是编辑传播过程的重要环节。人们常说,编辑是信息传播的“守门人”,而就信息内阻的消除而言,编辑更是信息传播的“清道夫”。编辑加工,就是编辑“清道夫”工作的重要体现。文稿的信息误阻和一些晦阻现象,主要是通过编辑加工予以消除。

文稿加工的内容非常广泛。从思想内容到篇章结构,从标点符号到字词语句,从数字使用到量和单位,从参考文献到书稿体例,从一般知识到法律政策,以及各种辅文的处理等,都是编辑加工的内容。而从消除信息内阻的角度,加工主要是针对文稿错误之处修改更正,晦涩之处修改明白,含混之处梳理清楚,以确保语言表达的正确性,意旨中心的明确性,层次条理的清晰性。

具体地说,就是对语言失范、修辞失当、逻辑混乱的信息误阻,仔细修改订正以消除。对题名、摘要、引言、结论等无法鲜明反映论文的重点和精华信息的晦阻,亦可通过精细的加工以排除。

对于那些大幅介绍已有知识和理论而掩盖了自身研究成果的学术文章的信息晦阻,可将文中可有可无的内容删减压缩,注明参考文献,代替已有知识和理论的复述,突出作者的研究工作和成果信息,以方便读者把握作者的研究所在。对于那些通篇不设置小标题,只用一、二、三等数字隔开的来稿,则需要对文章内容逐层做深入的审读剖析,添加恰当的层次标题,以清晰文章的结构条理,彰显各部分的层次要旨,方便读者的阅读接受。

但要注意的是,编辑对文稿的加工修改要遵守一定的边界,不可随心所欲大修大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报社、期刊社可以对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应当经作者许可。”编辑对文稿的加工修改,重在去除瑕疵,因此要坚持“少而准”的原则:一要少改、二要改得准确。对于涉及文稿内容的修改,须征得作者的同意,修改后也须经作者过目认可;编辑也可提出修改意见,指导作者自行修改。

2. 校对消除

如果说,编辑加工是对作者原稿的意旨表达、结构安排、推理论证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予以弥补和优化,对原稿的各种差错和谬误予以剔除和修正,那么,校对则是对编辑产品编排过程中出现的差错,以及编辑加工所遗留的疏漏进行最后的改正、弥补和完善。

校对有“校异同”和“校是非”两个基本功能。“校异同”是指将校样跟原稿逐字逐句比照,通过查找两者异同的方法,发现并改正录排错漏,以保证原稿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出版的文本。“校是非”则是对文稿中的内容对错予以把控,发现并改正原稿内容可能存在的错漏,以弥补编辑加工工作的疏漏,使书稿趋于完善。

校对是保证编辑传播信息畅通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对编辑的校对工作高度重视,并且有严格的要求。国家新闻出版署在1997年6月26日发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了校对工作的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在校对工作中,只要这些制度能切实有效地加以落实,编辑传播的信息内阻就会消失于无形。

3. 合理编排

编辑传播的信息内阻现象,如编排不当造成的隔阻,重点信息不突出等造成的晦阻,可通过运用一定的编辑技巧,合理编排加以消除。

首先是严格遵守有关编排规范。比如分散跳页,GB/T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就有明确的规定:“每篇文章应该避免分散跳页排印。如确有必要,应在中断处注明‘下转第×页’,在接续部分之前注明‘上接第×页’,一般不应逆转。”而在现今的电子排版时代,避免分散跳页编排其实已轻而易举。对于图表与文字叙述分离造成的隔阻,有关的编排规范也明确规定:图表一般随文编排,先见文字后见图表。

其次是使用一些特殊的编排方法,突出文本中最重要或者读者最感兴趣的信息,以方便读者的检读。至于标题和插图横断穿插、广告和图版插页造成的信息隔阻,只要增强编辑主体的读者意识,以方便读者的信息接受为本,自觉采用合理的编排手段,则信息隔阻的情况完全可以避免。



三、结语


编辑活动的目的是信息传播,信息传播的归宿是读者的接受,读者的接受是编辑传播的依据和价值所在。编辑传播的误阻、隔阻、晦阻等信息内阻现象,影响了读者的信息接受,因而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编辑传播的价值。因此,研究编辑传播的信息内阻现象,探讨其消除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增强编辑职业责任感,提高书刊的编辑质量,更好地满足读者的精神需要,推进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禤胜修,广州工商学院基础教学部编审,主要研究方向:编辑学、科技写作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