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瞭望丨“救心”

 老王abcd 2020-04-18

 由疫情引起的心灵“次生灾害”不应被忽视

 “他们治疗我的身体,你治愈了我的心。”

 化解心理危机没有特效药,主要靠倾听、理解和陪伴,这样的“心药”能帮助医疗队员和患者筑牢“心防”

 我们要做的,是为人们心里重建一座温暖而更加坚固的房子,保护他们内心的美好,帮助他们在面对困境时,有更多抵御“风雨”的能力和希望

原题《我们倾听 我们理解 我们陪伴》

《瞭望》新闻周刊丨采写记者闫祥岭 张力元 林苗苗 蔺娟 帅才 董小红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身处其中的一些患者和医务人员焦虑、悲观、恐惧、抑郁。适时的心理干预如同“千斤顶”,助人克服负面情绪,重燃生命活力,把疫情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众多驰援湖北的心理医生,在电话里、病床前以心救心,演绎了一个个心灵“补”手的故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月3日,湖北的天阴沉沉的,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

  下午一点多,湖北静远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高级心理咨询师张静接到一个求助电话,电话那头的沈女士泣不成声,语不成句。

  从沈女士断断续续的叙述中,张静了解到,2020年春节后,他们一家三口先后感染新冠肺炎,分别住院隔离在不同病区。医护人员全力救治后,沈女士和女儿痊愈,但她挚爱的丈夫黄先生没能挺过来,离她们而去。父女二人感情深厚,已有6个多月身孕的女儿经常不吃不喝,心情抑郁。沈女士自己也经常以泪洗面,深陷对丈夫的思念之中,甚至心中绝望,想追随丈夫而去。

  张静柔声安慰,同时迅速判断出沈女士是典型的持续性复杂哀伤障碍,要立即心理干预,任其发展可能演变成病理性哀伤障碍,甚至可能自杀。

  张静对沈女士轻轻说:“你深爱的人突然离你而去,甚至没有一个告别,你现在特别悲伤,也特别绝望,你正在经历一个人生非常艰难的时期。”沈女士哽咽道:“您说到我心坎里了,我感觉我过不下去了。”“你现在慢慢放松下来,现在我会和你一起面对。”张静说。

  对心理医生而言,首先是站在咨询者角度想问题,用共情让咨询者感到有人真懂他的情绪体验。张静说,这会加深咨询中咨访双方的相互理解,唤起信任,把咨询引向内心深处。

  接着,张静又用心理学的“保险箱”技术,让沈女士想象眼前有一个保险箱,引导她将创伤体验暂时“打包封存”进保险箱,做心理隔离。张静说,这能让对方从压抑情绪中暂时解放出来。果然,运用完“保险箱”技术后,沈女士精神状态大有好转,主动询问:“后面我该怎么办呢?”

  聊到这里,张静就可以用认知疗法改变沈女士的思维定式。她让沈女士想象如果她的丈夫还在,最希望她和女儿过怎样的生活。沈女士表示:“他一定最希望我们快乐、幸福。”张静不失时机地引导说:“您丈夫一定不希望活着的家人过得痛苦,他一定希望你们在表达适度的悲哀后照样好好活着,他一定会在另一个世界为你和女儿祝福!”这番话让沈女士频频称是。

  紧接着,张静又和沈女士谈她怀孕的女儿:“女儿在孕期,情绪不稳定,精神需要妈妈支持,生活需要妈妈照顾,妈妈的情绪稳定和身体健康对女儿非常重要……”就这样谈了一个多小时,电话那头,沈女士的情绪明显变得冷静,还主动跟张静说:“一定会坚强起来,开始新的生活。”

  沈女士还询问能否添加张静的微信,张静欣然接受。半个多月来,张静和沈女士经常微信往来。

  3月20日,春分。在这个春风拂面的早上,张静接到沈女士的微信,映入眼帘的是一套手工织就的鹅黄色婴儿绒衣,充满春天气息,旁边还有两句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看着微信,张静说她欣慰地笑了——她知道,一颗受伤的心正在愈合。

  这只是张静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疫情期间,张静带领湖北静远心理咨询中心和黄冈市静远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通7条心理援助热线,建立起心理咨询师+社工+志愿者的立体保护网,目前接受援助者超过5000人次。

  在张静看来,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病毒防御战,也是一场与不良心理和情绪斗争的心理防御战。“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构筑防疫抗疫的心理防线,就是为人们戴上‘心灵口罩’。”张静说。

让患者关注患者

  3月9日,随着最后一批18名患者出舱,占地23500平方米,拥有388张床位的武汉青山区武钢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正式休舱。

  孙彦如释重负。

  孙彦是陕西省人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也是第一个走进青山区武钢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的心理医生,亲眼见证了方舱内患者情绪从不安到安定的跌宕起伏。

  孙彦记得,初期摸底调查患者心理状态时,方舱医院弥漫着焦虑情绪。“患者反复询问类似问题,比如我朋友在医院打针都快好了,我在这里只吃药不打针,查了2次核酸还是阳性,治疗到底有没有效果?为什么我前面测的是阴性,过几天又是阳性了?我都快好了,会不会被刚入院发烧的人传染?……”

  孙彦说,患者希望医生耐心解答自己的问题,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条件,但当时医护人员人手有限,患者又普遍对自己的焦虑情绪认知不足,对心理热线作用也认识不够,所以方舱内张贴有很多心理求助电话、心理评估方式,患者对这些电话却鲜少问津,心理压力都集中在方舱内部。

  孙彦认为,这时需要心理医生和内科医生密切沟通配合,尽快增加患者的确定感和安全感。她和同在方舱工作的武汉市第九医院医生王竞悦商量建立新的信息反馈途径,及时告知患者核酸检查结果和复查时间。孙彦说,这个小小的举措,就让患者的焦虑、不踏实感减少很多。

  孙彦遇到过一位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患者。这位患者向医生强烈要求换床,因为他核酸检测已经阴性,隔壁又转来一位发烧患者,他怕自己再次被传染。患者还要求医生写下保证书。

  考虑到患者存在极度恐惧的心理,写下保证书也不一定能安慰他,孙彦坐下来,认真倾听患者情绪背后的逻辑。原来患者家里还有年迈的老人,很怕自己回去后传染家人。孙彦先肯定患者的家庭责任感,再和他拉家常,聊医护人员的付出与不易,渐渐让患者情绪平复下来。建立信任后,孙彦继续给患者讲解疾病科普知识,告诉他舱内不会再次传染,患者终于放下心来。

  为缓解舱内心理医生人手不足的压力,孙彦让患者中的党员、志愿者、咨询见效的人关注舱内情绪不好的患者,及时告知心理医生干预。“我们还在他们出舱时发放党员荣誉证、志愿者荣誉证,既是肯定他们舱内的工作,也表示社会对他们的认可,荣誉感会增强他们内心的正能量。”

  种种努力之下,孙彦接到患者越来越多的正向反馈。一位患者感激地跟孙彦说:“我感觉好多了!很多人躲都躲不过来,你们却往前线跑,我很感激你们,感谢你们远离家人来救我们。”

“你治愈了我的心”

  “这次疫情,让我对什么事情都不敢相信了。”说这话的女患者已经70多岁,感染了新冠肺炎,还患有慢阻肺。

  医生分析,两种疾病病因、症状不同,治疗方案互相打架,患者在前期治疗中吃了不少苦头。因为一直在焦虑中情绪起伏,心存恐惧,她每天都缠着医生给她打针。

  赴武汉做心理援助的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医生刘芳认为:“患者其实一直担心自己病情加重,对医生和治疗缺乏安全感。”

  刘芳先安慰患者,告诉她武汉医疗资源已经大大增加,不用担心,刘芳讲的数据、政策,给患者注入“强心剂”,恢复了一些信心。

  接着,刘芳又用心理学的“缠绕式”技术,将患者关注的问题一点点解开,让患者心态逐步放松。再对患者提出一系列正向问题,引导其观察事物积极的一面,摆脱此前的负面情绪。

  最后,刘芳给患者一些放松训练的音频让她多听,让她规划一个生活日程表,计划好每天在病房里上午做什么、下午做什么,又叮嘱病房医生给患者找事情做,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系统干预后,患者心态明显平和。患者对刘芳说:“别人治疗我的身体,你治愈了我的心。我会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好好配合治疗。”

  一线心理援助的经历让刘芳非常感慨。3月2日,她在《前线抗疫日志》中写道:每个人的心上都有一所房子,里面有着最柔软和脆弱的地方,一旦经历“风雨”,也许房子就会坍塌,人们也会受到伤害。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善良的人们心里重建一座温暖而更加坚固的房子,保护他们内心的美好,帮助他们在面对困境时,有更多抵御“风雨”的能力和希望。

“每次听到你说话就很心安”

  年近八十的殷奶奶,躺在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的病床上,望着窗外默默流泪,不接受治疗护理,也不肯吃饭。

  湖南援黄冈医疗队、湖南省脑科医院心理咨询师罗良初第一次给患者做心理摸排时,就注意到这位老人。

  通过聊天,罗良初得知殷奶奶在陌生环境中对疾病心生恐惧,又感觉孤独、焦虑。最近她外孙女生了重孙女,殷奶奶想早点回家看看孩子,身边有病友回家心里就更着急。

  家人就是殷奶奶的一剂良药。罗良初联系殷奶奶的女儿接通了微信视频,看到亲人和刚刚出生不久的重孙女,殷奶奶转愁为喜,开心地笑了。

  在与殷奶奶进一步交流中,罗良初得知她平素信佛,就和队友为殷奶奶制定心理治疗方案,让责任护士没事多陪老人聊聊天,让家人多跟老人联系,又教会老人一些简单的正念冥想及放松的方法。

  “每次听到你说话就很心安,看着你的眼睛就有信心,很感谢你对我的陪伴和鼓励。”老人对罗良初说。

  抗疫期间,湖南共派出50多位心理专家支援湖北,他们通过各种办法,力图为患者播下“一定会好起来”的信念种子

“生怕那个‘滴’声又吵醒他们”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医务部副主任于晓东和同事受命赴黄冈提供心理救援。他们在黄冈建立医护、患者两个心理微信群,开设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帮助百余名医护、患者战疫的同时战“抑”。

  与以往病人主动找上门不同,在黄冈需要心理医生主动发现患者和医疗队员的身体反应是否缘于心理原因,于晓东说。

  于晓东记得,一位医疗队员刚到前线看到饭菜就呕吐,进到病房也呕吐,于晓东和同事判断呕吐是该队员的身体应激反应,是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造成,便主动对该队员进行心理干预。

  这个过程相当于“救心”,“通俗说,就是听对方倾诉、发泄,在说话过程中开导对方,帮助其走出负面情绪的死胡同,转移注意力。我们像拿一面小镜子,照照这处,再照照那处,让他能看到更大、更全、更好的事情。”于晓东说。

  经过一个多小时一对一咨询,当晚这名队员就踏实睡了一觉,第二天胃口好了,应激反应消失,恢复了正常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