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讲啦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者何镜堂演讲稿:用建筑记录时代

 仰止无疆 2020-04-18

中国馆是如何诞生的?

刚刚小撒说了,上海世博会这个也是我们国家事件里面非常重要的国家大事。当年应该讲回溯到2007年4月份,当时国家决定要在全球华人里面进行大型国际招标,一共收到了个三百四十四个方案。我带领了我的团队参与了这个竞赛,我从来没想到最终我们那个方案能够变成一个实施方案。我作为这个馆的总建筑师,我当时压力是相当大的,因为这个是代表了国家一个文化的象征,是国家的名片。还有时间很短,从2007年4月份开始到2010年开幕,三年的时间,十六万多平方米,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如何把这个做好?因为它叫中国馆,你必须要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中国的特色。那怎么样才能体现呢?从中国的文化符号里面得到启发,譬如说我们从中国传统的建筑和从中国传统的园林里面得到启发。中国的建筑,它是木头做的,它是一个构架结构,就是一根柱子一条梁,一根柱子一条梁,搭起来的。所以我们能不能把这种共性都能体现出来呢?最终我们把中国建筑里面这种特有的结构构造的这种特征,不管是哪个朝代的。中国的文化符号和中国的出土文物里面一种形态,加以把它综合起来,最后就成了你们现在看到这个作品,叫“东方之冠”。

用建筑记录时代是建筑师的历史责任。

刚才小撒说了,它像个粮仓,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可以放满粮食。建筑界的人说,像个斗拱,因为斗拱是我们中国建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重庆人说像个火锅,成都人说是打麻将的桌子。但是所有人都说这是中国的,这无形中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通过每人心中理解我心中的中国,如果大家都是想一个东西就麻烦了,那就代表不了中国。因为建筑是接地气的,它跟当地的环境,当地的气候,当地的文化分不开的。建筑最高的层次是文化,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世界上能流传下来的好的建筑都是文化影响的,所以我认为最终现在这个建筑变成一个文化符号了。后来我就想,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记录这个时代,我们要通过我们的建筑,来表现我们的时代。这是我们的一个建筑师的历史的责任。

一位建筑大师,45岁时才有人生第一个作品?

我是1938年初出生在广东东莞,中学的时候,我喜欢数理化,又喜欢画画,后来老师说:“那你学建筑吧,建筑是半个工程师,半个艺术家。”于是我就考了当时叫华南工学院广州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从此跟建筑结的缘。研究生毕业之后,我本来想大干一场,结果由于时代的关系,我没有条件去实践里面搞建筑创作。所以一直到改革开放开始,那时候我已经四十多岁了,再要干十几年就退休了,我就想我还能不能发挥作用呢?于是我1983年5月4日这一天,从北京回到我的母校,华南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回来广州之后第三天,我的老院长跟我讲,他说,现在有一个项目叫深圳科学馆,进行招标,不知道我能不能参加。我一听到这句话之后,我说机会来了。

我就跟我的夫人一连干了二十天,最后一个晚上通宵做了一个模型,一早就送到深圳,下午就评标了。就通知我,你中标了。当然现在看起来还有好多问题需要改进的。但是深圳科学馆是刚刚改革开放的开始,当年那个时代国家从封闭走向开放,深圳走在前面,正需要跟世界接轨,所以这个时代,你需要搞一个现代的建筑,一个开放的建筑。 这个建筑体现了那个时代,把深圳作为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文化的窗口,科技交流的窗口,把它做了一个现代的建筑。

提出“两观三性论”,60岁后重新奋斗!

大家都知道,建筑是没有唯一性的,建筑它是叫双重性。钱学森说过,建筑是科学的艺术,又是艺术的科学,这两个一综合起来的话,建筑就没有一百分,没有绝对正确。那这样怎么做设计呢?是不是无章可循呢?也不是,最终我研究,我提出来,我的建筑创作理论就是“两观三性论”。就是建筑要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融合。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国家的重心就是以建设现代化为中心,在这个过程里面,中国的发展非常之快。我们每年的建设量等于是世界的一半,我们两年就可以建成一整个纽约这么大的建筑,就像我家乡东莞,过去是一个小城镇,不到十万人,现在(近)九百万人口。我记得我家乡过去每年都要泡水,洪水来了,都要会游泳的,我住在河边,现在完全都没有。深圳更不用说了,原来就是一个小渔村,现在也是一个特大的城市,现在更是一个创新的城市。整个中国大地都改变了面貌了。我这几十年来就是与祖国同行,紧跟时代,表现时代。

1999年我进了中国工程院,我就下了一个决心,重新奋斗,重新起步,我就做了很多代表这个时代的工程。中国馆,代表了民族的复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代表了民族的灾难,激起我们爱国主义的情怀。“一带一路”,我们做了上合组织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和南海博物馆。“两弹一星”代表人物是钱学森,我就做了钱学森图书馆。像这些工程都代表了我们四十年里面重大事件的其中一部分。作为一个建筑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记录这个时代,我们要通过我们的建筑来表现我们的时代。

何镜堂.jpg

何镜堂

我们的建筑四十年来,从过去比较封闭的,开放之后,我们把西方东西引进来了,包括我们初期的设计也比较重视造型,从现在已经开始重视文化内涵的表达,重视人跟自然的和谐,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节能环保的要求。我们文化追求的已经不是一种表面现象,而是它的内涵,它的精神,它的意境,它的表达。最近我觉得有个工程也挺有特色的,叫“广东三馆”,什么三馆呢?广东美术馆,广东文学馆,广东非遗物质展示中心,三个合起来一个建筑。大家都知道广州是山水的城市,有白云山,有珠江,我们就在珠江边白鹅潭那个地方,它的对面就是白天鹅宾馆。广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何把广州老城区提升它的活力,这建筑有几个特点,它像一条船,叫“文化之舟”“文化巨轮”,承接了岭南文化和中国文化这样一个形态。这是老城市新活力的一个体现。另外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建筑非常亲水,前面有一个非常宽广的码头,把珠江边几百米长的地方全交给老百姓用,它是一个廊桥,这个廊桥就把历史的广州和现代和未来是一个联系。它又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一种联系。它又是大湾区,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将成为一个新的地标,一个文化的殿堂。

后来我就想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他有责任通过作品把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以非常自信的和友好的方式做一次表现,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解决好人跟自然的关系,解决好人跟文化的关系,解决好人跟科技技术的关系。把它做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人文与科技同步发展,使得一个建筑能够创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化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