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文帝坐拥天下,军队强大粮草充足,为何还会被燕王朱棣轻易打败?

 閱讀人 2020-04-18

建文帝被朱元璋指定为合法继承人,在皇位上仅仅做了四年,就被燕王朱棣给赶下台,不知所终,那么,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朱允炆被藩王朱棣打败的原因有三个:其一,先动而后谋;其二,书生误国;其三,无将可用;其四,不得人心。

其一,先动而后谋

古语有云:谋定而后动。还有句话叫做,不打无准备之仗。意思就是说,任何行动,都要有详细的谋划和计划方可进行。这一点在兵家之事上更为重要。

而朱允炆却将这个顺序颠倒过来,在初登基之时,就开始大力削除藩王势力。这个举动的根本目的是不错的,包括后来朱棣登基后,也是进行削藩,根本上都是为加强中央的统治。

但是朱允炆的削藩,没有计划,没有先后顺序,只是凭着一股子想法,就开始大张旗鼓的进行,搞得世人皆知,试想,藩王也是皇室成员,并且当时的藩王,大多是朱允炆的长辈,一个小毛孩子当上了皇上,这一点本来就在几个藩王心中造成不满,但是无奈这是朱元璋的命令,不得不从。

但是还没站稳,就开始削藩,使本来没有形成一体的藩王,因看到头几个被削藩的兄弟悲惨的遭遇,逐渐变得同仇敌忾,这就大大超出了朱允炆的预期,

另外,对于削除藩王的策略上,有些需要怀柔,有些需要强硬。但是朱允炆哪管那么多,就一个字“削”,造成了如周王全家自焚而死,更让其他藩王有了兔死狐悲的思想。

对策略的没有筹划,只是单纯的想依靠皇威去迫使藩王就范,只能说朱允炆想的太简单了。

其二,书生误国

在建文时期,朝廷上重要的大臣是以方孝孺、黄子澄等为首,这些人对于明朝的忠诚度没的说,个个也是忠肝赤胆的人士。

只可惜,书生只是书生,在明朝初期的那种环境中,天下初定,藩王中好几位都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或者镇守边疆的悍将。

而这些书生,在对待削藩以及后期的“靖难之役”中,没有实际经验,只是寄希望于礼教、伦理等这些虚无的东西来解决当前的状况。

要知道,你通过礼数这些东西可是要人家的命,人家能服从吗?尤其是像燕王朱棣这样的狠角色,如果不是逼得太紧,朱棣还有可能不会反,正是这些书生自以为是的想法,让朱棣下决心不得不反。

在战争开始后,朱允炆更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一句“勿伤我皇叔”,使朱棣一次又一次的死里逃生。

你都要人家命了,并且人家已经真刀真枪的反抗了,还在为不背上杀叔的骂名来对待这场战斗,你说你不败谁败?这些想必也是出自于这些书生的酸腐之言。

其三,无将可用

这一点,不怪朱允炆,要怪就得怪朱元璋了。朱元璋在执政时,对于明朝开国能臣良将杀了个所剩无几,单单留下了个耿炳文。留下他的作用,就是此人善于防守。

朱元璋本身的意思是这天下太平了,不会再有什么比较大的战役,将那些朱允炆掌控不了的大将杀尽,这样朱允炆就会在皇位上坐的更安稳。谁曾想,外界的战斗没有,自个家内部倒是爆发了战役。

如果但凡留下几个名将,如蓝玉、傅友德等,就能够让朱棣吃尽苦头。更别提如徐达、常遇春这类一等一名将了,可惜,老朱机关算尽,却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会反。

耿炳文是朱元璋时期的将领,但是他只是众多名将中一颗不起眼的小星星,他的优势就在于防守。

朱元璋留他的目的也是看到他的这个优点,想着帮助朱允炆抵抗意外的战争。但是耿炳文遇到的是朱棣,朱棣的军事水平,虽说比常遇春徐达略逊一筹,但是比这蓝玉,应该是在一个等级上,对付耿炳文,虽说有点难度,但是最终还是拿下,由此,朱元璋的算盘落空。

其四、不得人心

不得人心,主要是不得朝堂上大臣以及众多藩王的心。

前文已经讲过,朱允炆初登基,各种根基不稳,他不像他的父亲朱标,要知道朱标早早地被立为太子,各种势力以及实力都培养的非常到位,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有一帮属于自己的班底,那是多年磨合和挑选的精英人才。

只要登基,马上就可以投入到工作中。包括众多藩王,对于朱标,那可是相当的服气,谁叫人家是老大哥呢?

反观朱允炆,在父亲死后,被火线提拔成皇位继承人,没有自己的势力,班底也寥寥数位,在综合实力上,差了太多。同时匆忙的削藩行动,导致大多数藩王对他离心离德,最终在无人支持的情况下,功败垂成。

朱允炆的饿失败,败在他谋划不足,没有班底,不得人心这些原因上面,即便是坐拥天下,粮草充足,但是都不为自己所用。

更何况,面对能征善战、深刻明白利用各种优势的朱棣,朱允炆确实还是太嫩了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