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场讲座文字稿 | 生离死别 真爱永恒(内附回放链接)

 心海心理咨询 2020-04-18

本文根据赵梅老师于2020年3月31日的讲演内容整理

另附讲座回放视频链接:

https://www./podcasts/5e84496af61b1c363d09cc10

可下拉到文章末尾点击阅读原文观看回放


- 生离死别 真爱永恒 -

专家讲师:赵梅

前言:心系武汉

大家好,我来自于北京。今天在武汉人民大讲堂我想和大家一起谈谈我们目前最关心的,也是我们当下很多人内心里一种情绪,即如何正确面对哀伤的体会与感受。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心系武汉”这四个字一直在我的心头萦绕着。尤其是在今年的1月23日,往年这个日子对于人们来说是个很平常的日子,但是今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却是个很特殊的日子。那天晚上,我看到了一条信息,里面说道:“我不想看春晚,我不想看那些欢歌笑语、载歌载舞。我想看社会人士大量的捐款;我想看成千成吨的物资运到湖北、运到武汉;我想看医护人员的诉苦;我想看那些病人是否被妥善安置并得到有效的治疗;我想隔着屏幕陪他们哭一哭。”我把这条信息发给我的朋友们,他们都在群里表达了他们跟我一样的感受。

1月28日,受武汉市心理医院童俊教授的邀请和委托,我在北京组织了一个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小组参与了武汉精神卫生中心的“心心语”热线的心理咨询工作。从那天开始到今天,我们北京团队也在热线这一端与武汉人民和湖北人民共同度过了6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的心和你们同在,感同身受着你们的悲伤与苦痛,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一、未经哀悼的悲伤

病毒肆虐给数千个家庭带来了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而比这个更大的伤痛则是其中绝大多数人没有能够亲身经历告别去世的亲人,即没有经历过哀悼的悲伤。可能有人以为,其实不管身处哪里,逝者亲人的家庭自然都要悲伤的,悲伤还有什么不同吗?人们体验到这种哀伤的情感应该都是一样的。在这里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经历过哀悼追思的悲伤与未经历和逝者告别的悲伤,对生者的心理影响大不一样!因为未与逝去的亲人做告别,我们心中就会深深地埋下一份未了情和隐痛,这是人们在这次疫情中最最痛苦的体验。因为我们无法在我们亲人离去的那一刻与他们见最后一面,我们无法在现场与他们告别。所以在这个时刻,我们和离去的亲人很多过往的经历会回放在我们眼前,还包括很多生活中的话语也在耳边响起,丰富的情感也会回荡在心间,这种真切的情感怎么会消失呢,怎么能遗忘呢?因此,我们现在与我们逝去的亲人重建心理——情感的联接,这种联接能够让我们自由的表达和释放我们的情绪。我们家在里面和亲人之间、朋友之间,我们互相安慰,甚至和家人抱头痛哭一场,这样的情感和体验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正常的,是应该是能被感受和体验到的。

大概是在一个月以前吧,在热线值班的时候,我接到了一位中年男子打来的电话,当时他一边哭,一边说,就像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他说的武汉话,我听起来有些困难,但是我大概听懂了。他说我太难过了,我的妈妈已经80多岁了,当她进入ICU病房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见过她。我觉得我内疚、我做错了。我们当时通话时长为20分钟,他就整整哭了20分钟。于是我就劝他,我问他有什么话想跟自己的妈妈说吗?他说有,我有话想说。我说那你就在心里跟妈妈讲讲话吧。他问那这样做的话我能好吗?我回答,可能不一定马上好,但是你要说话是你内心的需要。他问那我的妈妈能听到吗?我说能,一定能听到的。接着,他说我可以哭吗?我说当然可以。他说自己是男子汉,在亲戚面前我从来不敢哭,我怕他们笑话我。于是我告诉他,这时的哭是对妈妈的爱的情感正常表达,没人会笑话你。这时候,通话时限到了,电话就挂掉了。没想到,又过了一个星期,还是我在值班。我又接到了他的电话,他并不知道是我值班,我对他的声音非常熟悉,而且他说的事情差不多,但这次虽然他的声音也在哽咽,但不是那么难过了和痛苦了。我问他是否能听的出来是我的声音,他说我听出来了,上次就是你接的电话。我说那这次你想说点什么呢?他说我跟我的妈妈说话了,我也把她的遗物整理了,现在我感觉好些了。但是我还是想跟你问一问我还能做些什么?我说你哭过了,睡眠也好些了,现在你应该想想为自己做些什么。他说是的,我就是想问你我该为自己做些什么,是做一些对于我自己有好处的事情吗?我说对,就是这样!要好好的爱自己,这也是你妈妈的期望。后来我又问了他一个问题,在你上次打电话的时候,如果让你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你的心情,你会选择哪种颜色呢?他说当时我的心情是灰暗的,用灰色。我问现在呢?他告诉我,这么多天我都没去注意武汉的天气,现在武汉的天气晴了。在这个时候通话的时间就要到了,我跟他说了一些祝福的话,他也回应到谢谢你们!当我听到这四个字的时候,我也感受到他的情绪也慢慢缓过来了,我也就放心了。

二、未了之情中的隐痛

在这未了之情中有一份隐痛:离去的亲人的内心的伤痛谁来抚慰呢?

当我们与亲人在这种情况下分离时,这里面掺杂了很多遗憾、内疚和痛苦,而这些情感就似乎停留在了那一刻,所以在这种未了情中就含有一种隐痛。那这种创伤是什么呢?这种创伤的隐痛就是停在那一刻,而让我们无暇顾及告别的痛苦。所以这种创伤它不是一个人的,它是我们一个家族的,而像这次新冠病毒带来的创伤甚至可以说是全国、全世界人民的。在这种时刻,对于一个家族来说,这种创伤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疏导或者心理治疗,它就会长期的、无休止地延续下去,一代一代就会被这种创伤所影响,而且人们就会陷入一种长期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并且影响以后的生活。我们专业的心理工作能够帮助大家来疏解这些哀伤的情绪,所以对于逝去的亲人,一定要有哀悼这一程序。哀悼有各种形式,如果不是在疫情期间,我们可以开追悼会、追思会,或者举行某种仪式去安葬。当亲人们都共同参与这样的仪式,这种仪式里面就会起到很好的安慰作用。在其他地区或者国家也都会有类似的各种仪式包括各种宗教仪式,这些仪式都可以帮助我们去疏缓我们内心悲伤的情绪。但是疫情尚未结束,人们还不能聚集在一起,我们还不能举行集体仪式,所以大家心中一定会有很多被压抑的哀伤痛苦。那怎么办呢?我们在自己家里还是可以进行一些这样的仪式,在这种仪式中,我们可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怀念,这是非常重要的。

三、重建生死离别后的安全依恋

心理咨询是很关注丧亲哀悼这个部分的,因为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成年的来访者们所诉说的痛苦大都是来自于童年或者青少年时期,或者由于幼年时期亲人的去世,特别是在某些非常时期有些亲人是以一种非正常的方式离开人世的,不能正常地被安葬。因此这也会给这些人的童年留下阴影和创伤。我们经常会听到成年人内心里也会发出很稚嫩的声音,呼喊着“这是怎么了?你会为什么会离开我?”这些人在回忆童年的时候特别迷茫和痛苦。你会发现时光就都滞留在那一刻,他的记忆就会留在创伤的体验中。他的情绪、感受、甚至思维的特点都是幼稚的,都是幼年期那时的体验。他们会在咨询中无数次谈论着他们在经历这种困难时刻的痛苦体验,而且他们的痛苦会滞留在难忘的时光阴影中,他们的情绪情感是被悲痛覆盖着和弥漫着的,所以就很容易发展成为有心理障碍或者心理创伤的成年患者。他们会去认同那些死去的亲人当时的痛苦体验,在那种体验中,他们好像也会进入同那些亲人所感受的痛苦一样的情绪体验并且无法自拔。这种联接时间长了都会对他们的身心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说,我们的工作就是去帮助这些人从童年的痛苦中慢慢走出来。但是童年时期的创伤在治疗时是很艰难的。我在此刻就很想说这次有很多家长去世了,有的是爸爸,有的是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去世了。由于当我们去告诉孩子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作为家长就很痛苦,因而我们往往都不愿意谈。所以在这里,我特别提醒大家,在我们成年人很痛苦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忽略了我们孩子的感受。孩子们经历了这么大的一次丧亲的创伤,我们要好好地帮助他们并且安抚他们,跟他们去说这些事,不要用一种隔离或者否认方式对孩子们隐瞒亲人去世的消息。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因为丧亲而被忽视的孩子们,他们的内心很痛苦,待长大之后,真的是会形成一个特别大的心结。所以我特别希望作为家长在对于孩子们面对丧亲的创伤,一定要去好好地安抚他们,耐心回答孩子们发出的问题,以孩子们能够听得懂的语言来说丧亲这件事,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孩子们今后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哀伤和抑郁有一些共同点。我们今天所讲的哀伤和哀悼实际上都是正常的心理表现,亲人突然离开了,我们是需要有一段时间处于哀伤的。在这个阶段有哪些共同体验呢?人们会极度地伤心和失去兴趣,很多行为都被抑制住了,都不想去做任何事情了,而且我们把我们的注意力、情感、回忆和想念都聚焦在我们丧失的亲人身上。哀悼的时候整个外部世界就会变得灰暗、贫乏和空洞,就像我刚刚说的那个打电话的男士,他感觉到不管天气怎么样,在他眼里天都是灰暗的。但是在正常的哀悼过后,我们每个人的能力都会慢慢地恢复过来,我们就会把注意力从死去的亲人那里逐渐转移,回到自己的身上,我们也能够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如果我们长时间地处于这种状态,不能走出来,尤其是出现了特别自卑、自责、懊悔的情绪,并让这类负性情绪长期笼罩着我们,使得我们长时间地处于悲观的状态,就可能会有抑郁发生。一旦出现了这种状况,我们就应该去看心理医生了。

当我们了解这些以后,我们知道做哀悼是很有必要的,哀悼期是会过去的。当疫情过去之后,如果大家有需要的话,可以在哀悼的过程中和治疗师们谈一谈。武汉精神卫生中心有很多专业人员。我建议大家在可以进行面谈的时候,去找心理治疗师。我今天稍微谈一谈心理治疗师可以帮助我们做些什么。这次疫情有一个特点就是生的时候亲人之间被迫分离,例如在他们去医院的时候,在家中被救护车带走的时候;而在死的时候身边没有亲人,没法告别。我看到意大利的一个医生说,他们在病人临终的时候,握住他们的手,替他们的亲人告别,帮助亲人们去安抚即将临终的病人。因为在传染病期间,亲人们真的无法见面和告别。当我们在思念亲人的时候,我们在内心就会激起压抑已久的、复杂的、细腻的情感体验,久久萦绕在我们心头。在心理咨询中,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就会能够共情,即体会你的感受、关注你的情绪并且深深地理解你,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帮助你疏放和缓解你的被压抑的情绪,你任何的情绪和泪水都可以流淌出来。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交谈,你慢慢地就能体会到自己内心的创伤被理解和关注了,那些痛苦的记忆慢慢就会被我们回忆出来并在意识层面能够体会到。我们中国人有个很特别的性格就是隐忍,好像在丧失亲人的时刻必须表现得要坚强。其实这并不对。亲人去世我们悲痛,这是最正常不过的情感表达,而我们正常地去抒发情感也是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表现。所以我们通过这种谈话能够达到一种目的,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心理咨询师的共情、抱持和关怀,我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这种感受,而且我们可能还会体验到内疚、愤怒等这种情绪,这些情绪都可以在心理咨询室中说出来,咨询师都可以帮你去化解,那么这种哀伤的情绪就会慢慢地减轻。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正确面对因为丧亲而带来的痛苦,使我们能够重新恢复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健康状态。我们知道长期的痛苦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是影响很大的,所以当亲人亡故时,我们往往要说的“节哀”,其实就是表达这个意思。所以我特别希望大家能够清理这个过程,慢慢地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四、心灵深处的再次相遇

当我们在回忆逝去的亲人在其活着的时候的一些场景和过往时刻,我们也会发现我们与亲人之间曾有过各种复杂的情感,有爱、埋怨、委屈甚至还有恨。当然这个恨不是指的仇恨,而是怨恨。因为都是独立的人,不管我们是多么亲的亲人,但只要是独立的个体就会有不同的思想,当这些思想碰撞的时候都会产生一些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都可以在咨询中慢慢说出来,并不影响你去爱你的亲人,所以这是心理咨询能帮助我们的又一个作用。在做完这些后,我们就会慢慢整合我们与亲人过往的情感,我们也就会慢慢放下了。所以有时候当我们处在一个哀悼的过程,比如说有很多回忆。还有梦到逝去的亲人,在梦见与逝去的亲人见面了,我们特别希望这个梦不要醒来,当梦醒之后我们又会特别难过。这个时候我们会在我们的内心为我们的亲人留一个位置,伴随着特别渴望见到亲人的感受,将这些感受和梦都可以在咨询过程中说出来并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慢慢走出来。

当我们慢慢地哀悼之后。你会发现你依旧会想念你的亲人,但是你也开始关注你自己,并和现实中的人慢慢建立关系了,你也会意识到我们也应该与现实生活中还在世的亲人做一些我们该做的事情,我们的生活开始慢慢地步入正轨,这就是我们哀悼的全过程。所以当我们提及到那些伤痛承载着那些内疚、遗憾的情感,它是可以慢慢过去的。所有的儿女在亲人去世之后,总是有很多遗憾、悔恨和深深的内疚,这对于我们在世的人们是有痛苦的体验,甚至伤害很深。心理咨询的目的就是在哀悼亲人的过程中帮助大家正确面对生离死别的悲伤时刻,当我们面对以后,我们能直面它同时又不为它所伤痛,这是心理治疗师能帮助我们做到的。当我们以后再回忆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不至于再次被创伤,这样我们的身心也就慢慢健康起来。这也是我们逝去的亲人最希望看到的,他们不希望我们带着伤痛、内疚和悔恨永远过一生。

五、内心的安放地

我们在内心里,怎样重新联接和逝去亲人之间的情感,并且能够在这种联接之后,我们能拥有一个内心的安放地。在悼念亲人时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让我们的亲人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就是这个意思。活在我们心中,也就是能够让我们把对逝去亲人的情感的记忆安放在我们的内心了。当我们想起的时候,有很多情感的体验,我们在心里仍然感觉我们和他们在一起。“安”这个字很重要,意味着“安宁”,我们去世的亲人安宁了,我们在世的亲人也安宁了。在心理治疗当中,我们常常会想到我们逝去的亲人——他们是多么的痛苦啊!尤其这一次,这些因新冠肺炎离世的亲人身心都是很痛苦的,这个时候我们会特别难过,感觉他们有很多话都没有说出来。这是让我们更加心痛的。而在这个时刻,哀悼的过程能够让我们去安慰他们,或者有一些仪式能够帮助我们去哀悼他们。有一句话我特别同意,即逝去的亲人不是数字,而是一个个名字和一个个的人。他们都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所以我们与他们的对话特别重要。而哀悼仪式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帮助我们的机会。我们可以在那个时刻与亲人的在天之灵在一起,我们在内心里能够讲话、去安慰、去体会他们的痛苦。但是那个痛苦不是要让我们去认同,这种痛苦是属于我们离世的亲人们的。我们也不希望他们痛苦,我们希望的是他们能够在我们内心身处真正地能够安宁,能够入土为安。安宁这个过程是需要我们和逝去的亲人一起去体会的,把他们安放在内心,让他们入土为安,我们也就感到安宁了;让我们的亲人安住于心,我们的心也就慢慢地平静下来了。这种慢慢地平静下来的过程我觉得非常重要,你会发现你身体的各个器官和总体的状态也会慢慢好起来。这种过程也成功地整合了我们的情绪,我们在内心里就有一种安全的依恋产生。安全型依恋这个词来自于研究依恋的心理学家们,他们认为人在童年的时候,孩子跟父母尤其跟母亲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特别让人安心的依恋情感。这种爱的传递能让孩子的情绪特别平静,当妈妈离开了,孩子也不会特别地闹;当妈妈回来的时候,孩子也会高兴地跟妈妈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建立了安全的依恋。我们在亲人离世以后,我们同亲人依恋的链接似乎断了,我们无法同他们说话,他们也不在我们的身边了,我们就觉得“断”了。这种“断”会是我们的一种伤,所以我们会再次建立一种安全依恋,重新在我们心里建立一座安全岛,当我们得以重新建立起来以后,这就成为亲人在我们内心的安放地,这就使得我们有能力去抚平我们内心的伤痛。这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有了安全依恋的情感之后,它会触发一些内心的力量,使你有力量去面对生活。心理学家发现的安全依恋,对于我们在处理与失去亲人的关系非常重要。所以当我们亲人逝去以后,似乎是打断了这个链条,纽带断了,实际上没有断,我们还可以把它链接起来,让我们内心这种情感在安全岛中慢慢恢复。

当我们在经历哀悼的过程中,我们会抒发情感,我们可以跟我们在世的的亲人去交谈、去聊聊自己的感受,回忆逝去亲人在世的一些事情。另外,我们还需要去表达感恩,不管这个逝去的亲人年龄有多大,我们要表达对这个亲人能够与我们共同生活的感谢,就像我们感恩离去父母的恩德,感谢他们将我们抚养大,我们内心有很多感谢的话,都可以表达出来。我们去深深思念和感恩这个过程对于我们本人则起到了一个非常积极的情感调动。有不少来访者都告诉我,在感恩的时候,他们的内心都会有一股暖流在身体里流动,血液循环加快。以前在他们去哀伤的时候,他们都会觉得浑身都是冰冷的、僵硬的,但当这种感恩的情感出现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很温暖。这也是身体一种真实的感受,所以这部分内容也是我们有必要去体会的。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就是你可以写信,在很多关于哀伤的心理治疗的培训当中,会让大家给自己的亲人写一封信。我建议大家用纸和笔去写,而不用电脑去写。自己亲自一个一个字地写出自己对亲人想说的话,这也是特别重要。我曾给四川的孤儿们做过心理辅导,同样也让他们去写信。写完信之后治疗师会让来访者把信放到一个台子上面,每把椅子代表着他们的父母,我们替他们把信收好或者让他们把信给父母烧过去,这些方式大家可以尽量去想象。还有可以让来访者去整理逝去亲人的遗物,在整理过程中其实都是在和我们的亲人做告别,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真情联结,真爱永恒

在感恩之后,我们也一定要去做祈福、去祝愿我们在不同的生活空间里都过得快乐、平安和幸福,祝愿我们的亲人到了天堂平安和幸福,我们也祝愿我们在世的家人身体安康、幸福的生活。这一点是需要我们去想像和表达出来的。我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句话:谁说流过眼泪不能前行。我觉得我们流过的泪水是灌注着生命的能量,实际上它是不会消失的,它是爱的源泉,它就像心中的一盏灯一样,点亮了它,会感觉到照亮了前行的路,让我们在世的人在被灯光照耀下继续走好自己的路,这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

另外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在我们的一个志愿者在接热线的时候,接到了一位老人的电话。他说老伴去世了,他说老伴生前是个特别好的人,并且回忆出很多老伴活着的时候的他们一起生活的事,帮他 做饭、一起聊天、遛弯、出去买菜的场景。一辈子没有吵过什么架。他说在老伴去世的前两天两个人还通了电话。他对老伴说,你要好好活着,你要长寿。这位老人在热线电话里将这些话说了出来,我们的咨询师跟这位老人说,您要记住这句话,这是您老伴给您留的最后一句话,一句多么好的祝福。这位老人说是的,你要这么说我心就宽了。按他所说的去做,那我得好好吃饭、听孩子们的话,我要好好活着。我觉得这样的一句话其实就是我们所有离世的亲人留给他挚爱的亲人最后一句话。由于各种原因,这种告别的话有些人没能来得及说。但我想,在最后一刻他们的心中一定惦念着我们,他们一定期望我们好好活着。

讲到这里,我想说其实我们希望大家能够让我们情感再次联接起来。我们不能光停留在悲痛里面,让伤口流的血把我们淹没了,我们需要把我们被压抑的情感唤醒并联接在一起。当我们联接这些部分后,我们内心的那些情感才能回到正常状态。而且我们也不会一直生活在那些痛苦的碎片记忆当中,一旦想起这些痛苦就会淹没我们;一旦联接起来,我们这些隔离就会被打破,这种隔离指的是我们与逝去亲人之间的隔离就被真正打破了。这种重逢使得我们与挚爱亲人之间永恒的爱就存在那里。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下面由我的北京团队,共有28位志愿者,其中一位志愿者是校园心理剧的导演,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他叫李卫华。我在备课的时候就同他说过是否能为我们导一个心理情景剧,帮助我们把逝去亲人的痛苦、哀悼和思念表现出来,他同意了。这部心理情景剧叫«生死不离»。我们在团队里选择了两位志愿者来扮演角色,扮演母亲的志愿者叫王世民,扮演女儿的志愿者叫郭旌,那么现在我就把话筒交给他们。


导演李卫华关于心理情景剧《生死不离》的介绍

大家好,我是李卫华,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中心的一名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也是一名心理舞台剧导演,疫情开始后,我加入了赵梅老师的团队,在武汉心心语热线做志愿者。当赵老师邀请我创作这个剧的时候,我心里特别感动,也特别感谢赵老师的邀请,因为戏剧是极具有感染力的,它既能帮助宣泄情感,又能抚慰人心,所以,怀着激动的心情和神圣的使命感,我花了一天的时间,很快就写完了这个小故事。也很快,在赵老师的指导和组织下,搭建了主创团队,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了整个戏剧的创作。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塑造了两个角色;一个50年代出生的母亲和一个80年代出生的女儿。这个母亲在自然灾害、知青下乡、下岗再就业等历史洪流中都坚强地挺过来了,并把一个有着先天疾病的孩子带大,考大学、结婚生子,但因为2020年1月去汉正街采购了一次年货就感染上了新冠病毒,很快就送进ICU不幸去世了,连临终遗言都没有,令人喟叹。而这个女儿呢,从小就跟妈妈吵架吵到大,一直对妈妈不太理解,直到跟妈妈见的最后一面的时候还在吵架,她没想到,那次竟然是永别,因此,在妈妈去世之后,心里充满了愧疚、悔恨、痛苦。母女俩都有非常多的未尽事宜、和未曾来得及表达的悲痛和遗憾。因此,这个剧借鉴了一些心理剧治疗的技术,以女儿和妈妈在象征层面的跨时空对话为主要表演形式,再结合哀伤心理辅导的一些专业知识,让这对母女在戏剧空间里完成“道歉、道谢、道爱和道别”四个重要的哀伤分离环节。生者在充分的哀悼后,重新体验和感受母女交往中的点滴,以新的视角来看待生命,领悟到了妈妈虽然不在,但是妈妈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妈妈的爱是永恒的,感情是生死不离的,最终完成了生和死的联结的精神仪式。我们寄希望遭遇不幸的人们在看剧的时候能得到情感的共鸣和替代性疗愈,学会在心理层面完成与辞世亲人的告别,修复因灾难带来的心理创痛,获得更多的生命勇气和力量。

我们两位演员,安徽的王世民老师和北京的郭旌老师在接到表演任务之后,非常用心地投入这个角色。为了预想到效果,我们反复排练,经常熬夜到十二点多,一遍一遍琢磨表演方式,修改配乐和呈现手法,整个主创团队都非常投入和认真,都希望能为疫情中遭遇创痛的人们尽点绵薄之力。

欢迎大家通过回看链接来观看这部剧,

有任何分享,也欢迎大家发送邮件到“lwh33886@aliyun.com”与我交流。

版权和伦理说明

1.本剧剧本版权属于作者,影像资料版权属于主创团队,未经同意,不进行复制、改编、传播或发表;不用于任何商业性用途,或者为商业性产品的宣传、引流用途。

2.本剧纯属虚构艺术作品,不涉及任何心理咨询或治疗案例,任何个人或团体请勿对号入座,若因此产生法律纠纷或伦理和道德纠纷,后果自负。

3.本剧并非真实的心理咨询过程,涉及到的咨询原理,仅供参考。任何个人或团体请勿刻板地将其复现于心理咨询或治疗过程,因此行为产生法律纠纷或伦理和道德纠纷,后果自负。)

提问与反馈

Q1

马上就要到清明节了,疫情期间不能去故去的亲人墓前祭奠,怎么在心里和亲人对话联接呢?

赵梅老师:我想如果你看了今天我们这个心理剧,你就会发现这种形式也可以帮助大家去试着在心里和我们的亲人说话。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你可以在心里默默地把心里你想说的话说给你的亲人听。当你静下来的时候,你内心里可能也会有声音,可能就是你的亲人想跟你说的话,你也会听到的。这个过程我们一般都是在心理咨询室里面进行的。但是现在实际上也无法去咨询室面谈,所以在心里默默地与亲人说话吧!另外你们也可以听一些音乐,在音乐的伴随下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只要我们内心的话能说出来或者内心的情感能表达一下,这样对与我们亲人在心中的联接都是有用的。

Q2

有人说“我一直不能释怀,特别固执地认为自己没有做好才导致了亲人的离去怎么办?”

赵梅老师:这个我刚刚在讲课的时候提到过,我们所有的人,不只是在这次因为疫情而去世的亲人,所有的人因为爱太深了,所以当亲人去世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有哪里没有做好,都会有内疚、自责。其实这些部分都属于表达,而且你要知道这是爱,因为爱所以才会有这种感到没有做好的自责,这些内容在怀念的时候会逐渐逐渐纾解的。另外我们在思念亲人的时候,有些事情在他们生前的时候没有做,那么现在我们可以做一做这些事情,也可以缓解内心里面的内疚感。

Q3

凶险的新冠肺炎致使亲人患病不仅突然,而且在离世之际不能告别让人真的很难过,怎么办?

赵梅老师:我们非常理解这份难过。所以我今天在讲课的时候也能体会到这份难过,就是他们在去世的时刻的那份痛苦我们能感受到。所以内心里真的不能平静,因为真的是太心疼他们了,心疼那份痛苦就像自己感受到的一样,就像我今天所讲的我们会认同他们。但是我想对你说,如果你知道那份痛对他而言是那么让人难过,那么我们活着的人就要让自己好好的、健康地活下去。我们不要把那份痛永远地带在自己身上,我们要知道亲人已经去世了,他安宁了,这份痛也就结束了。

Q4

我感觉剧中的妈妈很像我,不过我已经父母双亡了,感觉剧中的女儿心理转变有点快,但是我没有那么快能够转变过来。

赵梅老师:是的,因为这是半个小时的心理剧,我们只能把这些环节表达出来。我知道因为爱,所以我的心中的那个转变不会那么快。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只要你去面对,你去直面和去世父母情感的联接,你去直面这种痛苦,其实也就会慢慢转变的。转变的过程不是我们把亲人忘掉,亲人在我们心里,我们的情感留在那里,但是我们不是那么的痛苦了,我们在我们的生命中都可以怀念我们的亲人。就像我刚刚讲到的那位男子,我问他是否有什么遗憾事情吗?他说因为我想带妈妈去新疆玩一玩,但是没有去成。我说你可以去,你下次去的时候你带着妈妈的照片,就像妈妈陪着你一样。他说这个主意好,我打算这样来做。其实我们的亲人会因为爱所以他会祝福我们,刚才剧中的那个母亲也说了“我在这里,我就在这里,我会祝福着你,我看着你们,希望你们能好好地活。”所以如果你们真正懂得我们亲人的爱,我们活着的人就会珍惜地安度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生活过好,那就是对我们亲人最好的爱。如果你生活得不好,或者一直处于痛苦中不能自拔,虽然我们的亲人入土了,但是他们的心是不安的。所以对逝去亲人最好的爱就是把对他的爱传递下去。

Q5

老师,这个剧的最后女儿说:“如果有来世,让我做妈妈,你做孩子。”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因为我曾经也是这样对父亲觉得,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想。

赵梅老师:其实这也是一种爱的表达。因为作为孩子,接受来自于爸爸妈妈的爱是比较多的,那么孩子想去报答,那么报答是以什么方式呢?就是我接受和体会过你给我的爱,那么在有来世的时候,有一天我也能做你的爸爸,我要像你爱我一样的去爱你。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感恩,感恩的一种表达就是我去爱你,把你对我的爱回馈给你,这就是爱的传递。感恩实际上在我们哀伤辅导、哀悼的最后时刻才产生的,这才是疗愈。

Q6

亲人去世后多长时间可以进行哀伤处理呢?

赵梅老师:如果我们正常说哀悼期的话,其实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哀悼期是不同的。比如我们所讲究的头七、二七、三七等,在西方国家也有一个哀悼的过程,比如在送葬的当中要有七天或者十几天的时间去自己独处,不需要跟外面的人有很多活动。在我们中国也是这样,我记得李导演在导演的过程中说道七七四十九天,这是个悼念的日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去做一些悼念亲人的小仪式都可以。当你经过哀伤处理的过程以后,你还会有很多的放不下的感受去影响你,或者你就想在内心深处好好地与父母做一个告别,那我觉得什么时候去找心理治疗师都是可以的。武汉在经过了这场疫情之后以后会有专业人员提供有关的帮助,你们也可以关注武汉市心理医院是否有相关安排。

Q7

小时候失去亲人和成年以后失去亲人是不一样的,剧中的女儿是成年人,她可以通过互动来反思和理解丧失。

赵梅老师:我今天谈到对于孩子这一部分即失去亲人该怎么做。我觉得首先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因为在办丧事或者当大人沉溺于哀伤的痛苦中的时候会忽略孩子们的感受,而且有的孩子会很乖,也不怎么闹,也有的就去一边玩去了。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也应该同孩子们讲讲话,问问他们认为的和想象的亲人离世了是怎么回事,帮助他们理解和告诉他们亲人们去了一个地方,身体是不会回来了,但是他们的内心是爱我们的。如果我们在当时没有关注到孩子们内心的变化和情绪,当他们长大以后,他们中的有些人可能就会在治疗中讲述这些痛带给他们的影响。所以我们大人是要去怀念但是也可以帮助孩子去做一些仪式来处理这些部分。我就遇到过类似的案例,就是当孩子的爸爸去世以后,孩子的妈妈把照片都收了起来。孩子特别难过,后来当孩子来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我就让孩子画画,画出心中的爸爸。孩子画了,一开始用的画笔颜色是棕色的,孩子画了好几幅画。后来我问孩子,你希望爸爸能带你去哪里呢?他画了一幅爸爸带他去动物园,这幅画孩子用的是彩色的笔,所以这就发生了变化。我们要用各种方式和我们的孩子一起,我们不要逃避而忽略了孩子的痛,所以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去怀念亲人。这样在孩子幼小的心里,情感才不会被压抑、被滞留在那里,会形成以后的心理障碍。所以我们在悼念亲人的时候,要让我们的孩子也在那里。比如说,在我们的告别仪式当中让孩子做点事,让孩子献朵花或者说几句话,让孩子参与进来并与他们交流。有的孩子在这种时刻可能会产生恐慌、恐惧的情绪体验,比如对死亡的恐惧,在这种时刻我们需要与之沟通。

公众号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心理医院 )

文稿整理丨潘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