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常州——中国语言学之乡 (中)

 雪狼绵羊 2020-04-18

常州人才荟萃,作者在文中介绍了56位常州的语言学人。因篇幅较长,我们将分三次刊出。

民国时期常州走出去的语言学人

06  沈颐

(1881—1946)


常州武进人。语言学、教育家和出版家,是语言学家沈步洲兄。早年师从张相文,后入龙城书院肄业。刘树屏主持上海澄衷学堂,应邀担任教习,并参与编纂《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4年加入商务印书馆,参与编纂新式教科书。1912年与陆费逵等人共同创办中华书局,成为中华书局五位创始人之一,主要是负责编纂教科书,还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和《中华大辞典》编纂处任职。1932年担任中华书局辞典部主任及《辞海》主编。

07   顾实之

(1878—1956)


常州武进人,原名顾实,号惕红。获日本帝国大学法学、文学学士学位,在日本参加同盟会。回国后在常州与人创办争存、育才小学。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到上海担任《申报》馆、商务印书馆编辑,编纂《辞源》(文学卷)、《说文解字诂林》等多种,他反对袁世凯称帝。1913年是参加“读音统一会”江苏代表之一。20年代初,先后担任沪江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教授。并在南京创办中山中学,在南京成贤街购地29亩筹办中华国学社。与陈中凡等人创办《国学丛刊》并任主编。抗战时期,在重庆复旦大学担任教授,1946年回到南京创办育神学院。著有《汉书艺文志讲疏》《中国文字学大纲》等,主编《中国文字学》《中国文学史》《图书馆指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苏文史馆馆员。

08   庄适

(1885—1956)


常州武进人。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部毕业生,早期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我国第一套小学国文课本的主要编辑者。主编参编《国文成语辞典》《新撰国文教科书》《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新体国语教科书》《共和国教科书》《新法国语文教科书》《实用国文教科书》《单级国文教科书》《实用文》《现代初中教科书》《万有文库》《新撰国文教科书》《新国文教案》等,为推动国文国语教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09   庄俞

(1878—1940)


常州武进人,商务印书馆元老。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庄俞和严练如等人在上海成立人演社,翻译并印制日文和西文新书。庄俞于1903年经蒋维乔介绍入商务印书馆。此后,他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了30多年。在进入商务印书馆初期,他和张元济、高梦旦、蒋维乔、杜亚泉等人参加编写新式国文教科书。这是中国最早的成套新式教科书。1912年1月,他出任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小学校长,并继续从事教科书编辑出版。1922年,尚公小学进行了改组,吴研因接任校长,庄俞任该校校董。他曾经参与过黄炎培的实用主义教育活动。庄俞还为商务印书馆引进了一些人才,如1903年引进了恽铁樵,1912年引进了包天笑。1940年2月,庄俞逝世。张元济为他作《挽庄百俞联》曰:“如此岁月如此山河翻幸百罹长解脱,可共安乐可共患难最怜册载旧知交。”庄俞著有许多有关商务印书馆历史的著作,如《鲍咸昌先生事略》《高公梦旦传》《恽铁樵君哀词》《谈谈我馆教科书的变迁》《三十五年来之商务印书馆》等。

10   汪震

(生卒年月不详)


常州武进人。1935年出版《国语修辞学》,该书全讲白话,该书的出版意味着现代汉语(国语) 修辞学的专著才真正面世。汪震对修辞学目的的看法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借鉴价值,他认为修辞学的目的就是“为活人,活说话,把活人要说出的话用一种技术写出而没有讹谬,有效而没有误会”。该书建立了以篇、句、 词为纲的修辞学体系。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该书特别注重语篇的修辞。因此,修辞学大家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宗庭虎教授认为“该书的问世,标志着修辞学新领域的又一开拓”。

11   陈衡哲

(1890—1976)


笔名莎菲,原籍湖南衡山,常州武进人。我国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女学者、作家、诗人和散文家,是北京大学第一位女教授,也是中国第一个女教授。1914 年考入清华学校留学生班,成为清华选送公费留美的第一批女大学生。在美期间,开始白话文创作。胡适对她的评价是:“当我们还在讨论新文学问题的时候,莎菲(即陈衡哲)却已经开始用白话文做文学了。《一日》便是文学革命讨论初期中最早的作品。《小雨点》也是《新青年》时期最早的创作的一篇。民国六年以后,莎菲也做了不少的白话诗,我们试想那时期新文学运动的状况,试想鲁迅先生的第一篇创作——《狂人日记》——是何时发表的,试想当时有意做白话文学的人怎样稀少,便可以了解莎菲的这几篇小说在新文学运动史上的地位了。”因此她算是早期中国现代白话文的开拓者之一。

12   董同龢

(1911—1963)


常州武进人。因为祖父在江苏如皋做官,所以有的资料说他是如皋人。董同龢先生就读清华大学期间,尝从王力先生习音韵学。王先生所著《汉语音韵学》一书,即以董同龢先生之听讲笔记整理而成。不久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为赵元任助手,跟随赵元任在各地从事方言调查,并向李方桂、罗常培诸先生多有请益。赵元任为王力先生业师,是以先生日后每作书与赵元任,必以“再传弟子”自称。

13   吕思勉

(1884-1957)


常州武进人,史学大家。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曾把他与陈寅恪、陈垣、钱穆合称为“现代史学四大家”。吕思勉在历史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具有很高的学术成就。然而,他对语言文字的研究和贡献却被他的史学家大名所掩。《论文字之改革》主要记载了吕思勉对汉语言文字的学习、讲授和教育指导的看法,文字改革是其最首要的观点,囊括简化汉字和改革汉语拼音这两个方面。吕思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白话文完成中国通史的史学家,而《白话本国史》则是其代表作。《白话本国史》对白话文体的开拓和创新值得我们学习。

14   方重

(1902—1991)


常州武进人。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中古英语专家、比较文学学者。1902年重阳节生于安徽芜湖,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留学美国,并获学士及硕士学位。1927年归国任武汉大学外文系主任,在武汉大学13年,为武大的外语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1944年,赴英国讲学并任英国三一学院客座教授。1947年回国后,先后在安徽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任教。1956年,方重被评为二级教授并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先后任西语系主任、英语系主任、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1986年,方重教授成为上外第一位博士生导师。1991年3月27日,因突发心脏病,在上海逝世。著作有《18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译著有《莎士比亚全集》等。

15   孟复

(1916—1975)


常州武进人。西班牙语翻译家。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政治系。历任浙江绍兴县政府科员,上海私立稽山中学英文教师,上海《长风》英文半月刊总编辑,重庆交通部科员、外汇管理委员会文书组组员,重庆外交部科员,中国驻智利大使馆随员。1949年赴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学习。1950年回国后历任全国政协、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翻译,北京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主任。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6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西班牙文学》,论文《托尔斯泰后期作品》《〈堂·吉诃德〉的人民性》《塞万提斯和他的〈堂·吉诃德〉》,译著小说《克列采长曲》《森林里的故事》等。

16   谢叔良

(1913-1991)


常州武进人,其父谢荫昌北洋政府时期任奉天省教育厅厅长。谢叔良15岁上海交大附中毕业后,赴日本求学,在日本上智大学法学专业毕业,期间选修了英语、德语等,1936年回国。1939年-1949年期间在常州从事日语翻译工作,1949年赴上海,在恽逸群领导下,参与组建华东新闻学院并担任讲师,教授日语及中国历史。后在常州图书馆任日语讲师并享受离休待遇。谢叔良精通日语、英语、 德语三国外语,而且对中国历史有较深造诣。晚年他在常州图书馆教授日语,对促进常州改革开放,培养日语人才,对外交流发展,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7   马清槐

(1910—1994)


常州武进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外国语文系。曾任中学教员、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建国后,历任常州私立西郊中学校长,出版总署编译局秘书,人民出版社编辑,时代出版社编辑,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组长,商务印刷馆编辑组长。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孙女马爱农、马爱新姐妹合作翻译《哈利波特》系列作品。

18   邵宗汉

(1907-1989)


1907年出生在江苏省武进县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毕业于苏州桃坞中学。1931年进入新闻界,在上海《大晚报》任国际版编辑,直至1938年。在这期间,开始接近潘汉年、胡愈之及其他文化界进步人士,并利用《大晚报》编辑职位,写了不少宣传抗日和进步的文章,相机做营救“七君子”等有利于革命的工作。1934年,邵宗汉应聘为《世界知识》特约撰稿人。后又在胡愈之主编的《周报》杂志任编辑。1937年后,他与范长江、恽逸群等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青年记者协会,任秘书长,为抗日进步宣传工作做出贡献。

19   吕翼仁

(1914—1997)


常州武进人,笔名左海。史学家吕思勉的女儿,著名翻译家、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上海编译所编审。1937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抗战期间在武进、丽江等地任教。她早年撰写的《廿四史户口考》《古婚姻考》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至今常为学术界参考引用。吕翼仁翻译有20多种文学作品,约400万字。吕翼仁翻译作品在当时影响都很大。

20   蒋维乔

(1873—1958)


常州武进人,字竹庄,别号因是子。南菁书院肄业,后入常州致用精舍,学科分为经古、致用二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受蔡元培邀请,到上海爱国学社担任教员,与章炳麟分别讲授国文。不久又转入爱国女学做义务教员。授课之余,为《苏报》翻译日本新闻。“苏报案”发生后,蒋维乔抱着“救国之本还在教育”,应从编辑教科书着手的宗旨,进入商务印书馆从事小学教科书的编辑工作,前后长达十年之久。“每成一课,必至无可指摘,始为定稿”。半年后编成的《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第一册销路大畅,接着继续编印十册,风行全国。自此,中国自编教科书之形式方备。其后还主持商务印书馆开办的尚公小学、商业补习学校,编著的《学校管理法》被清政府誉为“颇多经验有得之作”。蒋维乔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时,引进了一批常州人从事教科书的编写,这批常州人称之为“常州帮”。

21   方毅

(1883—1958)


常州武进人。早年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后从马相伯游。曾任南京方言学堂教务长。辛亥革命前入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参与编纂《新字典》《辞源》工作。1915年陆尔奎因眼疾由方毅担任词典部主任。1920年词典部改为国文辞典委员会,任主任委员,并兼国语函授社社长,负责辞典部的工作。参与《中国历史地理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辞源》修订和增补工作。历时10年,搜集整理3万余条词目,于1931年编纂《辞源续编》出版。他还主编国语、白话文等词典。

22   谢仁冰

(1883—1952)


又名冰,常州武进人,是张元济外甥。张元济日后邀请谢仁冰出掌商务印书馆经理一职,谢仁冰具有的能力是一个方面,但谢仁冰作为张元济外甥的关系也当是其考虑的因素之一。谢仁冰早年在震旦公学读书。清宣统二年(1910年),谢在马相伯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利用天主教压迫学生,率众脱离震旦公学转学北京京师译学馆。毕业后,民国2年(1913年)起在北京教育部任科员、佥事、司长等职。在这期间,谢曾与鲁迅共事,深受鲁迅薰陶及影响。之后历任江苏司法厅秘书、关务署主任秘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法政专门学校、北京师范学校、中华大学、沪江大学等校讲师及教授。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谢仁冰参加抗日宣传工作。民国34年12月30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上海成立,谢仁冰是创始人之一。民国37年1月,谢由陈叔通介绍进商务印书馆工作,直至1952年,先后担任商务印书馆协理、编辑、襄理、经理兼代编审部部长、总管理处经理等。

23   谢观

(1880—1950)


字利恒,常州武进人。谢观的父亲谢钟英为地理学大家,少年时代的谢观聪颖好学,承继家学,12岁便读完了四书五经,并对中国古今山川情况了如指掌,如数家珍。15岁入常州致用精舍,致力于经史舆地之学。21岁肄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08年归上海,入商务印书馆就职,编纂地理图书;不久即被上海澄衷学堂聘为校长。1911年后,回故里武进主管教育,两年之间便使全县教育成绩名列全国第二。1914年“仍入商务印书馆,主纂地理书籍”。 曾两次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主编《中国医学大辞典》,历时八载,全书350万字,举目7万条,为近代中医学巨著。吕思勉在《谢利恒先生传》中说:“辅助《辞典》工作者得十二人,焚膏继晷,日夜辛勤,屡删屡增,数易其稿,历时八载,书乃告成。将付剞劂,不意此十二人中,积劳而病殁者二人,撄疾而获治者四人。”这是“初版”时的情况。“再版”时,参加修订的人员达66人之多,“门人参订”名单见于1954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本”,是目前为止所有的《中国医学大辞典》版本中,唯一保留有编写人员名单者。 

24   恽铁樵

(1878-1935)


常州武进人。恽铁樵出身于小官吏家庭,自幼孤苦,5岁丧父,11岁丧母,由族人抚养长大。励志读书,13岁就读于私塾,16岁考中秀才。1903年,考入南洋公学,攻读外语和文学。1906年,毕业后,先后赴湖南长沙某校及上海浦东中学执鞭任教。1911年,应商务印书馆张菊生先生聘请,任商务印书馆编译。1912年,主编《小说月报》,以翻译西洋小说而风靡一时。后因长子病故,发愤学医,曾就学于名医汪莲石。1920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正式挂牌行医,尤其擅长儿科。恽氏门人弟子当中,较有影响者,如章巨膺、徐衡之、顾雨时、何公度、陆渊雷、庄时俊等,均成为日后中医学界的骨干力量。作为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杰出医家和蜚声近代中医教育史的佼佼者,作为致力于沟通中西医学而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一代宗师,恽铁樵为中医事业所作的一切努力,将永载祖国医学史册。

25   臧励龢

(1875—?)


字伯纶,常州武进人。近代出版家,地理学家。早年毕业于龙城书院。与谢观、陆尔奎、方毅为民国初年文字改良运动的“武进四杰”,后入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编纂《新体地理教科书》。主编《古今人名大辞典》《古今地名大辞典》等。

26   孟森

(1869—1938)


世称为孟心史先生。常州武进人。14岁时,从里中名师周载帆读书,于制艺应举之外,稍稍窥见学术、事功、文章、经济之门径,嗣获廪生衔后,因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思潮的影响, 1901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专攻法律。越三年,毕业回国。1908年,孟森接任《东方杂志》主编职,借宣传君主立宪,乃以其平日法学修养,发表文章议论君主立宪,颇有独到之处。孟森以知命之年出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主编,总合而计之,孟森研治清朝历史不过三十年,而撰述之富,成就之大,影响之深,自非后辈末学所能望其肩背。孟森是被公认的中国近代清史学科的一位杰出奠基人。他的著作代表近代清史学科第一代的最高水平,是近代清史研究发展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未完待续


作者|赵贤德博士

常州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