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木兰发卡:抗疫英雄张静静的故事(臧学祖)

 文艺朝歌 2020-04-19


木兰发卡:抗疫英雄张静静的故事
作者/臧学祖       
 
张静静三十出头,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土,为主管护师。

年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她所在的科室,都投入到了紧张的抗击之中。

大年初一这天上午,她正在值班室电脑前观看着科室制作的“手把手交您使用呼入装置”的视频时,“叮咚咚!叮咚咚!”她手机的工作平台上传来了援鄂医疗队员“接龙报名”的上榜铃声。

是啊,就在几天前,中央将抗击疫情提高到了人民战争的战略高度;1月23日,武汉实施了封城;昨天,各地医院更是响应中央号召,支援武汉,支援湖北,下战书,表决心,坚决打赢这场人民战争的总体战、阻击战。

作为科室护士岗位骨干力量的静静,在第一时间就报了名;报名前,她的脑海里涌现出了一句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她清楚地记得,这句诗是上学时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后来她就将这句诗记在了自己的笔记本上。

她的笔记本里还记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句,摘自王昌龄的《从军行》。


她不由自主地抬手理下头发,并轻轻地按下头上的发卡。

这是枚柳叶图案的发卡,是丈夫文涛年前给她的礼物。

那时,如今已有岁的女儿才个月大,自己正在哺乳期,而丈夫文涛响应祖国“投身一带一路”的号召,就要远去西非的塞拉利昂进行援建去了。

临动身的前一天晚上,静静边给丈夫整理行装,边千叮咛万嘱咐要照顾好自己。

这时,文涛紧紧地握住了妻子的手,将一枚柳叶图案的发卡放到了她的手心里。

“呀,花型是柳树叶子!”她一边惊异地叫了声,一边深情望着体贴自己、理解自己的丈夫。

惊异是有原因的:就在此前的一年,恩恩爱爱的小两口假日里去了一处晋冀鲁豫抗日革命纪念地参观游览,见一位八路军将领的马鞭是顶头装有铁箍的一根柳条,静静不由地说:“敢情木兰从军前买的长鞭,就是精致的柳条做的啊!”

参观游览回来后,静静将题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笔记本从箱底找了出来,在扉页上画了个柳条马鞭,并在马鞭的铁箍处画上了两片嫩绿的柳叶。

旁边的文涛是不住地点头称赞,并提议说:“我在画的下面题句话行吗?”

静静幸福地望着丈夫,幸福地点点头。

文涛想了想,工工整整地写了起来,边写边读:“文护士,武木兰。木兰长鞭柳条做,柳叶发卡送爱妻。”

五年前,拿到柳叶发卡的她就是这么会心地笑着的。现了,摸着柳叶发卡的她依旧会心地笑着,眼睛里闪烁着满是英气的光华。

也就在这天夜里,她戴着这枚木兰发卡,带着决胜冠状毒寇的斗志与信心,踏上奔赴抗击毒冠的主战场湖北的征程。 
 


 
静静于顺利到达了抗击毒寇的一个精准主战场湖北省黄冈市。

她摸一摸木兰发卡,脑子里冒出了一句诗:临战先磨剑,上鞍先舞鞭!

接着,她全身心投入到了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护和应急处理知识的强化培训之中。

培训前,她暗暗对木兰发卡说:“发卡啊,培训完成后,我将戴着你冲锋陷阵,勇战毒寇!”

培训中,她认识到头发更容易出汗,藏匿病毒,而且不方便穿防护服,便决定将长发剪去!

培训一结束,她便走进了理发室,毅然决然地剪成寸发。

剪发时,摄像的记者也来了,问她:“好看的发型被剪去,后悔吗?”

她笑着说:“不后悔!一点儿都不后悔!”

此时,他的手心里正握着那枚从头上摘下来的木兰发卡。

握着发卡,她的脑海里浮现出微信上的一张图片:那是远在北非的丈夫文涛的手写信,上面说:“静静,你戴着木兰发卡,就像木兰举着柳条长鞭,走上抗疫一线的战场,我为你感到光彩!”

她将发卡握得更紧了,并一遍又一遍地默念着:“我的木兰发卡!我的木兰发卡!”

几天后,静静随队来到了指定的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开始了门诊设立和病房规置的建院初级工作。

真可谓一切从“零”开始,一切都是向“一”的跨越!

为此,她将心中的弦绷得紧紧的。本来休息的时间就少,休息中还常常地失眠。


医疗中心终于开始收治患者了,她又对救治过程和救治效果开始了担忧,仍是经常地失眠。

直到第一名患者治愈出院,转入到了康复阶段后,她紧绷着的神经才开始慢慢放松,一天天从失眠里走出来。

有的患者要使用吸入装置吸入药物,操作上有五个步骤。静静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演示时总是不理想

“该怎么办呢?”

一愁莫展中,她想到了在齐鲁医院时科室及医院做的“手把手交你”演示视频,就将演示视频的二维码贴到病房,患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后模仿学习。

这场遭遇战打得好!

看着患者们逐渐熟练掌握吸入装置的五步操作,静静不由地按着防护服内衣服口袋里的木兰发卡,护目镜里的眼睛里闪烁着充满英气的光华。
 



 
一天凌晨4时许与往常一样,静静走进了病房。

望着病房门口牌子上的大别山”三个字,她的脑海里冒出了“黑山”两个字,冒出了“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木兰辞》里的诗句。

她摸摸衣袋里的木兰发卡,嘴里循环念着大别山黑山黑山大别山。”心底升腾起必胜的信心,眼睛里闪烁着充满英气的光华。

就在昨天这个时候,一位患者拿着笔记本让她看,就见上面写着:凌晨点,当看到你们还在,我心里无比踏实。你们真的是暗夜中期望的一束光,帮助我们找到归岸的路。

静静既为这名患者的感激之言而激动,并想着患者将话语写在了本子上的原因:是由于黄冈方言很重,护患之间沟通不方便的缘由。

这时,她的脑海里涌现出自己用黄冈方言与患者交流的场景来:她将“你等一会儿”说成“你等一哈”,将“你爱整洁”说成“你好灵醒”,将“你舒不舒服”说成“你许不许服”……

是啊,在与患者的方言交流中,她感觉自己也变成了黄冈人,感觉黄冈已成为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她不由地不出声地在内心里唱起一首歌曲: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是的,这是《七子之歌·澳门》。歌词的作者是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而闻先生正是黄冈人!

静静在学生时代就特别喜爱闻先生的代表作《红烛》,直到现在还会背呢!她试着在心底里默背起来:
 
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


红烛啊!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她不由地又摸下木兰发卡,并对自己说:“木兰将黑山所在地,做为了她自己的第二故乡。而黄冈,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她忽然兴奋起来,将右手的拳头砸了一下左手的掌心,说声:“有主意了!”

有什么主意了?

她呀,要将医疗中心里常用的黄冈方言与普通话来个障碍跨越,制作个《病区护患沟通本》。

马上行动!

几天后,《沟通本》编出来了!

领导同事看后都说好;随着复印,《沟通本》应用在了大别山院区。《沟通本》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常用黄冈方言普通话译文”。内容为:真这——今天,门这——明天,老特儿——爸爸,老俩——妈妈……

第二部分为“护患沟通中常见问题答复”。内容为:我听不明白,您稍等,我去找当地护士和您沟通;哪儿不舒服尽管唤我,我们现在就是一家人;病毒并不可怕,信最重要,信心能增强人的免疫力;多吃点儿,尽量多吃点儿,好去战胜病毒……

她体会着《沟通本》在院区起到的良好效果,眼睛里闪烁着充满英气的光华。
 


 
静静见一个老年患者李伯,虽然由于病痛的折磨一直发着低烧,浑身乏力,但还是挣扎着平整衣服和被子,显示出很高的自律性。

一个星期后,李伯的烧退了,身上有了气力,还能起坐。

这天,坐着的李伯向走近跟前的静静,抬胳膊,手伸平,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静静无意中也抬手回了个军礼。

待敬过礼,静静激动地对自己说:“军礼,可爱的军礼!”

当然,谜底到现在已经揭开,李伯曾是一名老军人,响当当的军人!

她见李伯的鞋子破了,就按着尺码新买了一对。她没按原来的颜色,而是挑了对军绿色的。

李伯得到鞋后激动地说:“这正是我最最喜欢的颜色!”

静静一边对曾经保家卫国的李肃然起敬,一边又摸着防护服内衣服口袋里的木兰发卡,默默地对自己说:黑山,是花木兰抗击胡寇的战场。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也正是自己抗击毒寇的战场啊!

几天后,她在为患者刘阿姨找手上的血管准备输液时,就见刘阿姨将胳膊使劲地伸着,还将头扭过去。

她忙安慰说:“不用害怕,我轻轻扎,一点儿都不疼。”

刘阿姨说:“我不是害怕疼,我是害怕这病毒,怕它将你们感染了!”

她笑笑说:“我们就是专治病毒的,病毒一点儿都不可怕,请您放下紧张心,树立起信心,我们精心治疗,您放松心情配合,一定不久就会康复!”

还别说,树了信心、充满了斗志的刘阿姨还真是,身体状况好起来是突飞猛进。

望着脸庞越来越红润的刘阿姨,她的脑海里涌现出《木兰辞》里的一句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病床相临的两位姑娘,也康复得很快,还拉了静静三个人合影,并特意让静静不要放下手中的医疗器械。

两位姑娘说:“我们两个要永远永远地记住,守护着我们两个的是拿着医疗器械的白衣战士张静静!”

随着患者的康复,医疗中心的患治人数终于达到“清零”标准了。支援黄冈的山东医疗队圆满完成救治任务,静静也将随队于321随队返乡了。

她边在手心里紧握木兰发卡,边在内心默念着《木兰辞》里的一句诗:“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她又记起刚来黄冈时的24日的立春这天为一家宣传媒体写的“护士日记”的句子:“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今日立春,希望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她对自己说:“是啊,梅花合让柳条新!我的木兰发卡上的柳叶,经过这场淬炼,经过这场洗礼,也更光鲜亮丽了!”


她又想起当年笔记本扉页上的那个木兰长鞭的画,想起笔记本里写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看,自发送行的人来了。有位老大娘将一篮煮熟的鸡蛋塞到了静静的手里,有位小朋友将画有红心和气球的彩画送到了静静的手里。

车开动了,马路两旁、居民楼上挂着写有“春风十里,只为送你”、“我未谋您面,但是记得您”等字样的无数横幅

她紧握着手心里的木兰发卡,对自己说:“当年的木兰凯歌而还时,那时的场景也一定与现在的场景相同!”

她的脑海里浮现了一幅画:凯旋的木兰骑在高头大马上,两边欢迎的人群是“箪食壶浆奏凯歌”。

而且,木兰也接过了一篮煮鸡蛋,木兰也接过了一幅儿童彩画。

静静在心里轻唤着丈夫文涛的名字,轻唤着女儿雅雅的名字,手心里紧紧地握着那枚柳叶形的木兰发卡,眼睛里闪烁着充满英气的光华。



臧学祖,1971年4月生,中共党员,工作于鹤淇发电公司,16岁至19岁郑州求学期间参加《青年导报》小记者团,19岁参加工作后当通讯报道员,热爱文学创作,鹤壁市作家协会会员,鹤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