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全310
2020-04-19 | 阅:  转:  |  分享 
  
读汪全集0310《“揉面”——谈语言》(19820108;1982《花溪》3)语言是艺术汪:他们并不是用北京写作。抟扶摇按:指老舍、陈建功、
林斤澜、中杰英。说的对,不能用方言写作。因为没有字写得出。汪:中国的有文化人,与其说是用汉语思维,不如说是用汉字思维。汉字的同音字
非常多。因此,很多中国作品不太宜于朗读。抟扶摇按:阿汪举了鲁迅的《高老夫子》里的一个情节为例。其实是是好不能说明问题的。汉字的同音
字是很多,但是汉字虽然一字就是一词,但是单音节词是很少了,在白话文里基本都是同义双字词了,词义区分度很高了。更何况听朗读朗诵还有以
词语、句子为辨别意思单位的呢。最后,即便你没有听完全篇,可是你已经按照全篇的旨意来指导你的听力理解了。汪:他们还是[1]把听觉转化
成视觉的([2]人的感觉是相通的),实际上还是[3]在想象中看到了那几个字。抟扶摇按:编号是我加的。关于[1],这种说法总归是对的
,要不然就没法写战争小说了,比如曲波同志带着小分队进攻威虎山时,枪声大作,他以后怎么写出“砰砰砰砰”、“噼里啪啦”、“八勾、八勾”
这样的拟声词呢?但是关于[2],这话就有点说了等于没说的放屁了。人的感觉怎么个通法?是鼻腔里滴了药水,药水流到舌根,因此觉得苦了吗
?还是钱钟书先生讲的“通感”?[3]配朗读的诗歌给有“文学素养”的人听了朗读后,他她在眼前浮现出“那几个字”来?而“没有文学素养的
普通农民来听”,就不但眼前浮现不出“那几个字”来,而且对“人在冰上走”的“话”也不能理解了?揉面汪:下笔之前,要把语言在手里反复抟
弄抟扶摇按:揉面是个比喻,而阿汪的定义也就是上引一句,那还是一个比喻。抟弄对揉面而言,不是比喻,而是操作性解释。这个解释可以通过示
范、学样、手把手指点而得到真谛。但是语言不能用手来抟、揉,所以是两个比喻。而隐含在这两个比喻里的道理,阿汪并没有拈出来的,而钱钟书
往往是拈出来的。这就是“学问”差别。我能拈出来,但是我不在这里拈。我要说阿汪后面是举了自己的例子来表明啥是他说的“揉面”。其实概括
起来就是打腹稿不要嫌烦怕仿佛,腹稿要打得越精细越好,表现为下笔基本一气呵成。也就是说,稿纸上不要点窜涂乙,红红绿绿黑黑蓝蓝。以前文
具店就有这四种颜色的钢笔墨水卖,而起稿、修改、校对若是不同人,那就商量好各用何色笔。其实阿汪说的是写作风格,个人化的,并非普遍道理
。但是做到阿汪这样的风格总是值得赞美的。汪:中国人写文章讲究“文气”,这是很有道理的。抟扶摇按:当然有道理,因为阿汪这话是从韩愈来
的,而韩愈又从孟子来的。孟、韩、汪,都自诩儒生,窃称私淑,执笔时代,哪有“没”道理的?只不过阿汪讲的“文气”不过是上下文“照应”而
已。我不能说“连贯”,因为这是小学生作文的要求和水平。但是文辞的前后照应说得好的还是钱钟书,阿汪不够的地方是不能具体分析实例。于是
只能用些大而化之的漂亮庄严的词语来高标而已。自铸新词汪:好的小说里总要有点散文诗。抟扶摇按:看阿汪的举例,也就是炼字和点缀以方言。
这都不错。错就错在上引一句说坏了,因为阿汪把“自铸新词”等同于写“散文诗”了。很显然,散文诗不都是称得上自铸新词的,而小说“没有一
点点”散文诗也不见的是“好的”小说,而“散文诗小说”也不见得是“都是”好小说。语言要和人物贴近汪:正如恩格斯所说:倾向性不要特别地
说出。抟扶摇按:像恩格斯这种话,阿汪都没有申论,而是作为殿军语,这就是自动堵塞了诠释。莫非阿汪诠释不了,只能用这话来唬人?所谓“拉
大旗作虎皮”。恩老师在文艺创作和鉴赏上是算一杆大旗了。其实恩老师说的就是丧家狗说的“述而不作”。《两栖杂说》(1982《飞天》1)
汪:用指甲或笔杆的一头在纸上比比划划,划几个道道,定了一幅画的间架章法……抟扶摇按:阿汪写了中国画的两种打草稿。这是一种,还有一种
是齐白石的。齐老爷的算是详稿了。如此,则在今天画国画,为啥不能铅笔、炭笔、粉笔打草稿呢?打草稿在技法上是有利于作画的。汪:我好像命
中注定要当沈从文先生的学生。抟扶摇按:这话说得好,叫有因缘,因为阿汪跑反就带了两本小说,一本是沈老小说盗版。后来又在西南联大遇到了
沈老。汪:一句是:“要贴到人物来写。”抟扶摇按:阿汪写他得教于沈老师,印象最深的是两句话,一句就是上引的。阿汪在此文对这话做了三
点申论。一、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先行的”;“作者要爱所写的人物”,阿汪特别强调沈老讲的是“温爱”,这就是“要有充满人道主义的温情
”、“要有带抒情意味的同情心”;二、“对人物采取一个平等的态度”,除了讽刺小说作者可以“居高临下”。“这样”,一个作品的形成,才会
是人物行动逻辑自然的结果。”按照阿汪的说法,作者就是按照自己的经历来写人物。三、围绕人物写其他,比如景物、衣装。汪:另外一句话是:
“千万不要冷嘲。”抟扶摇按:这句话真是沈老小说写作的高标准,当然也是沈老的小说可以做到这样,而这是由沈老的世界观和人格特质决定的。
汪:搞搞京剧还有一个好处,即知道戏和小说是两种东西(当然又是相通的。)抟扶摇按:这个肯定大有好处。汪:李笠翁说写诗文不可说尽,十分
只能说二三分;写戏剧必须说尽,十分要说到十分。抟扶摇按:李渔的话要改一改,因为他那时小说还不如戏剧发达,而且他说的“诗文”之文,不
包括今天说的小说。应该是写小说也十分说十分,而戏剧要十分说到十二分,因为中国戏曲剧就是夸张、变形得厉害,还有戏曲剧是真人演。汪:……以后,我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花儿”的格律》抟扶摇按:“金秋十月”以后。
献花(0)
+1
(本文系抟扶摇01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