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名医传奇背后,也有很多辛酸故事

 记住yhezyhy 2020-04-19


   本  期  导  读    

很多古代名医的行医经历,不只有光鲜亮丽一面,还有不少不为人知的辛酸。


一说起古代名医,好多人都想到的是他们治病救人、妙手回春的传奇故事,但其实,很多古代名医都是命运坎坷,行医之路也不是很顺利,有着辛酸经历。



孙思邈丨久病成医的典型

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名医孙思邈,让他下定决心学医的原因很简单:从小身体不好,总生病。有些记载,说他大病就得过三次:两次患热病,一次患冷痢,在当时都是非常严重的病。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曾自诉「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说他从小身体就不好,总是生病看大夫,家中的积蓄都花光了,而且「平生数病痈疽」,一直受病痛折磨苦不堪言。

还有一种说法,除了孙思邈从小身体不好,他父母在他7岁时,先后得了雀目病(即夜盲症)和粗脖子病(即甲状腺肿大),那时这两种病几乎无法治愈,一家人都受病痛折磨,让他下定决心学习医术。

有像孙思邈这样的名医,是自己从小生病,受尽折磨,而后走上医路的,也有家族遭遇瘟疫「灭族」危机,选择学医的。

张仲景家族遭遇危机,立志学医

提起汉代的张仲景,大家都会想到他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巨著。在这部书的序言里,可以了解他学医的初衷。

张仲景出生于一个二百多人的大家族,在古代绝对是人丁兴旺,然而东汉末年战乱四起,加上疫病流行,他的家族也不能幸免于难。

在不到十年时间里,家族中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去世,而死于伤寒的又「十居其七」。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心族人多数死于伤寒,让他开始决定学医,甚至放弃官位,去研究医学写著作。

李时珍奋斗一生没见到成果面世

大夫治病救人,应该是很受人尊敬的职业,但是在古代,行医是被人瞧不起的行业,扁鹊、华佗这样的名医都曾遭遇过「歧视」,而这样的情况,至少在明代还存在。

就像明代李时珍,家中几代行医,父亲也是医术高明的大夫。他小时立志学医,最先阻止他的就是父亲,原因就是行医被人瞧不起,读书,考科举当官才是好的出路。但是这不妨碍李时珍热衷医学,他从小就跟着父亲看病、记药方、学认药材,很小的时候就能识别好多种的药材。

可当时,中医虽然发展了几千年,记录药材的药典还是不全面。关于药材的书特别的少,还有很多的药材都没有记录,有些药材的记录和病症对不上,甚至有些直接就是错误的。李时珍觉得,这样会耽误好多人的病情,也会给那些想要学医的人误导。

他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决心要编写一部包括大量药材以及对应病症的书。于是,他当了一个民间医生,开始了走南闯北的「采风」生涯。

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亲自上山采药,亲自品尝那些药材,还遇到过中毒的情况。后来他一直都是白天上山采药,给人看病,晚上记录药材的样子,味道,能治的病症。

李时珍回到家乡后,用了二十七年时间,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编写成了《本草纲目》。但是,这本堪称伟大的医学著作,李时珍却没有亲眼看到它出版,在他76岁离世时,《本草纲目》的刻板还没结束,3年之后才正式面世。

这些古代名医成名背后,各有各的不易,比如华佗、扁鹊,都是遇到死亡威胁;张仲景、孙思邈都是亲人或自身感受过病痛的折磨;李时珍、陶弘景行医和写作医书过程艰难······但即使遇到歧视、不被理解,他们还是坚持付出辛苦,治病救人、研究医术,没有被这些困难阻碍。

许他们的故事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有启发,或许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业,必然要经历困苦和考验,看看名医们遭遇的人生困境,不妨坚强乐观、另辟蹊径。

每个名医成名的背后,都有什么精彩或是心酸的故事?欢迎点在看,我们慢慢为大家讲述~

 |  |  | 

正安桂花线香,古法制作。

古人云好香如妙药灵丹,

可助人化病疗疾,开窍通关,悟妙成真,

皆非虚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