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标幽赋》出自《针经指南》,为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医家窦默所著。窦氏在《标幽赋》中论述了针灸与经络、脏腑、气血的关系,施术前后的注意事项以及取穴、配穴和针灸禁忌等重要问题。《标幽赋》采用歌赋的形式把幽冥隐晦、深奥难懂的针灸理论表达出来,文字精炼,叙述准确,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 【原文】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候。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赢。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阳跻、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二陵、二跻、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别两支。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迳。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 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浮沉而辨脏腑之寒温。 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日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人,不痛之因。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背目沉掐,坐卧平而没昏。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伏如横弩,应若发机。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跻、阳维而下胎衣。痹厥偏枯,迎随俾经络接续;漏崩带下,温补使气血依归。静以久留,停针待之。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补。体重节痛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筋挛骨痛而补魂门,体热劳嗽而泻魄户。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眼痒眼痛,泻光明与地五。泻阴郄止盗汗,治小儿骨蒸;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巾风环跳而宜刺,虚损天枢而可取。 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离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循扪弹怒,留吸母而坚长;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慎之!大患危疾,色脉不顺而莫针;寒热风阴,饥饱醉劳而切忌。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精其心而穷其法,无灸艾而坏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针而失其位。避灸处而加四肢,四十有九;禁刺处而除六腧,二十有二。 抑又闻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阙而后苏;太子暴死为厥,越人针维会而复醒。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复射;悬钟、环跳,华佗刺躄足而立行。秋夫针腰俞而鬼免沉疴,王纂针交俞而妖精立出。取肝俞与命门,使瞽士视秋毫之末;刺少阳与交别,俾聋夫听夏蚋之声。 嗟夫!去圣逾远,此道渐坠。或不得意而散其学,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愚庸智浅,难契于玄言。至道渊深,得之者有几?偶述斯言,不敢示诸明达者焉,庶几乎童蒙之心启。 学术思想 1、遵循阴阳五行,辨别脏腑经络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它们在《内经》、《难经》中被奉为经旨。窦汉卿在《标幽赋》中,依旧遵循《内》、《难》经旨,他把手足经脉分三阴三阳,并论述了手足三阴三阳的走行规律,如《标幽赋》中所说:“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至于“本形金也”、“短长水也”、“定刺象木”、“塞以象士”,都是五行理论的应用。 2、擅用特定穴位,主张按时取穴 腧穴的主治作用既有近治作用,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也有远治作用,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标幽赋》中的“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取”,便是腧穴远治作用的运用。窦氏擅用特定穴,其处方配穴,十分精当。以《标幽赋》为例,全文载症21类,用穴仅有35个,其中特定穴27个。窦氏强调治疗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治疗经络病,“而求原、别、交、会之道”。以奇经八脉的八会穴为“纪纲”,以十二经络的十二原穴为“枢要”。歌赋中的“阳跷、阳维并督脉,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便是对临床取穴挈领性的规律总结。 3、注重治神得气,推崇毫针刺法 治神是指医者在针刺过程中必须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不可分心。《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终始》又说:“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窦氏严格遵守《内经》旨意,在针刺过程中非常注重治“神”,他提出要“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同时治“神”还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正如《标幽赋》中所说:“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可见,治“神”在针刺中的重要性。 4、把握整体观念,兼备针灸宜忌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个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标幽赋》中说:“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漩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此句即是整体观念的具体表现。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人在中为和,结合人体头面则为天,下肢为地,躯干为人。十二经脉之气阳降阴升,阳经同阴经相接,如环无端,运行不息。 5、临床辨证施治,内科杂症为主 窦氏不仅针灸基础理论根基深厚,而且临证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在治疗原则方面,吸取《内经》《难经》精华。《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在此基础上,窦氏认为“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补”。又《难经·六十八难》云:“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结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而在《标幽赋》中,指出“体重节痛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皆是一脉相承。 原文朗读:关雨佳 音频制作:王宇腾 音乐选材:陈菀蓉,张珂嘉 图文编辑:张凌波,吴雨轩 指导老师:陈波 END |
|